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一套象征著童年樂趣的上海弄堂游戲剪影世博明信片在靜安出版,而靜安文化傳媒一條街威海路近陜西路處,也出現了一段弄堂游戲剪影墻,延續(xù)了約3年左右,讓人倍覺親切。 這別具一格的上海弄堂游戲主題系列剪紙作品的作者,是自幼生活、學習、工作在靜安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高級設計師李建國。他參與主創(chuàng)的十多集的剪紙電影《葫蘆兄弟》曾經風靡海內外。 相傳在漢代,漢武帝懷念不幸早逝的寵妃李夫人,宮廷術士為討其歡心,運用皮影戲手法,輔以燈火、還用李之喜用的香料散發(fā)香味等,表現有李夫人之倩影的場景故事,活靈活現。后來商人、藝術工匠們通過絲綢之路,將皮影藝術傳到了歐洲。歐洲藝人將紙染成黑色,代替皮革來表現人物側影,皮影逐漸脫胎為剪影。至今,在不少歐洲古典故事集里還能看到各種剪影插圖。 中國動畫之父萬籟鳴與剪影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先驅戈公振應邀赴法采訪途經巴黎時,一位剪影藝人遞上為他剪的肖像,令他十分驚奇。回國后,他在上海《申報》上發(fā)表訪法游記,其中關于剪影趣聞的記述在國內美術界引起轟動。 萬籟鳴:中國早期美術片的開拓者之一,著名動畫藝術大師 時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美術設計師的萬籟鳴先生,在《申報》上讀到了戈公振訪法游記和法國藝人為戈先生剪的剪影的故事后,萌動了探索剪影的沖動。由于自幼受到母親剪紙和手影游戲的影響,加上萬籟鳴先生已具備的良好西洋繪畫基礎,在反復推敲研究后,他悟出了一些門道。雖然來自西方的剪影與中國民間剪紙在風格和手法上有很大差異,譬如中國民間剪紙比較偏重寫意,手法上以程式化表現為主;而來自西方的剪影則側重寫實,講究神形兼?zhèn)?,表現手法上追求個性化;但由于工具材料的相近,剪影和民間剪紙還是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據萬老生前回憶:剪影始初,他剪的是最喜愛的動物——馬。經過若干年摸索實踐總結,萬籟鳴先生運剪才得心應手。此時,原同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伍聯德先生創(chuàng)辦了時尚雜志《良友畫報》,特邀萬籟鳴先生擔任美術編輯。萬籟鳴先生把自己研究成熟的剪影技藝介紹給伍聯德先生,伍聯德先生以敏銳的市場眼光看好這種當時極為少見的藝術形式,二人一拍即合,《良友畫報》特辟“良友人影”專欄,每期都刊登萬籟鳴先生的剪影作品,并有文學名家配上文章,深受讀者的歡迎。 一次,電影明星胡蝶應邀來《良友畫報》編輯部接受采訪,萬籟鳴先生正巧也在,拿出了剪和紙,一邊和胡蝶聊著天,一邊觀察。不一會兒,一張神形俱佳的蝴蝶剪影像剪成了。胡蝶見到自己的剪影,贊嘆不已:“真好!真是神了!”馬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從此,凡是應邀到《良友畫報》社受訪的名人,必定由萬籟鳴先生剪一個剪影像,這成了不成文的規(guī)定。郎靜山、葉靈風、施蟄存、袁牧之、梁得所、鄭正秋、金焰、王人美、方雪鴣等文化界名人剪影像先后出現在《良友畫報》上。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良友畫報》被迫???。萬籟鳴先生和他的兄弟萬古蟾、萬超塵一起參加了抗敵演劇隊,奔赴武漢。在武漢的中國電影制片廠,萬籟鳴先生和他的兄弟又是制作抗日動畫片《抗戰(zhàn)標語卡通》和《抗戰(zhàn)歌輯》,又是創(chuàng)作抗日宣傳漫畫。其中,萬籟鳴先生用浮雕樣式創(chuàng)作的漫畫開創(chuàng)了中國藝術領域的又一個第一。平時,應眾多友人之請,萬籟鳴先生給許多文藝界同仁剪過影。1938年春的一天上午,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和三廳廳長郭沫若先生一行來到中國電影制片廠,看望抗日演藝界人士。經演劇隊長介紹,周恩來先生分別與萬氏三兄弟握了手,并稱贊他們?yōu)橹袊鴦赢嬍聵I(yè)作出的貢獻,令萬氏兄弟感動不已。演劇隊里有人提醒他周恩來剪個影,于是,萬籟鳴先生迅速返回宿舍取來剪刀和紙,一邊聆聽周恩來講話,一邊用心觀察,開始運剪。萬籟鳴先生是從額頭部分往下剪的,當五官剪好,需要剪頭發(fā)部分時,萬籟鳴先生有些遲疑了。因為脫下軍帽的周恩來先生當時留的是光頭,可萬籟鳴先生有自己的想法,覺得留著頭發(fā)的周恩來形象更能體現偉人的儒雅風范。于是,他毅然決定給周恩來的剪影加上了頭發(fā)。周恩來在看到自己剪影后贊不絕口。第二天,一篇名為《畫家萬籟鳴為周恩來先生剪影》的報道隨同周恩來的剪影像便一起刊登在《抗戰(zhàn)日報》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時,從上海跑到香港發(fā)展的萬籟鳴曾參加了香港的一個籌款晚會,憑借的是他的剪影手藝。當時,嘉賓和明星跳一個舞要5港幣,而想要萬籟鳴替自己剪一個人影,需要花20港幣,因為那時候他是中國剪紙藝術第一人,中國動畫之父。 巴金剪影 萬籟鳴作 解放后,《抗戰(zhàn)日報》改名為《武漢日報》。1978年,《武漢日報》社整理歷史文檔,發(fā)現了當年的這篇報道,重新將這篇報道的印影件寄給了在上海的萬籟鳴先生。時隔四十年,早已退休在家的萬籟鳴先生才見到了自己當年發(fā)表的剪影作品。 解放后,周恩來總理一直沒有忘記抗戰(zhàn)時期的那段緣,1964年在接見電影界人士代表時,因為沒見到萬籟鳴先生身影,便關切地詢問萬超塵先生有關萬籟鳴先生的近況,得知萬籟鳴先生當時正因病在無錫休養(yǎng),還特請萬超塵先生轉達問候。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位長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文藝界朋友找到萬籟鳴先生,希望他能為自己呼吁,幫助解決落實政策。當時,萬籟鳴先生聽罷朋友的訴說,很是同情,于是請這位朋友寫成書面材料交給他。事后,萬籟鳴先生又把這封申訴信轉請文學大師巴金轉呈市有關部門。沒隔多久,這位原本愁容滿面的朋友再次登門,卻已是滿面春風,因為他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了。萬籟鳴先生在高興之余,更增添了對巴金先生的崇敬。因此,他把自己想用剪影去表現巴金大師的想法告訴了圈內朋友。1985年春,時年86歲高齡的萬籟鳴先生在好友的安排下,專程去文學大師巴金家為巴金老人剪影。雖然因患帕金森癥而雙手顫抖的萬籟鳴先生看似有些力不從心,但長期的藝術積累和嫻熟的剪影技藝,還是令大萬老克服了病困,剪出了神形俱佳的巴金剪影像,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當年,筆者曾向萬老詢問給巴金老人剪影往事,萬老告訴我,他內心中一直敬仰巴金老人的人品,喜歡他的作品,所以要用剪影這種最便捷的藝術樣式去表達心中的夙愿。 1961年到1964年,他和其兄弟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共同創(chuàng)作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動畫代表作品《大鬧天宮》,也是“中國動畫學派”的經典力作。榮獲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他也由此成為世界著名導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除了擔任動畫導演,萬老還是一位裝飾畫家,漫畫家。 李建國將剪影藝術傳承光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小在上海靜安生活學習成長的李建國考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到剪紙片部門工作,因為幾次街邊偶遇,觀看了街頭藝人剪影過程,被剪影藝術深深吸引,以至后來每逢星期天或是節(jié)假日,都會專程去城隍廟等人流眾多的集市,尋找剪影藝人,看他們表演。從喜歡到想學,是順理成章的過程,然而,要從想學到學成卻很艱難。當時的學習條件是,既沒參考書,也沒有學習班,更談不上拜師。是萬籟鳴大師在偶然的機會給他剪了一張影像,讓他找到了學習剪影的方向,更因此找到了一位受益終生的恩師。 1989年,萬老已經退休在家,但對畢生從事的動畫事業(yè)有著割舍不下的情緣,每逢單位有活動,或是春秋季里的晴朗日子,萬老常常不請自來,拄著柺扙徒步從家來到單位看看問問,而當時的李建國會隔段日子就盼著能與萬老相遇。那時,單位收發(fā)室每周都能見到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的觀眾給萬老的來信,李建國便常乘午休時間,從萬航渡路騎車去華山路靜安賓館對過的萬老家,把信件給送去,這樣堅持了幾年,萬老和他也越發(fā)熟悉親近了。李建國順便也把自己的習作拿去請萬老點評。萬老雖說是位大師,但為人處世非常謙和真誠。在藝術上,從不是一人獨大,而是善于傾聽,并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小李。就這樣,李建國的剪影技藝在實踐討教總結的循環(huán)后得以提高。萬老是位年近百歲的藝術家,他的思想觀念卻始終能與社會同步,與時代接軌,他反對因循守舊,提倡出奇創(chuàng)新,鼓勵后人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樂意見到一切新生事物,包括藝術創(chuàng)新。他豁達的胸襟,高屋建瓴的視野,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都給李建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年,萬老因病住華山醫(yī)院治療,李建國前去看望。隨身帶著剪刀和紙,萬老在與小李一番交談后,就向他要了剪刀和紙,給同病室友剪了影,并即興為李建國即將出版的新書《剪影樂》剪了馬和狗。 1990年,李建國編著的中國第一本剪影藝術自學叢書《剪影樂》出版,自那時起,從事剪影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30多年,多次出訪海外表演,獲得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剪影樂》,是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剪影工具書,李建國被邀請到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現場表演剪影,受到熱烈歡迎。其中有不少內容是李建國求教于萬籟鳴先生后總結的,也有部分是他自己的研究和實踐心得。 雖說剪影至今還未被列入主流美術教育項目,只能作為民間流傳的藝術品種存在。但在旅游景點和集市廟會均能見到剪影表演,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藝術。正如萬老所預言的,剪影既有良好的藝術親和力,又有融合東西藝術的優(yōu)勢,應當由專人去深入研究,使之傳承發(fā)展。其實,剪影在西方國家非常普及,筆者走訪了十多個歐洲國家得到了證實。2017年,中央電視臺《一帶一路》攝制組來到德國法蘭克福歌德紀念館拍攝片段也印證了歌德對剪影藝術的贊賞,它不愧是“迷人的黑影”。 一帶一路新商機 李建國剪影 剪影和剪紙一樣,創(chuàng)作時僅用刀剪,但前者更難表現細部。上海有位子承父業(yè)自比“將石庫門進行到底”的剪紙、重彩畫藝術家,也姓李,叫李守白,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弄堂游戲作品,并配上童謠等,圖文并茂。但是,李建國的創(chuàng)作比李守白更加簡單,只是勾勒人物輪廓,卻依仗角度獨特巧妙截取大場景中的小片段,組合多個人物,形成場景動感描繪,人物與人物肢體狀態(tài)前后左右互相呼應,生動而鮮活,造型不完全拘泥于透視關系,有些許變形夸張但又不失自然,恰到好處地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性和感染力。無疑,長期從事動畫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其剪影幫助很大。動畫大多是給孩子看的,表現的對象不乏兒童,所以,弄堂游戲題材中的人物如何表現得稚拙耐看有趣,對李建國來說是熟悉不過,而別的畫家卻不一定??蠢罱▏淖髌?,你不僅能了解正在發(fā)生的故事,還能感受到每個游戲者投入的程度,甚或體味出其中人物的表情,由此而感嘆剪影因簡單而繁復,因簡單而有力,給人留有更多想象余地,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使得其有勝過其它手法繁復的藝術樣式之處。比如他的一幅“斗雞”剪影作品中,兩個面對面的男孩在前面蜷縮一腿,身體前傾,用另一腿支撐全身,跳躍著奮勇沖撞相斗,而后面有別的孩子助陣或旁觀,姿態(tài)也自然,有個性。滾鐵圈、造房子、刮香煙牌子、跳橡皮筋、頂橄欖核作品……無不如此。梳著馬尾辮的小女孩輕盈地玩著跳格子,調皮的男孩丟著套圈,身體前傾得幾乎要倒在地上,一群小囡圍坐在地上,玩著丟手絹…… 斗雞 李建國剪影 弄堂游戲是半開放的居住環(huán)境里發(fā)展起來的特有產物,多為道具簡單的集體游戲。而今,獨門獨戶的居住環(huán)境里,孩子的娛樂呈現出多樣和單一化,協作、溝通的游戲越來越少。弄堂游戲的趣味含意便顯得突出起來,其主題作品也更具價值。 李建國在書店 李建國和萬老一樣也是高個子,蓄著一頭長發(fā),目光深邃,平時會以彈鋼琴的方式來休閑,有藝術家的優(yōu)雅氣質。成功創(chuàng)作上海弄堂游戲剪影系列作品,除了他有深厚的剪影造型功力,還與他孩提時的經歷有關。他那時住在今??道镆粠?,曾無數次趴在二樓窗臺上,看興高采烈的小朋友們玩著各式各樣的游戲。那些場景常常出現在生性浪漫的他的夢鄉(xiāng)中。李建國還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卡通手電筒”、“多用傘燈”等四項發(fā)明專利,20世紀80年代起參與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等大型活動的策劃,2011年旅游節(jié),又參與成功策劃了上海馬蘭花音樂國際風箏節(jié),讓傳統的上海風箏節(jié)融入了音樂和動畫元素。 上海弄堂游戲剪影世博明信片,正面是10條弄堂的精彩圖片,反面印有弄堂游戲的剪影畫,相映成輝令人觸景生情。而威海路近陜西路也出現的那段弄堂游戲剪影墻,正處在文新報業(yè)集團大廈的對面,《新民晚報》在其名牌欄目《夜光杯》連載李建國的《上海弄堂游戲》剪影作品,剪影墻令每個讀者和行人熟悉和親切,是因為這些作品特別具有人文氣息,契合人們懷舊和喜愛童真的心理,用典型的海派藝術表現上海的人文根脈,很本土也很民族。作者讓中老年人重拾昔日的溫暖記憶,也使得今日的孩子了解過去歲月里曾有的歡樂。從內容到形式,好比上海本幫菜之原汁原味,特色鮮明,所以作品具有了久遠的生命力。剪影因皮影而生,皮影因李夫人而來。李夫人之本家李建國幾千年后鐘情剪影,緣分使然。妙哉!妙哉! 李建國把萬老的期望付諸實踐,盡己所能,創(chuàng)作剪影傳播剪影造福社會,讓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藝術發(fā)揚光大。繼弄堂游戲系列剪影之后,又推出中國古典文化作品,內容選自唐詩宋詞成語歇后語民間傳說古代哲學思想,經過梳理,以通俗直觀的剪影呈現,已經在《新民晚報》等媒體連續(xù)發(fā)表,引起很好反響,令人印象深刻。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他專程赴都江堰災區(qū)慰問,走訪十大災民安置點作藝術講座。創(chuàng)作了剪影《葫蘆兄弟齊心抗震》。近年,應市教委和電影博物館之邀,開設中國主題剪影傳習班,出席文化部非遺司研討會作主旨發(fā)言。其后一直致力于剪影理論和剪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新作產品化市場化的探索, 2013年由上海出版集團遠東出版社出版國際版圖書《中國剪影技法》首發(fā)2250套,定價98元。全國各大新華書店有售。也暢銷四十多個國家地區(qū),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他努力探索中國主題剪影之路,結合藝術收藏概念的中國主題剪影電信珍藏卡、文化交通卡、上海都市卡以及剪影系列郵品均廣受收藏者的青睞,剪影動漫、3D剪影卡也已經面世。 今年,他應市教委和上海電影博物館之邀,他開設了海派剪影傳習班(按年齡分成小學班和中學班)為期三個月,學生以零基礎到初步學成入門。 |
|
|
來自: zdjphoto > 《發(fā)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