| 北宋時期的詞人身上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以及感傷之懷,特別是一些著名的詞人,他們更多的喜歡把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還有那份感受全部融入進(jìn)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這些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憂愁,即使是過去了一千多年,可是當(dāng)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依舊能夠感受到詞人骨子里的悲痛之苦。 當(dāng)然宋詞里最為大家感動的還是愛情詞,一些詞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了愛情打擊,為此寫得也就極為傷感,而這種愛情的悲痛,也是宋詞里最突出的一個主題,譬如晏殊的這首《玉樓春·春恨》,那就是一首千古名篇,不過這首詞整個上闋有些平淡無奇,但下闋卻是句句經(jīng)典,但即使是這樣也令這首詞最終成為了宋詞里的愛情經(jīng)典。 《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晏殊也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詞人,而且他一生寫過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尤其是他的愛情詞,每一首都令人感動,寫得也是極為抒情,也很是傷感,這首詞也正是表達(dá)出了一種悲痛的相思之苦。畢竟兩個相愛的人最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走到一起,這也使得詞人內(nèi)心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對方,而這樣的一種思念之情,也令詞人對于愛情有了更為深刻的認(rèn)識,所以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首作品也是感動了后世無數(shù)的讀者。 愛情的里的悲傷也最令人傷感,雖然當(dāng)愛情剛剛來臨的時候一切都顯得很美好,可是當(dāng)愛情遠(yuǎn)去之后,那種悲痛之苦又有誰能夠明白呢?大概也只有身處于愛情之中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愛情,才能夠體會到愛情的悲痛,而晏殊也正是把這樣的一種悲痛之苦,全部寫進(jìn)了這首詞中,從而也令這首詞處處充滿了憂愁,讀來當(dāng)真是感慨萬千。 詞的上闋顯然沒有下闋深情,不過同樣很讓人傷感,寫得也是很深情,只是與下闋對比起來就顯得有些平淡了,我們正是在春天分手,當(dāng)時綠草長得極為旺盛,楊樹重新生長出了葉子,我們在那長亭路上分別,對于少年來說,總是與心上人分別,往往一去不回頭。樓上此時正好傳來了五更的鐘聲,從而也是驚醒了我的殘夢,由于外面又下起了雨,也就使得那花底下還有雨水,這讓人更加的憂愁,也更加悲痛。 詞的下闋則是句句經(jīng)典,也是這整首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盡管同樣是信手拈來,可是那份感傷之懷,卻又是最能夠打動我們,對于任何人而言,那都是一樣,一個無情的人,他(她)是不可能體會到多情人的苦,往往可能只是一寸相思,可是化成了萬縷憂愁。這世間的天涯海角有窮盡的一天,可是對于相思那是永遠(yuǎn)沒有盡頭,畢竟相思之苦早已留在了心間。最后這兩句最經(jīng)典,也最具有感染力。 晏殊的很多愛情詞都寫得極為深情,也無比的傷感,這首《玉樓春·春恨》,也正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令人感動,也最為深情的一首,通篇描寫得極為凄美,也無比的傷感,讀來更是令人感慨萬千,而我們從這首詞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詞人的一片深情,只有一個真正愛過,真正處于相思之中的人,才能夠?qū)懙萌绱说厣钋?,如此地感人?/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