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元為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成都府,屬行省。
成都縣:倚郭[城西偏]。
華陽縣:倚郭[城東偏]。東南有馬軍寨巡司。
雙流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華陽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雙流縣,仍屬成都府。
郫 縣:
溫江縣:
新繁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成都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新繁縣,仍屬成都府。
新都縣:
彭 縣:元為彭州[無倚郭]。洪武十年(1377)降為彭縣,仍屬成都府。北有白石溝巡司。
崇寧縣:元屬彭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成都府;十年(1377)省入灌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崇寧縣,仍屬成都
府。
灌 縣:元為灌州[無倚郭]。洪武十年(1377)之前降為灌縣,仍屬成都府。西有蠶崖關(guān)巡司。
金堂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新都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金堂縣,仍屬成都府。東南有懷口巡司。
仁壽縣:
井研縣:元省入仁壽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fù)置井研縣,來屬成都府;十年(1377)復(fù)省入仁壽縣,十三年(1380)
復(fù)置井研縣,仍屬成都府。
資 縣:元資州省入簡州,明玉珍復(fù)置資州[無倚郭]屬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降為資縣,仍屬成都府。東南
有銀山鎮(zhèn)巡司。
內(nèi)江縣①:元省入簡州。洪武四年(1371)復(fù)置內(nèi)江縣,來屬成都府。東南有椑木鎮(zhèn)巡司。
安 縣:元為安州[無倚郭]。七年(1374)降為安縣,并自西北徙今治。
蒙陽縣:元屬彭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縣。
簡 州:元[無倚郭]。洪武六年(1373)降為簡縣,仍屬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復(fù)升為簡州,自絳河北徙治絳河
南。西北有龍泉鎮(zhèn)巡司。
資陽縣:元省入簡州。洪武六年末(1474)復(fù)置資陽縣,來屬成都府;十年(1377)復(fù)省入簡縣,成化元年(1465)
復(fù)置資陽縣,仍屬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改屬簡州。東有資陽鎮(zhèn)巡司,后遷資縣東南蒙溪河。
崇慶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晉原縣入州。西有清溪口巡司。
新津縣:
永康縣:元省入晉原縣,明玉珍復(fù)置永康縣屬崇慶州。洪武初年復(fù)省入崇慶州。
江源縣:元江原肥省入晉原縣,明玉珍置江源縣屬崇慶州。洪武初年復(fù)省入崇慶州。
漢 州:元[無倚郭],明玉珍復(fù)置雒縣為倚郭。洪武四年(1371)復(fù)省縣入州。東南有三水關(guān)巡司。
什邡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綿竹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什邡縣,仍屬漢州。
綿竹縣:
德陽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漢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德陽縣,仍屬漢州。南有白馬關(guān)巡司。
綿 州:元[無倚郭]屬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改屬成都府。十年(1377)降為綿縣,仍屬成都府,十三年(1380)
復(fù)升為綿州。東北有魏城巡司。
羅江縣:洪武六年末(1374)省入綿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羅江縣,仍屬綿州。西有白馬關(guān)巡司。
彰明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綿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彰明縣,仍屬綿州。
茂 州:元為直隸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降為散州,改屬成都府,并省倚郭汶山縣入州;十六年
(1383)復(fù)置汶山縣,仍為倚郭,后復(fù)省縣入州。南偏西有雞宗關(guān)巡司,東有積水關(guān)巡司,西北有魏磨關(guān)
巡司。
汶川縣:宣德三年(1371)自保子岡河?xùn)|徙治寒水驛。西有寒水關(guān)巡司。
威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明玉珍復(fù)置保寧縣為倚郭。洪武四年(1371)改屬成都府,二十五年
(1387)復(fù)省縣入州。宣德三年(1428)自鳳坪里徙治保子岡河西,十年(1435)徙治保子岡河?xùn)|千戶所城(原汶
川縣城)。
保 縣:洪武六年(1373)析保寧縣置??h,來屬威州。
通化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保寧縣。
保寧府:元屬廣元路。洪武四年(1371)屬行省。
閬中縣:倚郭。明玉珍自縣東白沙壩徙治府城。
蒼溪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閬中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蒼溪縣,仍屬保寧府。北有八字堡巡司。
南部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閬中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南部縣,仍屬保寧府。
廣元縣:元為廣元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廣元府,屬行省;九年(1376)降為廣元州,改屬保寧府,并省倚郭
綿谷縣入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綿谷縣,仍為倚郭;二十二年(1389)復(fù)省綿谷縣入州,并降州為廣元
縣,仍屬保寧府。
昭化縣:元屬廣元路。洪武十年(1377)省入廣元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昭化縣,直屬保寧府。
劍 州:元屬廣元路。洪武六年(1373)改屬保寧府,并省倚郭普安縣入州;九年(1376)省,十三年(1380)復(fù)置劍
州,仍屬保寧府。
梓潼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保寧府,十三年(1380)復(fù)改屬劍州。
巴 州:元屬廣元路。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化城縣入州,并降州為巴縣,改屬保寧府;正德九年(1514)復(fù)升為
巴州。北有米倉關(guān)巡司駐小巴山巔,后遷大巴山下,又廢。
通江縣:元末置通江縣屬巴州。洪武九年(1576)改屬保寧府,洪武年間自趙口坪徙今治,正德九年(1514)復(fù)改
屬巴州。北有蒙壩、羊圈山巡司。
南江縣:元為難江縣省入化城縣。正德十一年(1516)置南江縣,來屬巴州。東北有大壩巡司。
曾口縣:元末廢。
順慶府:元為順慶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順慶路,屬行省。
南充縣:倚郭。洪武年間自縣北之北津渡徙治府城。北有北津渡巡司。
西充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南充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西充縣,仍屬順慶府。
蓬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相如縣入州。
營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西充縣,仍屬蓬州。
儀隴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儀隴縣,仍屬蓬州。
廣安州:元為廣安府。洪武四年(1371)降為廣安州,仍屬順慶府;十年(1377)省倚郭渠江縣入州。
岳池縣:
渠 縣:元為渠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流江縣入州②;九年(1376)降為渠縣,改屬廣安州。
鄰水縣:元省入大竹縣。成化元年(1465)復(fù)置大竹縣,來屬廣安州。
大竹縣:元屬渠州。洪武九年(1376)改屬廣安州。
夔州府:元為夔州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夔州府,屬行省;九年(1376)降為夔州,改屬重慶府,十年(1377)升為
直隸州,十三年(1380)復(fù)升為夔州府。
奉節(jié)縣:倚郭。洪武九年(1376)省入夔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奉節(jié)縣,仍為倚郭。南有尖山巡司,縣境有金子
山巡司。
巫山縣:
大昌縣:元省入大寧州。洪武十三年(1380)復(fù)置大昌縣,來屬夔州府。縣境有當(dāng)陽鎮(zhèn)巡司。
大寧縣:元為大寧州[無倚郭]。洪武九年(1376)降為大寧縣,仍屬夔州。東北有袁溪巡司。
云陽縣:元為云陽州[無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降為云陽縣,仍屬夔州府。西北有五溪巡司,北有鐵檠巡司。
萬 縣:元為萬州[無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降為萬縣,仍屬夔州府。西南有武寧、銅鑼關(guān)巡司。
開 縣:元為開州[無倚郭]。洪武六年(1373)降為開縣,仍屬夔州府。
梁山縣:元為梁山州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梁山州廢,縣直屬夔州府;十年(1377)改屬重慶府忠州,十三年
(1380)復(fù)改屬夔州府。
新寧縣:元屬達(dá)州。洪武四年(1371)改屬重慶府,十年(1377)省入梁山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新寧縣,改屬夔
州府。
建始縣:元屬施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夔州府,十四年(1381)復(fù)改屬施州,二十三年(1390)復(fù)直屬夔州府。
武寧縣:元屬萬州。洪武四年(1371)省入萬州,設(shè)武寧巡司。
達(dá) 州: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通川縣入州,并降州為達(dá)縣,仍屬夔州;正德九年(1514)復(fù)升為達(dá)州。
土副巡檢司駐南昌灘。
東鄉(xiāng)縣:元省入通川縣。成化元年(1465)復(fù)置東鄉(xiāng)縣,來屬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屬達(dá)州。
太平縣:正德十年(1515)析東鄉(xiāng)縣置太平縣,來屬達(dá)州。東南有明通巡司。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軍民宣撫司,明玉珍降為石砫安撫司。洪武八年(1375)升為石砫宣撫司,同年自水車壩徙治獅子壩,改屬重慶衛(wèi);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屬夔州府,天啟六年(1621)升為石砫宣慰司。
重慶府:元為重慶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重慶府,屬行省。
巴 縣:倚郭。東北有大紅江巡司。
江津縣:南偏東有清平巡司。
壁山縣:元省入巴縣。成化十九年(1483)析巴縣復(fù)置壁山縣,來屬重慶府。北有壁山巡司。
永川縣:元省入銅梁縣。洪武六年末(1374)析巴縣復(fù)置永川縣,來屬重慶府。
榮昌縣③:元昌元縣省入銅梁縣,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昌寧縣,來屬重慶路。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榮昌縣。
大足縣:元省入銅梁縣,明玉珍復(fù)置大足縣,來屬合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重慶府。
安居縣:成化十七年(1481)析銅梁、遂寧二縣置安居縣,來屬重慶府。
綦江縣:元為南平綦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播州宣撫司,明玉珍改置綦江縣。洪武四年(1371)改屬重慶府。南有東
溪巡司,后遷縣南偏東趕水鎮(zhèn)。
南川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綦江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南川縣,仍屬重慶府。
長壽縣④:元為樂溫縣省入涪州。至正二十三年(1663)明玉珍于舊治西南置長壽縣,屬涪州。洪武六年(1373)直
屬重慶府。
黔江縣:元屬紹慶直隸府。洪武五年末(1373)省入彭水縣,十四年(1381)復(fù)置黔江縣,改屬重慶府。
合 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省倚郭石照縣入州。
銅梁縣:
定遠(yuǎn)縣:嘉靖三十年(1551)自女菁平徙治廟兒壩(貓兒壩)。
忠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臨江縣入州。西有臨江巡司。
酆都縣:元為豐都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涪州,十三年(1380)置酆都縣,仍屬忠州。縣境有沙子關(guān)巡司。
墊江縣:元省入豐都縣,明玉珍復(fù)置墊江縣,來屬忠州。
南賓縣:洪武十四年(1381)省入豐都縣、石砫宣撫司。
涪 州:元[無倚郭]。
武隆縣:元為武龍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水縣,十三年(1380)置武隆縣,仍屬涪州。
彭水縣:元為紹慶直隸府倚郭。洪武四年(1371)紹慶府廢,改屬重慶府;洪武十年(1377)改屬涪州。
遵義軍民府:元為播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572)屬行省,十五年(1382)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復(fù)改屬布政
司;萬歷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義軍民府,并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壩。
遵義縣:倚郭。元為播川縣。洪武五年(1572)改置播州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義縣,隨府徙治白
田壩,為倚郭。
桐梓縣:萬歷二十九年(1601)于故夜郎縣望草地置桐梓縣,來屬遵義府。
真安州:元珍州思寧蠻夷軍民長官司,明玉珍改置真州。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真州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1601)
改置真安州。
綏陽縣:萬歷二十九年(1601)于故綏陽縣地置綏陽縣,來屬真安州。
仁懷縣:萬歷二十九年(1601)于故懷陽縣地置仁懷縣,來屬真安州。
敘州府:元為敘州路。洪武六年(1373)改置敘州府,屬行省。
宜賓縣:倚郭。西北有宣化巡司,西南有橫江鎮(zhèn)巡司。
南溪縣:
慶符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宜賓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慶符縣,仍屬敘州府。
富順縣:元為富順州[無倚郭]。六年(1373)降為富順縣,仍屬敘州府。東南有趙化鎮(zhèn)巡司。
長寧縣:元為長寧州[無倚郭]屬馬湖路。洪武五年(1372)降為長寧縣,改屬敘州府。東偏南有梅洞堡巡司。
興文縣:元為戎州[無倚郭]屬馬湖路。洪武四年(1371)降為戎縣土縣,改屬敘州府;萬歷二年(1574)改置興文
縣。東北有板橋巡司,后遷縣境兩河口,仍名板橋巡司。
隆昌縣:隆慶元年(1567)析富順、榮昌二縣及瀘州于富順縣隆橋馬驛置隆昌縣,來屬敘州府。
宣化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宜賓縣,設(shè)宣化巡司。
高 州:元為高州[無倚郭],屬敘南宣撫司。洪武五年(1372)降為高縣,改屬敘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復(fù)升為
高州,自懷遠(yuǎn)寨徙治中壩。南有江口巡司。
筠連縣:元為筠連州屬永寧路。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騰川縣入州,并降州為筠連縣,改屬敘州府;十年(1377)
省入高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筠連縣,仍屬敘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屬高州。東南有三岔巡司。
珙 縣:元為下羅計(jì)長官司屬敘南宣撫司,明玉珍改置珙州[無倚郭]。洪武四年(1371)降為珙縣,改屬敘州府;
十年(1377)省入高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珙縣,仍屬敘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屬高州。南有鹽水
壩巡司,后遷縣境歇馬堡,仍名鹽水壩巡司。
永寧宣撫司:元為永寧路。洪武七年(1374)改置永寧長官司,屬行??;八年(1375)升為永寧宣撫司,十五年(1382)
自納溪水西徙治納溪水東,天啟三年(1623)廢入敘州府,設(shè)敘永同知。
太平長官司:元為大壩軍民府。洪武年間廢,成化四年(1468)置太平長官司,來屬永寧宣撫司。
龍安府:元為龍州[無倚郭]屬廣元路,明玉珍改置龍州宣慰司。洪武六年自雍村徙治青川所城,同年末(1374)復(fù)改
置龍州,仍屬廣元府,九年(1376)改屬保寧府,十四年(1381)改置松潘安撫司,二十年(1387)復(fù)改置龍州;
二十二年(1389)改置龍州軍民千戶所,徙治盤龍壩箭樓山麓,二十八年(1395)改置龍州軍民衛(wèi),后復(fù)改置
龍州,仍屬保寧府;宣德七年(1432)改置龍州宣撫司,屬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置龍安府。
平武縣:倚郭。萬歷十八年(1590)置寧武縣為倚郭,后更名平武縣。東北有明月關(guān)巡司。
江油縣:元省入龍州,明玉珍復(fù)置江油縣,來屬保寧府。洪武十年(1377)省江油縣入梓潼縣,十三年(1380)復(fù)
置江油縣,改屬保寧府劍州,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屬龍安府。
石泉縣:元屬成都路安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屬龍安府。東有馬坪口巡司。
馬湖府:元為馬湖路。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馬湖土府,弘治八年(1495)改置馬湖府。
屏山縣:倚郭。萬歷十七年(1589)置屏山縣,為倚郭。東有悔泥溪巡司。
泥溪長官司:元泥溪為倚郭。洪武四年末(1372)內(nèi)附,萬歷十七年(1589)徙治屏山縣西。
平夷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nèi)附,萬歷年間徙治金沙江北。
蠻夷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nèi)附,南有戎寧巡司。
沐川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沐川州,尋復(fù)改置沐川長官司。
雷波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nèi)附,二十六年(1393)廢。
鎮(zhèn)雄府:元為芒部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芒部府,屬云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納沖南七里;十六年(1383)改屬布
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芒部軍民府,成化年間徙治納沖,嘉靖五年(1526)更名鎮(zhèn)雄軍民府,萬歷三十七
年(1609)改置鎮(zhèn)雄府。
本 轄:
強(qiáng) 州:元[無倚郭]。洪武十七年(1384)之后廢。
白水江簸酬長官司:正德十六年(1521)置白水江簸酬長官司。
懷德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卻佐寨置懷德長官司。
威信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母響寨置威信長官司。
歸化長官司:元為益良州[無倚郭]。洪武十七年(1384)之后廢;嘉靖五年(1526)升夷良寨置歸化長官司。
安靜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卻落角置安靜長官司。
烏蒙軍民府:元為烏蒙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烏蒙府,屬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
改置烏蒙軍民府。
本 轄:
歸化州:洪武十五年(1382)置歸化州,尋廢。
烏撒軍民府:元為烏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烏撒府,屬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
改置烏撒軍民府。
本 轄:西有可渡河、趙班巡司,府境有阿赫關(guān)、鄔撒巡司。
阿都府:元為阿頭部屬烏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芒部府,十七年(1384)置阿都府,后廢入烏撒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元為東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東川府,屬云南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東川軍民府,改屬布
政司;二十一年(1388)廢,二十六年(1393)復(fù)置東川軍民府,尋自府西南馬鞍山徙治萬額山南。
本 轄:
潼川州:元為潼川直隸府。洪武九年(1376)降為潼川直隸州,并省倚郭郪縣入州。
射洪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鹽亭縣,十三年(1383)復(fù)置射洪縣,仍屬潼川州。
中江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潼川州,十三年(1383)復(fù)置中江縣,仍屬潼川州。
鹽亭縣:
遂寧縣:元為遂寧州,明玉珍省倚郭小溪縣入州。洪武九年(1376)降為遂寧縣,仍屬潼川州。
蓬溪縣:元屬遂寧州,洪武九年(1376)直屬潼川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遂寧縣,十三年(1383)復(fù)置蓬溪縣,
自縣東北故城徙今治,仍屬潼川州。
安岳縣:元省入小溪縣,明玉珍復(fù)置安岳縣,來屬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置普州,為倚郭;九年(1376)普州
廢,縣直屬潼川州。
樂至縣:元省入小溪縣,明玉珍其地改屬安岳縣。成化元年(1465)復(fù)置樂至縣,來屬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
成都府簡州,嘉靖元年(1522)復(fù)改屬潼川州。
眉 州:元[無倚郭]屬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為眉縣,仍屬嘉定州;十三年(1380)復(fù)升為眉州直隸州,屬布政
布政司。東南有魚耶鎮(zhèn)巡司。
彭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眉縣,十三年(1383)復(fù)置彭山縣,仍屬眉州。
丹棱縣:元省入眉州。洪武六年末(1374)復(fù)置丹棱縣,來屬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
省入眉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丹棱縣,改屬眉州。
青神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嘉定州,十三年(1380)復(fù)置青神縣,復(fù)改屬眉州。東有
犁頭灣巡司。
邛 州:元[無倚郭]屬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為邛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復(fù)升為邛州直隸州,屬 布政司。西南有夾門關(guān)巡司;西偏北有火井壩巡司,后遷州南二十五里。
大邑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邛縣,十三年(1380)復(fù)置大邑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
九年(1483)復(fù)改屬邛州。
蒲江縣:元省入邛州。洪武六年末(1374)復(fù)置蒲江縣,來屬嘉定府;成化十九年(1483)改屬邛州。西有雙路巡
司。
嘉定州:元為嘉定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嘉定府,屬行??;九年(1376)降為嘉定直隸州,并省倚郭龍游縣入州。
東南有金石井巡司,后廢。
峨眉縣:西南有中鎮(zhèn)巡司,后遷縣境大圍山。
夾江縣:
洪雅縣:元省入夾江縣。成化十八年(1482)復(fù)置洪雅縣,來屬嘉定州。西有竹箐山巡司。
犍為縣:洪武年間自玉津鎮(zhèn)徙治懲非鎮(zhèn)??h境有四望溪口巡司,北有石馬關(guān)巡司。
榮 縣:元為榮州省入龍游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fù)置榮州,來屬嘉定府,九年(1376)降為榮縣。
威遠(yuǎn)縣:元省入龍游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fù)置威遠(yuǎn)縣,來屬嘉定府;十年(1377)省入榮縣,十三年(1380)復(fù)
置威遠(yuǎn)縣,仍屬嘉定府。
瀘 州:元[無倚郭]屬重慶路。洪武六年(1373)升為直隸州,屬行??;洪武年間自州東茜草壩徙今治。西南有石棚
鎮(zhèn)巡司,北偏西有李市鎮(zhèn)巡司。
納溪縣:縣境有納溪口巡司。
江安縣:南有板橋巡司。
合江縣:洪武初年自神臂山南徙治安樂山麓。
九姓長官司:元為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戶所。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九姓長官司,八年(1375)改屬永寧宣撫司;
天啟六年(1626)改屬瀘州。
雅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朵甘思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屬行省,并省倚郭嚴(yán)道縣入州。
名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雅州,十三年(1383)復(fù)置名山縣,仍屬雅州。
滎經(jīng)縣:明玉珍省入嚴(yán)道縣。洪武初年復(fù)置滎經(jīng)縣,仍屬雅州。
蘆山縣:元為盧山縣省。洪武六年末(1474)置蘆山縣,來屬雅州。西北有臨關(guān)巡司。
百丈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名山縣。
平茶洞長官司:元為溶江芝子平茶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平茶洞長官司,改屬酉陽宣撫司;十
七年(1384)直屬布政司。
客寨副長官司:洪武初年置客寨副長官司。
四川都司:洪武四年(1371)置四川都衛(wèi),治成都府,八年(1375)改置四川都指揮使司。
成都中衛(wèi):倚郭。洪武八年(1375)置成都中衛(wèi)于成都府。
成都左衛(wèi):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左衛(wèi)于成都府,后廢。
成都右衛(wèi):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右衛(wèi)于成都府。
灌縣千戶所:景泰六年(1455)置灌縣守御千戶所于灌縣。
成都前衛(wèi):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前衛(wèi)于成都府。
成都后衛(wèi):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后衛(wèi)于成都府。
寧川衛(wèi):洪武十一年(1378)置寧川衛(wèi)于成都府。
重慶衛(wèi):洪武六年(1373)置重慶衛(wèi)于重慶府。
黔江千戶所:洪武十一年(1384)置黔江守御千戶所于黔江縣。
酉陽宣慰司:元為酉陽州[無倚郭]屬懷德府。洪武五年(1372)廢。
洪武五年(1372)于酉陽州置酉陽宣慰司,八年(1375)降為酉陽宣撫司,屬都司,永樂十六年(1418)
改屬重慶衛(wèi),天啟元年(1621)復(fù)升為宣慰司。司境有寧俊江巡司。
石耶洞長官司:元為石耶洞軍民府屬懷德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石耶洞長官司,屬酉陽宣撫司。
地壩副長官司:永樂年間析石耶洞長官司置地壩副長官司。
邑梅洞長官司:元為佛鄉(xiāng)洞長官司屬懷德府,明玉珍改置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邑梅洞長
官司,屬酉陽宣撫司;十年(1377)自阿魯徙治凱堡,建文元年(1399)復(fù)徙治阿魯,永樂初年徙
治邑梅。
俊倍洞副長官司:永樂年間改俊倍洞千戶置俊倍洞副長官司。
麻兔洞長官司:洪武八年(1375)置麻兔洞長官司,后廢。
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元為溶江芝子平茶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改
屬思南宣慰司;十七年(1384)直屬布政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徙治酉陽宣撫司上濟(jì)里,
尋省入酉陽宣撫司。
利州衛(wèi):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利州衛(wèi)于廣元縣。
茂州衛(wèi):洪武十一年(1378)置茂州衛(wèi)于茂州。
威州千戶所:洪武十八年(1385)置威州守御千戶所于威州。
隴木頭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隴木頭長官司于茂州東北。
靜州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靜州長官司于茂州東北。
岳希蓬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岳希蓬長官司于茂州西。
松潘衛(wèi):元為松州屬吐蕃宣慰司松潘疊宕威茂州宣撫司。洪武二十年(1387)廢。
洪武十一年(1378)置松州衛(wèi),十三年(1380)廢,尋復(fù)置松州衛(wèi),二十年(1387)松州廢,改置松潘等處軍民
衛(wèi)⑤;嘉靖二十四年(1563)改置松潘衛(wèi)。
小河千戶所:宣德四年(1429)置小河守御千戶所于涪水北。
八朗安撫司:永樂十四年(1416)置八郎安撫司。
麻兒匝安撫司:宣德二年(1427)置麻兒匝安撫司。
阿角寨安撫司:正統(tǒng)五年(1440)置阿角寨安撫司。
芒兒者安撫司:正統(tǒng)五年(1440)置芒兒者安撫司。
思囊曰安撫司:正統(tǒng)十一年(1446)置思囊曰安撫司。
阿用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用簇長官司。
潘干寨長官司:正統(tǒng)五年(1440)置潘干寨長官司。
占藏先結(jié)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占藏先結(jié)簇長官司。
蠟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蠟匝簇長官司。
白馬路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白馬路簇長官司。
山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洞簇長官司。
阿昔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阿昔洞簇長官司。
北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于北定關(guān)置北定簇長官司。
麥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麥匝簇長官司。
者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者多簇長官司。
牟力結(jié)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牟力結(jié)簇長官司。
班班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班班簇長官司。
祈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祈命簇長官司。
勒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勒都簇長官司。
包藏先結(jié)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包藏簇長官司。
阿思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思簇長官司。
潘州衛(wèi):元為潘州屬吐蕃宣慰司松潘疊宕威茂州宣撫司。洪武十一年(1378)置潘州衛(wèi),三年(1380)廢,尋復(fù)置潘州
衛(wèi),二十年(1387)省入松州衛(wèi)。
敘南衛(wèi):洪武四年(1371)置敘南千戶所于敘州府,十年(1377)升置敘南衛(wèi)。
建武千戶所:萬歷元年(1573)置建武守御千戶所于興文縣西南武寧城。
瀘州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瀘州衛(wèi)于瀘州,成化四年(1468)徙治瀘州西南渡船鋪。
巖州衛(wèi):洪武年間置巖州衛(wèi)于雅州西,后廢。
成都左護(hù)衛(wèi):明初置成都左護(hù)衛(wèi)(屬王府)。
**成都右護(hù)衛(wèi):明初置成都右護(hù)衛(wèi)(屬王府),后更名龍虎左衛(wèi),為在京衛(wèi)。
**成都中護(hù)衛(wèi):明初置成都中護(hù)衛(wèi)(屬王府),后更名豹韜左衛(wèi),為在京衛(wèi)。
蜀府儀衛(wèi)司:
壽府儀衛(wèi)司:后廢。
壽府群牧所:后廢。
保寧千戶所:洪武四年(1371)置保寧守御千戶所于保寧府。
青川千戶所:洪武七年(1374)置青川守御千戶所于故青川縣。
廣安千戶所:洪武年間置廣安守御千戶所于廣安州,后廢;宣德八年(1433)復(fù)置廣安守御千戶所。
雅州千戶所:洪武四年(1371)置雅州守御千戶所于雅州。
黎州軍民千戶所:元為黎州直隸州,屬朵甘思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省倚郭漢源縣入州,永樂年間廢。
洪武八年(1375)于黎州西南置黎州長官司,屬行省,十一年(1378)升為黎州安撫司,萬歷二十四
年(1596)改置黎州守御軍民千戶所,改屬都司。
黎州土千戶所:萬歷二十四年(1596)置黎州土千戶所于大田壩。
疊溪軍民千戶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疊溪右千戶所于古翼州,屬茂州衛(wèi);二十五年(1392)更名疊溪守御軍民千戶
所,直屬都司。
疊溪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于疊溪千戶所城置疊溪長官司。
郁即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于疊溪千戶所西北置郁即長官司。
大渡河千戶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大渡河守御千戶所于大渡河,后徙治黎州安撫司。
浦江關(guān)軍民千戶所:[建制不詳],明置浦江關(guān)軍民千戶所,后廢。
天全六番招討司:元為六番招討司。洪武六年末(1374)更名天全六番招討司,屬四川行省,二十一年(1388)改屬都
司;正德十五年(1520)析蘆山縣婁關(guān)和太平山來屬。
安寧宣撫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安寧宣撫司。
懷遠(yuǎn)長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懷遠(yuǎn)長官司。
宣化長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宣化長官司。
四川行都司:元屬云南行省。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衛(wèi)。
建昌軍民衛(wèi):元為建昌路,倚郭建安州[無倚郭]、永寧州[無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建昌府,同年改屬四
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府廢,二十七年(1394)建安州、永安州俱廢入建昌衛(wèi)。
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衛(wèi),屬云南都司,同年改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改置建昌軍民衛(wèi),二
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北有瀘湖巡司,南有麻剌巡司;又西南有打沖河巡司,后廢;東南有白水
巡司,后廢;東有龍溪巡司,后廢。
禮州中中千戶所:元為禮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禮州中中千戶所。
洪武十五年(1382)置禮州守御中中千戶所。
禮州后千戶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禮州守御后千戶所。
打沖河中前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打沖河守御中前千戶所于打沖河?xùn)|。
德昌千戶所:元為德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廢入德昌千戶所。
洪武十五年(1382)置德昌守御千戶所。
昌州長官司:元為昌州[無倚郭],為德昌路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德昌府,同年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
七年(1394)府廢,州改置昌州長官司,改屬建昌衛(wèi)。
威龍長官司:元為威龍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威隆州,二十七年(1394)改置威龍長官司,改屬建昌衛(wèi)。
普濟(jì)長官司:元為普濟(jì)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普濟(jì)長官司,改屬建昌衛(wèi)。
建昌土衛(wèi):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土衛(wèi),萬歷年間廢。
里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衛(wèi)。
闊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衛(wèi)。
瀘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衛(wèi)。
隆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廢。
碧舍縣:元為北社縣屬永寧州。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碧舍縣,二十七年(1394)省入建昌衛(wèi)。
瀘沽縣:元屬禮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省入禮州中中千戶所,后設(shè)瀘沽巡司。
建昌前衛(wèi):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建昌前衛(wèi)于建昌衛(wèi)城,屬四川都司,同年改屬行都司,萬歷三年(1575)廢。
寧番軍民衛(wèi):元為蘇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廢。
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蘇州衛(wèi),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蘇州廢,改置蘇州軍民衛(wèi);二十六年
(1393)更名寧番軍民衛(wèi),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冕山橋后千戶所:正統(tǒng)六年(1441)置冕山橋守御后千戶所于冕山堡。
中 縣:元直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永寧州,十七年(1384)改屬蘇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寧番衛(wèi)。
越巂軍民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越巂軍民衛(wèi)于邛部州西南,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鎮(zhèn)西后千戶所:弘治年間置鎮(zhèn)西守御后千戶所于越巂衛(wèi)北。
邛部長官司:元為邛部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升為邛部軍民府,后仍降為邛部州,改屬越
巂軍民衛(wèi),永樂元年(1403)改置邛部長官司。
鹽井軍民衛(wèi):元為柏興直隸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降為柏興直隸州,并省倚郭
閏鹽縣入州;二十六年(1393)州廢。
并置鹽井軍民衛(wèi)于故州城東,改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打沖河中左千戶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打沖河守御中左千戶所于打沖河所城。
馬剌長官司:永樂五年(1407)置馬剌長官司。
金 縣:洪武十七年(1384)廢入柏興州。
會川軍民衛(wèi):元為會川路,倚郭武安州[無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會川府,同年改屬四川布政司,并降州為
武安縣,二十四年(1391)復(fù)升縣為武安州;二十六年(1393)府廢;二十七年(1394)復(fù)置會川府,同年
復(fù)廢,并廢武安州入會川衛(wèi)。
洪武十五年(1382)置會川守御千戶所于會川府北,屬建昌衛(wèi);二十五年(1392)改置會川守御軍民千戶
所,同年升為會川軍民衛(wèi),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南有搭甲渡巡司。
迷易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末(1393)置迷易守御千戶所于撒連街。
永昌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永昌縣,二十四年(1391)復(fù)升為永昌州,二十七年(1394)
廢入會川衛(wèi)。
黎溪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永昌縣,二十四年(1391)復(fù)升為黎溪州,二十七年(1394)
廢入會川衛(wèi)。
姜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廢
入會川衛(wèi)。
會理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fù)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
廢入會川衛(wèi)。
麻龍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fù)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
廢入會川衛(wèi)。
通安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fù)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
廢入會川衛(wèi)。
麻龍縣⑥: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七年(1383)改屬麻龍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衛(wèi)。
-------------------------------------------
明代部分地名考:
潘州衛(wèi):今若爾蓋肥求吉鄉(xiāng)境; 巖州衛(wèi):今瀘定縣安嵐;
小河所:今平武縣小河鄉(xiāng); 疊溪所/疊溪長官司:今茂縣疊溪鎮(zhèn)疊溪古城;
青川所:今青川縣青溪鎮(zhèn); 禮州中中所/禮州后所:今西昌市禮州鎮(zhèn);
德昌所:今德昌縣; 打沖河中前所/打沖河中左所:今西昌市西南境;
冕山橋后所:今喜德縣冕山鎮(zhèn); 鎮(zhèn)西后所:今甘洛縣海棠鎮(zhèn);
迷易所:今米易縣;
八朗安撫司:[不詳]; 麻兒匝安撫司:今馬爾康縣;
阿角寨安撫司:[不詳]; 芒兒者安撫司:今松潘縣上八寨鄉(xiāng);
思囊曰安撫司:今平武縣西北境;
泥溪長官司(泥溪):今屏山縣泥溪鎮(zhèn); 平夷長官司:今屏山縣新安鎮(zhèn);
蠻夷長官司:今屏山縣新市鎮(zhèn); 沐川長官司:今沐川縣;
雷波長官司:今雷波縣; 白水江簸酬長官司:
懷德長官司:今彝良縣奎香鄉(xiāng); 威信長官司:今彝良縣;
歸化長官司:今鎮(zhèn)雄縣母享鎮(zhèn); 安靜長官司:今彝良縣舊城鎮(zhèn);
九姓長官司:今敘永縣西北同心村; 太平長官司:今敘永縣大壩鎮(zhèn);
平茶洞長官司:今秀山縣境內(nèi)高秀; 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
石耶洞長官司:今秀山縣石耶鎮(zhèn); 邑梅洞長官司(阿魯):今秀山縣鐘靈鄉(xiāng);
邑梅洞長官司(凱堡): 邑梅洞長官司(邑梅):今秀山縣梅江鎮(zhèn);
麻兔洞長官司:
隴木頭長官司:今茂縣石鼓鄉(xiāng)隴木頭; 靜州長官司:今茂縣鳳儀鎮(zhèn)靜州村;
岳希蓬長官司:今茂縣石鼓鄉(xiāng)大宋渠; 阿用簇長官司:[不詳];
潘干寨長官司:[不詳]; 占藏先結(jié)簇長官司:今迭部縣東南卓藏;
蠟匝簇長官司:今舟曲縣西北立即簇; 白馬路簇長官司:今九寨溝縣南境;
山洞簇長官司:[不詳]; 阿昔洞簇長官司:今若爾蓋縣阿西鄉(xiāng);
北定簇長官司:今松潘縣東南北定; 麥匝簇長官司:今黑水縣麥扎鄉(xiāng);
者多簇長官司:[不詳]; 牟力結(jié)簇長官司:今松潘縣牟尼鄉(xiāng);
班班簇長官司:[不詳]; 祈命簇長官司:今松潘縣北祈命;
勒都簇長官司:[不詳]; 包藏先結(jié)簇長官司:[不詳];
阿思簇長官司:今松潘縣北阿思;
郁即長官司:今茂縣疊溪鎮(zhèn)西北15里;
昌州長官司:今德昌縣王所鄉(xiāng)昌州村; 威龍長官司:今米易縣掛榜鎮(zhèn)威龍村;
普濟(jì)長官司:今米易縣普威鎮(zhèn); 邛部長官司:今越西縣東北邛部;
馬喇長官司:今攀枝花市仁和區(qū)同德鎮(zhèn);
注:至正二十三年(1663)為大夏國天統(tǒng)元年,大夏國皇帝為明玉珍。
注①:一說,內(nèi)江縣明玉珍置,屬資州。
注②:一說,流江縣至元二十六年(1366)省入渠州。
注③:一說,榮昌縣洪武六年末(1374)析巴縣置,明玉珍所置昌寧縣在榮昌縣東北,洪武七年(1374)省。
注④:一說,長壽縣洪武六年置。
注⑤:一說,松潘衛(wèi)宣德六年(1431)改置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
注⑥:史無可考,唯明史有記載,今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