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起 01 吳起,今山東曹縣人。 戰(zhàn)國初期,曹縣那旮沓屬于衛(wèi)國。 中國歷史上的常勝將軍多如牛毛,屈指一數(shù)就是一大串,韓信、岳飛、李靖、衛(wèi)青、霍去病,等等等等。 但要說從未打過敗仗的常勝將軍,上面這幾位都不是,而是吳起,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史書明確記載一生無敗績的將軍。 據(jù)《史記》,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不但是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還是個改革家,成為執(zhí)掌一國權柄的令尹后,由他主持的變法,直接把楚國變成了強國。 與兵圣孫武并稱“孫吳”的吳起,還著有《吳子兵法》一書,成為后世的“打仗寶典”。 然而,被后人譽為“頂級戰(zhàn)神”的吳起,其實是個頂級人渣。 02 據(jù)《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出身富豪,家財萬貫,小日子富得流油,但是這種小日子,卻不是他想要的。 好男兒嘛,得志在四方。 吳起的志不但在四方,更在封侯拜相,殺人后逃走時,他明確地對母親說:不當卿相,兒子絕不回衛(wèi)國,絕不回來見您! 那一次,他一口氣殺了三十多個人,那些人既與他無冤,也與他無仇,他們僅僅譏笑了他幾句,就惹得他大開殺戒:你想當大官,除非太陽從西邊,或者南邊出來。 不能怪那些人說話刻薄,要怪怪他自己——為了做官,吳起曾到處奔走,到處找門路,實際上就是到處花錢,結果成了敗家子,弄得家里傾家蕩產(chǎn)之后,連個芝麻官也沒當上。 花光了家里的錢,最終卻落得這個下場,難免會遭人譏笑,被人嘲諷幾句,也是正常的,但這些嘲諷在吳起看來,簡直是在挖他的心,他把嘲諷他的三十多個人,全都殺了。 殺了這么多人,在家鄉(xiāng)自然呆不下去了,逃走前,他跪在母親面前,發(fā)了那個著名的誓。 要想成為成功人士,首先得有本事,吳起逃離家鄉(xiāng)后,拜孔子弟子曾參的兒子曾申為師,向他學習儒術。 然而后來,他卻被這個老師“趕”走了,原因是他母親去世后,他竟然不回家奔喪、守孝。 儒家的原則是,父母死了,兒子必須守孝三年,在那三年里,孝子不得做官,有官職也得辭掉,不許穿花衣服,不許吃肉,還得在墳頭搭個草棚,整整三年,都得住在那個草棚里。 可是,對吳起來說,他什么都沒問題,三年不做官沒問題,何況那時候他還沒做官,三年不吃肉沒問題,三年住在墳頭的草棚里也沒問題,唯一的問題是,他不想白白浪費三年寶貴的時間,這對急于學成、大展宏圖的他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置儒家原則于不顧,拒不回家奔喪、守孝。 這在儒家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因為違反了儒家的忠孝信條。 在這位老師看來,吳起的不孝,也超出了做人的底線,讓他繼續(xù)做儒家信徒,是給儒家丟臉,便逐漸冷落他。 吳起當然是有脾氣的,不然怎么會一口氣連殺三十多人呢,于是他干脆不學什么狗屁儒術了,自學兵法。 03 他這一改弦更張,還真改對了。 據(jù)《韓非子·說林上》,吳起的第一個機會,來自于公元前412年。 那一年,齊國老大齊宣公想打魯國,魯國老大魯穆公心想,你吳起不是在學兵法么,聽說還學得不錯,正好可以替我?guī)П蛘獭?/span> 但是問題來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若讓他帶兵去抵抗齊軍,誰能保證他小子不看在他妻子的份上,偏向齊國,或者甚至吃里扒外,利用老子給他的軍隊,反過來打老子的魯國? 魯穆公的心思,也許明確地跟吳起講了,也許沒跟他講,是吳起自己感覺到了。 這的確是個問題,一般人遇到這樣的問題,多半是嘆息一聲,在心里來一句,完了完了,這么好的機會,就這樣斷送了,早知如此,就不該娶齊國女人做老婆。 但吳起不是一般人,所以,他立即作出一般人可能打死也不會作的決定:殺了妻子,以便打消魯穆公的疑慮。 然后他,真的把妻子殺了,殺人的時候,眼睛都沒眨一下,就像拍死一只蒼蠅那樣! 渴望功成名就的他,太需要這個機會了。 不知那時候他是否有兒女,如果有,相信他也是會毫不猶豫地殺掉的。 吳起殺掉妻子后,魯穆公這才放心地任命他為將,命他率軍抗擊齊軍。 他的兵法雖然是自學的,但學得真不錯,在他指揮下,魯國軍隊打了個大勝仗,趕跑了入侵的齊軍。 然而,還沒等到加官進爵,吳起就遭到魯穆公猜忌,被魯穆公免了職。 原因是有人看不起吳起的人品,有心整他,那人對魯穆公說,吳起是個猜忌心重、心如蛇蝎之人,不然怎么會眼睛都不眨,就把妻子殺了呢。 再說我們魯國是個小國,卻打了這么大的勝仗,成了戰(zhàn)勝國,肯定會令其他諸侯國害怕,他們就會想辦法圖魯,甚至聯(lián)合起來搞咱們。 那人見魯穆公有點猶豫,接著又說,何況我們魯國和衛(wèi)國,是兄弟之國,大王您用吳起,是會化友為敵、得罪衛(wèi)國的呀。 魯穆公這下不猶豫了,免了吳起的職。 04 立了這么大的功,不但未能飛黃騰達,反而落得這個下場,吳起有點蒙,他聽說魏文侯比較賢明,想去投奔他。 魏文侯問大臣李克,吳起這個人怎么樣啊,李克的回答是,這人貪而好色,人品不咋地,但用兵卻很有一套,連司馬穰苴都不如他。 司馬穰苴是春秋末期齊國人,本名田穰苴,是繼姜子牙之后,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因功被封為大司馬,所以又叫司馬穰苴,他的軍事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 魏文侯聽說吳起在軍事方面的本事這么大,便任命他為主將,至于其人品怎么樣,他才不管呢,只要他能給他打勝仗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 對于這個機會,吳起更加珍惜,“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甚而至于,有個士兵生了瘡,他親自為其用嘴吸膿。 那個士兵的母親知道后放聲大哭,有人問她哭啥,你兒子不過是個小兵,將軍為你兒子吸膿,對他多好啊,你應該為兒子有這樣的將軍感到高興啊。 那個士兵的母親說,你懂個屁,以前吳公為他爹吸膿,他爹打仗不要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今吳公又為我兒吸膿,我兒還有命嗎嗚嗚嗚! 吳起就這樣贏得了將士的心,并率領這樣的軍隊,在被魏文侯任命為主將的當年,就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qū)的臨晉、元里,并于第二年再次率軍攻秦,一直打到鄭縣,搞得秦軍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洛水才站穩(wěn)腳跟。 全部占了秦國的河西地區(qū)后,魏國設立西河郡,任命吳起為郡守,離他“志在卿相”的追求,又近了一大步。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不甘心總是被魏國欺負,發(fā)兵五十萬攻打魏國,吳起又大敗秦軍。 這一次堪稱創(chuàng)造了奇跡,因為吳起率領的魏軍,只有五萬多人。 那五萬人是他特意挑選的,都是之前沒有立過軍功的士兵,他們都想立功,所以打起仗來格外不要命,是真正的虎狼之師。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也以吳起為將,命他率軍伐齊,一直打到齊國的靈丘(今山東滕縣以東)。 05 幾戰(zhàn)下來,吳起為魏國“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立了大功,離封侯拜相又近了一步。 然而,那年魏國選相,卻沒有吳起的份,魏王把宰相之位給了田文(孟嘗君),而在吳起看來,他立了這么大的功,宰相位子應該非他莫屬。 吳起的心像被針扎了一下,竟然直接去問田文,咱們兩個,到底哪個的功勞大本事大,為毛你的職位比我高,大度的田文笑笑,沒跟他計較。 田文死后,吳起還是沒當成宰相,那個位子,落到了公叔痤頭上,吳起的心理陰影面積,又大了一圈。 是魏王瞎了眼,看不到吳起的功勞和本事嗎? 當然不是,多半是,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毅然殺妻的歷史太暗黑了,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不可能不在心里打個問號:敢把宰相的位子,交給如此心狠手辣之人嗎? 對吳起心存忌憚的,還有新任宰相公叔痤,在他看來,這種人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指不定什么時候一炸,他也不能幸免,所以在他看來,趁早把他趕走,方為上策。 于是,公叔痤向魏武侯獻了一計,成功地把吳起排擠出了魏國。 那時候的吳起已經(jīng)年過半百,凄涼地走在重新尋找工作的路上。 饑渴難耐的他在路邊一個小水潭邊蹲下,想掬口水喝,看著水中喪家犬一般的自己的倒影,想起當初對母親發(fā)的那個誓言,他想哭。 難道,這輩子真的回不去衛(wèi)國,回不去家鄉(xiāng)了嗎? 好在,楚悼王收留了他,并且把楚國令尹的位子給了他。 那時候的楚國需要強大,需要一個有本事的人使它強大,而楚悼王,等待這樣的人已經(jīng)很久了。 至于他的人品如何——管球他的,先榨取了他的可利用價值再說! 而對吳起來說,這個機會,比之前的任何一個都寶貴,因為他已年過半百,這也許是他這輩子,最后的機會了,所以,他必須功成! 只有功成,才能名就! 所以,他拿出吃奶的力氣和全部智慧,替楚悼王制定改革措施,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 經(jīng)過吳起變法,楚國國力日益強大,使楚悼王開疆拓土的野心,得以實現(xiàn),楚國南攻百越,把疆域擴展到了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公元前381年,楚國又與趙國聯(lián)手,大敗魏國軍隊。 然哦,正當吳起“春風得意”的時候,早已懸在他頭上的那把利劍,落了下來。 這把劍就是,作為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nèi)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這兩條,把楚國貴族全都得罪了!從變法的那天起,被恨之入骨的吳起,就上了貴族們的“死亡名單”。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失去了“保護傘”,楚國貴族發(fā)動針對他的兵變,一箭射死了他,又對他的尸體,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老王:吳起放在當下家庭、社區(qū)里,是個人渣,但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亂世,又不是貴族出身,他有什么選擇呢?
|
|
|
來自: 祥雲(yún)山人楊克昌 > 《新發(f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