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但在領(lǐng)會老子的“深意”時一定會發(fā)生分歧,或有深淺的不同。 【解說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1、中國人看數(shù)字有一種特別的視角和直覺,所以在中文中,從一到九這九個基數(shù)詞,每一個都另有非其所指數(shù)目的含義。這里前三句中的“五”就是如此。中國人讀這樣三句話時,不會顧及三個“五”具體指哪五種顏色、聲音、味道,卻能十分準確地領(lǐng)會到每一句和三句作為總體的含義,相反,你愣要交代清楚各指哪五種,可能反而不懂了。事實上,我們今天還常聽人說“五音不全”,“五味俱全”,說的人和聽的人有幾個知道“五音”、“五味”之具體所指?我相信,老子說這三句話時,也未考慮這些?!虼?,對前三句我不做解釋了,只說一點:《詩·衛(wèi)風(fēng)·氓》中有“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句,公認是“女方?jīng)]有什么過失,是男方行為不對,對愛情不專一”的意思,即其中“爽”字是“貳”的同義詞,“過錯”、“違背”義(后有“爽約”的說法),足見這里同“目盲”、“耳聾”并列著說的“口爽”,乃指“味覺失靈”,不是說“口感很好”。 2、后兩句說的“畋獵”就是“田獵”;“難得之貨”,有的注家譯作“金銀珠寶”,這不準確,老子必是用以指謂奇巧稀有之物,也就是第三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句中所說的“難得之貨”,這種“貨”當然價錢貴,但人們“貴”它,希求得到它,主要不在聚斂錢財,而在玩賞其精巧,如果為了覓得一件難得之貨而不惜花費巨額錢財,甚至動用國庫,那就是玩物喪志,是道德品行不好的表現(xiàn)了。此段末句必是針對這種表現(xiàn)而言。注意:其中的“行”字是“品行”的“行”,“妨”是損害、妨礙義,所以“行妨”是道德形象受到損害的意思?!苊黠@,前三句是說沉湎于本質(zhì)上屬于娛樂范疇的活動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危害,后兩句是進而說,貪戀聲色犬馬的生活則會給人的心志造成極大的惡劣影響:可見前五句是警告實際上就是如此表現(xiàn)、正在在過著這種生活的統(tǒng)治者,要他們趕快回頭。 【辨析】 1、《今注》和《譯注》對五色、五音、無味都作了注釋: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音指角、征、空、商、羽;五味指酸、苦、甘、辛、咸?!⒌貌诲e,這種注釋雖然無助于讀懂原文,但讓人增加知識,所以我前面說不知道“五色”等具體所指也能讀懂前三句,并無批評作注者的意思。 2、《今注》前三句的譯文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不敏;飲食厭飫會使人舌不知味?!薄蹲g注》的,第一句全同,第二句差不多,第三句也意思無別,只是改作“盛美的佳肴使人胃口損傷”了。似乎都不錯,但我以為,按這理解,這三句簡直就是通過揭示“繽紛的色彩”等會對人的視力、聽力和味覺造成傷害,間接地譴責(zé)“娛樂和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呼吁人不必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可這一定不是老子的意思。——要證明這論斷,說來話長,這里我只想說:本章這前五句話,明顯是也理當是說人的哪些行為、活動會給人自己造成怎樣的不良后果,而不是揭示有哪些事物、東西會給人帶來危害;因此,三個“令人”的主語(施事)應(yīng)不是“物”,而是“人”,或者人的行為,就是說,“五色”等是“迷戀于五色”這個意思的縮略表達。因此,我認定這三句是一起說:沉湎于歌舞宴飲,只會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明,聽而不聞耳失聰,消化不良味覺都失靈 3、第五句末的“行妨”,《今注》注釋為“傷害操行”,理解得很不錯,卻將該句翻譯為“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這就錯了:該句其實是說“貪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因為這句話的主語也應(yīng)該是“人的行為”,不是客觀事物;這樣解釋,此句才能與前句相提并論;因此,“令人行妨”的“行”是同上句中的“心”對言的,不會是“讓人去做其他不軌之事”的意思。又,《譯注》給出的該句的譯文也差不多:“稀有珍品使人行為不端”?!霈F(xiàn)這種誤譯,只能用譯注者“不用心”來解釋吧?至于老子為什么竟漏掉了“難得之貨”前面應(yīng)有的動詞,那好解釋:為了此句的主語同前句一樣,也是四個字。換言之,他不是“漏掉”,是有意省略了。至于沈先生既把主語“難得之貨”翻譯為“耽玩難得的財物”,又將“令人行妨”譯作“使人行為反?!?,我不知他是怎樣想的。 4、這里我要說個“事”。 高亨先生認為“畋獵”句中的“發(fā)”是衍字,理由是:“‘心狂’二字其意已足”,而且這五句“令人”后應(yīng)都是兩個字才句法一致,“增一‘發(fā)’字,則失其句矣?!薄蹲g注》僅僅憑著“西漢簡帛書中均作‘令人心發(fā)狂’”,就作判決曰:“此說不確”。我則以為,高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我可以還補充一個理由:如果這里某句中可以多一字 ,作者一定是安排在末一句,以求既不失去“一律”,又讀來更加舒緩,更有氣勢,不會放在第四句的),并且認為,做這種選擇時理當“重道理而不重版本”。因此,我認同高先生的意見,只是不敢“妄改原文”,才保留了“發(fā)”字。——我因此又想到:是否第四、五句錯位了?要是這樣,“發(fā)”字就“穩(wěn)”了。 5、我要征引沈先生說的一個意思:“在當時,能長期觀五色、聽五音、嘗五味,尤其是沉湎于馳騁畋獵,耽玩于難得之貨者,非王公貴族及其子弟莫屬,所以《老子》是針對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睂λ@意見,我要說:事情一定如此,但從接受老子思想遺產(chǎn)的角度看,我們則不必太拘泥于這個實際針對性,認為老子是作一般性的教誨,也可以的,并且只有這樣,我們作為非王公貴族的人才能接受這個教誨?!劣谟腥藫?jù)此認定老子一般地反對藝術(shù)(五色、五音)與體育活動(畋獵),反對飲食文化和欣賞工藝品(難得之貨),那自然不是出于無知的,就是有意歪曲,實際上是沒有多少人相信的,我們也就不必認真去批駁了。 【解說二】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和其他許多章中的“是以圣人”句一樣,這又是借圣人的做法、表現(xiàn),來申明聰明人會從以上五句話得到怎樣的啟發(fā)、教誨。——這結(jié)尾句也證明我前面作的解說不誤吧? 1、想到第三章說過“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知這里說“圣人為腹”,是說圣人只求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澳俊痹谶@里是和“腹”相對待的,自然不再是上文“五色令人目盲”的“目”了,作者是根據(jù)目之所見為外界“花花世界”這一特點,借用“目”字來泛指“外物”了,所以“不為目”乃是不貪求“感官享受”的意思(因為感官是向“外”的)。可見“為腹”和“為目”用心用力的方向相反,用“為腹不為目”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上文所說給予人的正面教誨,是非常恰當?shù)??!毾胍幌?,此章與第三章有所呼應(yīng):那一章是講圣人為了“治好民”就要怎樣“修身”,這一章是說圣人為了“治好己”就會怎樣“處外”。 2、講了“是以”句后,又追加“故去此取彼”一句,這只是《老子》行文的風(fēng)格,偶爾用這樣的“筆法”強調(diào)和更加明確一下上句的意思而已,無深意可挖。“彼”和“此”是分別指代“為腹”和“為目”。——順便指出:“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一句,帛書甲、乙本在“圣人”之后也都有“之治也”三字,這是否證明了,我上面關(guān)于此章同第三章有呼應(yīng)的理解,和對第三章“圣人之治”句的解說,都是正確的?把“為腹”解釋為只求吃飽肚子,讓“不為目”局限于“不逐聲色之娛”,是否把老子的“圣人”降低為安分守己的老實人,甚或只求飽腹、胸?zé)o大志、無所事事的庸人了? 。 【辨析】 1、“為腹不為目”,《今注》翻譯為“但求安飽不逐聲色之娛”,可說是一般的、“中性的”譯文;任先生譯作“只求肚子吃飽,不為看著好看”,則要說是“帶意氣的”的誤譯。——整個結(jié)尾兩句,《譯注》的譯文是:“所以圣人關(guān)注民眾能否溫飽,摒棄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穩(wěn)定正常?!边@就該說是讓人震驚的“瞎譯”了吧?誤譯了前句,必是因為先前錯解了第三章的“實其腹”,這里也就“不會也不能不接著錯了”,為什么將后句“故去彼取此”翻譯成這個樣子呢?你能做個合理的解釋嗎? 2、關(guān)于這一章,要談點感想的話,我想說這樣幾句:“為腹不為目”作為口號或者說人生指導(dǎo),可以解釋為只須努力提高自己接受幸福的能力,而不必去追求拓寬外界滿足你欲求的領(lǐng)域,這對于個人來說,也許不失為真理,就是說,可以作為道德箴言,但作為治國和對人民施行教化的根本理念,那恐怕只會把國家民族引入表面上重德行輕物欲,實際上則是使生產(chǎn)力和科學(xué)技術(shù)都越來越落后,因而偽君子、假道學(xué)家越來越多的可悲可嘆的發(fā)展之途?!覈欢葟目萍己蜕a(chǎn)力都領(lǐng)先世界的東方文明大國,淪為科技和生產(chǎn)力都落后,人民的道德素質(zhì)也未必高的“睡獅”,是不是與很長時間里總是大力提倡本質(zhì)上與“圣人為腹不為目”相類的人生哲學(xué)有關(guān)? 【譯文】 沉湎于歌舞宴飲,只會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明,聽而不聞耳失聰,消化不良味覺都失靈。因此,圣人只求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不貪求任何感官享樂,并且始終如此,堅持不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