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玉函經(jīng)》就是《傷寒論》,是《傷寒論》的一個古本。東晉葛洪以后,醫(yī)家始稱《傷寒論》為《金匱玉函經(jīng)》,之前就稱為《辨?zhèn)?。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后,在社會上流行人們不稱《傷寒雜病論》,而通俗叫《張仲景方》。此書叔和整理之后一直流傳,至五代后唐以后,《張仲景方》析為八種二十六卷。
宋本《傷寒論》就是根據(jù)《傷寒論》十卷本做底本,《唐傷寒》作為主校本進(jìn)行校訂,《金匱玉函經(jīng)》單獨校訂,至此,《傷寒論》傳本始定于一。北宋治平二年林億,孫琦校訂之前至王叔和整理仲景遺文之后,中間相隔八百年。明萬歷二十七年,趙開美(1563-1624年)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傷寒論》小字原刻本為底本,刻字工人趙應(yīng)期翻刻,逼近原版,稱為“宋本《傷寒論》”,但所據(jù)底本旋即亡佚。二十世紀(jì)以來,能見到全帙而不加刪節(jié)的宋本《傷寒論》(即趙開美本)。 北宋治平二年以前,《傷寒論》有以下幾個重要傳本: 1.王叔和《脈經(jīng)》卷七。 2.《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辨?zhèn)肥肀尽?/p> 3.《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本。 4.唐初孫思邈收錄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傷寒論》二卷本,底本就是《金匱玉函經(jīng)》。 5.北宋初荊南國末主高繼沖(943-973)進(jìn)獻(xiàn)的《傷寒論》,不是全本,編在《太平圣惠方》卷八。 6.本世紀(jì)初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的《傷寒論》殘卷,根據(jù)避諱可知大致傳抄于南朝及唐代。 7.日本康治本,19世紀(jì)中葉日本發(fā)現(xiàn),是唐朝德宗貞元21年即公元805年傳到日本去的,流傳于延歷寺,永源寺,是個殘本,只有50首方。1982年8月中醫(yī)古籍出版社據(jù)影印本發(fā)行??灯奖?,丹波雅忠1060年據(jù)家傳本抄寫,早于宋本定本時間1065年,是唐代空海傳到日本的一個古本, 1986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依葉橘泉先生本重新牌印發(fā)行。 其他:《桂林古本傷寒論》有認(rèn)為是偽書,清末成書于不同人之手。 《傷寒論》( 宋版) 度量衡單位 重量單位 兩 錢 斤 銖 容量單位 方寸匕 升 合 斗 錢匕 長度單位 尺 類比單位 枚 3處 梧桐子大2處 雞子大 2處 斤 4處 兩 9處 錢 2處 銖 7處 升 4處 合 6處 斗 5處 尺 1處 錢匕 6處 方寸匕 6處 舉例: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jīng)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huán) ...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十。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jié) 大棗 ... ,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姜、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 ... 消湯主之。五十四。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消二兩 ... 三十。 豬苓去皮 白術(shù) 茯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為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