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登基之后,曾經(jīng)派遣使者到鄰邦進行通知,讓他們來進行朝貢。朱元璋的使者到達日本后,宣布了他的兩條要求:1、日本對大明朝貢表示臣服;2、日本人應該約束自己的國民,不要縱容倭寇橫行“不然若叛服 不常,構(gòu)隙中國,則必受兵”。而日本人的回應是殺死了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雖然很氣,但1395年他卻把日本是“不征之國”寫入了《皇明祖訓》,并要求后人“一字不可易”,這又是為何? 所謂不征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下,國與國之間的一種外交政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征伐這些國家。朱元璋所歸納的不征之國共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 蘇門答刺、西洋、爪洼、彭亨、百花、三佛齊、淳泥。 朱元璋劇照 一、朱元璋的對日不征政策俗話說,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日本人的行為顯然已經(jīng)越界。不僅沒有表示臣服,還殺死了代表著帝國顏面的使者,這已經(jīng)是一種嚴重的挑釁了。 
 從朱元璋的態(tài)度來看,明顯已經(jīng)非常生氣了,對日本國王的書信上直言:你們這些夷人,作為臣子,不遵守君臣之道,四處騷擾鄰居。不知道君王賜給你們這塊奇異的領(lǐng)地,就這般態(tài)度傲慢,縱容手下,將來一定會遭到報應! 對將軍的話就是你們這些年是覺得自己變強大了嗎?如此不自量力敢以卵擊石,是要看看月亮為什么這么圓嗎? 豈有此理! 朱元璋的提議是“統(tǒng)一中國,外撫四方,與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朕不征伐你們這些蠻夷,是為了“天下太平”。此時,大明建立不久,民眾苦戰(zhàn)久已,國內(nèi)經(jīng)濟蕭條,百廢待興,朱元璋覺得應該先穩(wěn)住四方,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想的是萬世基業(yè),他知道大明現(xiàn)在不適合跨海去打仗。于是,朱元璋一邊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對外表示,你們這些蠻夷,看看我多么仁慈大度,我為了你們好,趕緊來臣服吧。另一邊,朱元璋又告訴后人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援朝戰(zhàn)爭 朱元璋很高明,他暫時放下日本人斬殺使者的事情,一邊用外交說明對你們的壞處,強調(diào)我們不會打你們,我們需要和平,另一邊就告訴后人防患一點,這群人太狡詐了,只是假裝臣服! 二、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國”的大局觀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國,不代表他就真的咽下了那口氣,此舉,其實另有深意! 第一點目的,朱元璋并沒有因為打敗蒙古人就放松了警惕,他的假想敵包括北方的蒙古人、東北的日本人、朝鮮人,在局勢未明之前,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明不能輕易開戰(zhàn)。 《皇明祖訓》: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zhàn)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抗倭 第二點目的,朱元璋要觀察周圍的鄰居,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不征表達的是自己的態(tài)度,用這樣一種萬能技巧去進行外交,自己首先就不會太過被動,因為按綜合實力,這個圈子,大明國力是最強的,他的示好就很有價值了。 日本人斬了明朝使者,大明還能“不計前嫌”,為了兩國百姓選擇和平,所以其他國家趕緊來朝貢吧,我們是真心向往和平,別觀望了! 朱元璋想告訴后人的是“彼既不為中國患”,則“不征”,對于盟友,不可“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但像朝鮮和日本這種,就“不無故而征”,意思就是我對外保持和平態(tài)度,不主動開打,但保留使用武力的選項。 男兒多熱血 第三點目的,敲打和拉攏。朱元璋原本的主意是拉攏同樣受倭寇侵擾的朝鮮,一同對抗打壓日本,這樣既保證自己的老大哥身份,又減少損失,還可以賣裝備,很符合利益。所以,朱元璋對朝鮮要求購買武器打倭寇,非常支持,下令:教那里掃得五十萬斤硝,將得十萬斤硫磺,來這里著上那別色合用 的藥修合與他,去那里新造捕倭的船。 但,這批貨物還沒交出去多久,朝鮮就發(fā)生了內(nèi)亂,李仁人弒明朝冊封的國王王顓,擅立辛禍為王,還把大明的使者給殺了,這可把老朱氣壞了。我剛剛扶持的小弟就這樣沒了?還是個不顧綱常倫理弒君的存在,老朱又發(fā)國書:趕緊陳情謝罪,不然就打你們了! 所以“不征之國”,不是真正不征,而是需要手段和技巧。 富國強軍 第四點目的,發(fā)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重心。 第五點目的,對日本進行貿(mào)易封鎖,有限貿(mào)易,然后大力發(fā)展海軍,鞏固海防,讓自己綜合實力先上升到可以進行海戰(zhàn)的程度。如朱元璋對朝鮮的態(tài)度一樣,對日本也是同樣,不征之國,不是真正不征,而是鞭策后人努力發(fā)展,把實力弄起來,到時候“彼若不悛,討之未晚”(如果他們還是不悔改,再討伐也不晚)! 作為君主,朱元璋可以忍一時之氣,反把敵對的日本列入“不征之國”,告誡后人要時刻警惕這潛在的敵人,可謂深謀遠慮。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guān)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皇明祖訓》《明太祖實錄》《明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