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感:“奇跡”和藝康斯都是比較有特點的線材,因此,哪一條更換廉價的魔聲同軸,都有可聞的提升。更換同軸,比前面更換USB,這種提升或者差異性更大一些。使用魔聲同軸,試聽這幾個曲目,比較明顯的差距是聲音相對干和澀,樂器泛音少,并少了一層光澤和水份,琵琶、小提琴等樂器高頻段有尖刺和壓迫感,人聲密度和質(zhì)感不足,不夠圓潤和精致,背景不夠干凈,整體聽感比較毛糙;而音場和動態(tài)方面均有壓縮的感覺,聽感不夠開揚,鮮活感和整體氛圍受到影響。由于聽感差異比較大,不具備可比性。因此,下面主要對比“奇跡”和藝康斯。 1)“奇跡”線:特點是音場開闊,并且上下拉的比較開,樂器分離度較大,中頻稍薄,高頻飄逸,低頻量感相對少一些,屬于解析力和透明度較好的線材。中高頻的印象比較深刻,中頻的薄不是那種干薄,有一定密度和質(zhì)感,高頻在樂器的表現(xiàn)上,去的比較深,比較遠,聽人聲聽感尤為舒適,甚至有些華麗。 初始換線,聽童麗,覺得比聽?wèi)T了的藝康斯要好聽和抓耳,人聲甜中多了一點嬌媚,古箏、琵琶的泛音很好聽,連奏的高頻充滿彈力,并帶了一圈光暈。由于上下拉的比較開,人聲結(jié)像偏上,“月亮灣”開場的樂器兩端分離更加夸張,形體上纖細(xì)一些,顯得中間不夠飽滿;“塵緣”突出的是童麗的唱腔,吐氣聲清晰可聞,聲線肉感稍弱,但清脆悅耳。 聽“飛越彩虹”,開場的清唱,JANE的聲線薄了一些,密度和質(zhì)感稍弱,吐氣的聲音明顯一些,聲線高揚之后,有稍許壓迫感。鋼琴起來后,伴奏營造的音場包圍感沒有明顯差異,伴奏的聲音更大一些,整體氛圍更明亮一些,低音貝斯量感稍顯不足,金屬鈸的聲音有些怪異(聽了好幾遍,鈸聲比較隱晦),定位稍靠前,深度不夠,中場小號的SOLO沒有預(yù)想中的更加明亮,反而黯淡了些,高頻段有些力氣不足。整體人聲韻味充足,歌者細(xì)膩的感情和情緒隨著樂曲展開,整體氛圍由于過于明亮,低音樂器低頻量感稍顯不足,爵士特有的氛圍不夠濃郁,但說清雅可人也不過份。 帕格尼尼的FOW TWO,很久沒聽了,再次聆聽,整體富有特點的堂音沒有明顯差異,小提琴的聲音明顯纖細(xì)了一圈,實體感稍弱,因此,吉他的聲音比較突出一些,撥彈,輕靈而富有節(jié)奏;結(jié)像,小提琴偏左,稍靠前,深度不足,吉他略偏中間,兩件樂器交相呼應(yīng),整體氛圍感亦然不錯。 2)藝康斯:特點是聲音醇厚(相比“奇跡”,這種醇厚比較突出,無論是人聲或樂器),這種醇厚并沒有影響應(yīng)有的解析力和透明度,高頻圓潤,中頻飽滿,低頻相對彈力和量感充足了,相比“奇跡”而言,三段更加平衡,高、中、低沒有特別突出哪個頻段,音場同樣沒有刻意雕琢的感覺;人聲或許沒有那種驚艷、華麗的聽感,但舒適順耳,久聽不膩;弦樂樂器,多一份圓潤和水份,仿佛抹了一層油,更加順滑。如果沒有聽“奇跡”或許還感覺不出這種醇厚下的重量,平淡下的平衡,圓潤中的順滑。 童麗的“月亮灣”,基本是USB對比測試時的聽感,音場有些怪異,人聲稍甜但不嬌媚,樂器泛音充分,但不夸張,聽感上略平淡;“塵緣”,童麗的唱腔,吐氣婉轉(zhuǎn)一些,聲線多了一絲柔軟和肉感,入耳不單單是清脆,而是多了一些柔情和余韻。整體上,童麗的聲音不如“奇跡”好聽撓人,但多一些舒適耐聽的感覺。 飛躍彩虹,沒有USB試聽時的主觀情緒“干擾”,聽感上更注重于比較和對比。開場的人聲,明顯加厚,聲音比較扎實,由于厚度的增加,聲音高揚的時候那種壓迫感減弱了;鋼琴起來后,低音鍵的量感明顯讓彈片更加松弛,伴奏明顯小聲了些,整體舞臺相比暗淡一些,低音貝司清晰而有足夠的重量,金屬鈸聽的正常了,定位更遠,更深一些;中場SOLO的小號,聲音不暗也不亮,對比USB的光澤度,多了一些含蓄和情緒化,有趣的是,樂手吹奏夾雜的口水聲明顯了,仿佛勾畫出一個鼓著腮幫子的形象。略暗淡的伴奏,醇厚的人聲,量感充足的低頻,讓整體氛圍感略勝一籌。 帕格尼尼 FOR TOW,整體堂音依舊豐富,小提琴形體大了一圈,琴腔共鳴感覺更好一些,高把位更加細(xì)膩和順滑,耳油的感覺出來了;定位上,小提琴偏左,靠后一些并且偏上一些,吉他中間偏右并且位置稍下,形成琴上吉他下,錯落有致,舞臺縱深較好;吉他的撥彈柔和和婉約,與提琴的呼應(yīng)感覺更融洽些。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26 01:35 AM 編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