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500年,波希米亞地區(qū)是一支叫波希人的凱爾特人的聚居地。前1世紀,日耳曼人遷入占據(jù)了此地。6世紀,從東部遷來了西斯拉夫人部落。623年~658年,以法蘭克領(lǐng)袖薩蒙為首的捷克人建立了薩莫帝國,以抵御阿瓦爾人。但658年薩蒙死后,此地受摩拉維亞人統(tǒng)治(833年,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維亞帝國,但于907年滅亡). 普舍美斯王朝(863-1306)(匈牙利阿帕德王朝895-1301) 8世紀末,波希米亞地區(qū)的布拉格誕生了普舍美斯王朝,普舍美斯王朝在公元800年~1306年間統(tǒng)治波西米亞及附近地區(qū)達五百多年。 9世紀普舍美斯王朝被納入大摩拉維亞帝國。10世紀起,大摩拉維亞帝國沒落,895年建立了波西米亞公國,950年臣服于奧托一世,天主教得到傳播。1086年,普舍美斯王朝被神羅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波希米亞國王稱號,從此捷克公國歸屬神圣羅馬帝國。 1182年,反擴摩拉維亞為波西米亞王國的疆土。1269年后,波希米亞王國從巴本堡家族手中奪得奧地利地區(qū),并暫時占領(lǐng)匈牙利,波西米亞王國顯赫一時。1275年,奧地利地區(qū)被哈布斯堡王朝魯?shù)婪蛞皇缞Z走,普舍美斯王朝退回波西米亞王國一偶。 盧森堡王朝(1310-1437)(匈牙利安如王朝1308-1386,匈牙利盧森堡王朝1386-1442) 1306年,普舍美斯王朝絕嗣,神羅皇帝亨利七世的長子、年幼的盧森堡家族的約翰(1310-1346,普舍美斯王朝末代國王的女婿,神羅皇帝亨利七世的兒子)被選為波西米亞國王。1346年,約翰的兒子、波西米亞國王的查理四世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在1355年又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使布拉格成為帝國都城。他的長子文策爾繼承波西米亞國王和德意志國王(1378-1419),他的次子西吉斯蒙德先是娶了匈牙利的女王瑪麗,在瑪麗被廢黜后幫助瑪麗復位而成為匈牙利國王(1386-1437),后來又繼承波希米亞國王(1419-1437,但由于發(fā)生胡斯戰(zhàn)爭,使得他在波西米亞統(tǒng)治很弱)、德意志國王(1410-1437)、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西吉斯蒙德無男嗣,由他的女婿、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37-1439)繼位。1437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去世,只留下遺腹子拉斯洛五世,奧地利公爵、波西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出現(xiàn)空位期,很快,三個地方都由攝政把控權(quán)利。 1440年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路易大帝的長外孫)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與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遺孀伊麗莎白為爭奪匈牙利王位進行了三年內(nèi)戰(zhàn),最終奪取了匈牙利的王冠。但1444年11月,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抗擊奧斯曼帝國的瓦爾納戰(zhàn)役中陣亡。匈牙利貴族決定讓拉斯洛五世繼承王位(1453-1457),他們派出使者到維也納要求腓特烈五世釋放伊麗莎白母子并歸還王冠,遭到后者拒絕。貴族們便選舉匈雅提·亞諾什(將軍)為匈牙利攝政,同樣在波希米亞,伊日(胡斯派首領(lǐng))也獲得了攝政地位。1458年拉斯洛五世去世后,攝政伊日(1457-1471)成為波希米亞國王。1469年5月,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攝政雅提·亞諾什之子)在腓特烈三世皇帝支持下自立為波西米亞國王(1469-1490),伊日拒不退位,于是戰(zhàn)爭頻繁,1471年伊日病死。1477年,馬加什一世承認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三世的侄子,1477-1516在位,路易大帝的次外孫、波蘭國王卡其米日的兒子)為波希米亞國王,但馬加什一世繼續(xù)占領(lǐng)波西米亞部分地區(qū),與弗拉迪斯拉斯二世繼續(xù)發(fā)生沖突。直到1490年馬加什一世去世后無嗣,弗拉迪斯拉斯二世又繼任了匈牙利國王。 1516年迪斯拉斯二世的兒子拉約什二世(1516-1526)繼承匈牙利與波西米亞國王之位,1521年親政,翌年1月娶奧地利瑪利亞公主(查理五世和斐迪南一世的妹妹,他的姐姐同時嫁給斐迪南一世)。拉約什二世在1526年20歲之際在和蘇萊曼一世所率領(lǐng)的奧斯曼軍發(fā)生的第一次莫哈奇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他的姐夫(也是斐迪南一世的妹夫)、斐迪南大公(查理五世的弟弟)繼任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437-,1536-1918)(匈牙利哈布斯堡王朝1571-1918) 1526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繼任波西米亞國王(1526-1564),從此,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波希米亞王國將近四百年。 波西米亞王國和摩拉維亞邊區(qū)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摩拉維亞人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統(tǒng)治權(quán),而波西米亞王國歷史悠久的議會則一直為保衛(wèi)他們自己的權(quán)利和自由,與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權(quán)政策發(fā)生沖突。 早在15世紀,波希米亞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哈布斯堡授與波希米亞人宗教自由,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但在1617年,狂熱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繼位后,一改諸先王的作風,對新教采取零容忍政策,導致他落選波希米亞國王,為從腓特烈五世手中奪回波希米亞王位,斐迪南二世決定征服波希米亞,導致三十年戰(zhàn)爭的爆發(fā)。雖然1648年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jié)束了三十年戰(zhàn)爭,皇帝的權(quán)利進一步削弱,但和約也確認波西米亞并入哈布斯堡帝國,使波西米亞王國失去了獨立地位。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散后,波西米亞王國則自動轉(zhuǎn)成奧地利帝國轄屬。1867年組成的奧匈帝國,波希米亞王國則成為奧匈帝國的一個省份。 捷克斯洛伐克 在貴族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或被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亞,捷克民族復興運動開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概念。舉世聞名的無解方程浮出水面,“—個國家究竟是一塊土地,還是一群同種同源的人民。如果是同種同源的人民,哪一個共同因素應占優(yōu)先地位,是種族、宗教還是語言?”。一直沒有答案。1918年一戰(zhàn)后,奧匈帝國崩潰,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波希米亞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省,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位列世界七大工業(yè)國之一。 . |
|
|
來自: 虛懷若海 > 《知道分子的空間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