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變僅見于粘膜的上皮層內或皮膚的皮表層內,常波及上皮的全層,尚未浸潤到粘膜下層或真皮層。還有乳腺小葉內癌、沒有浸潤到小葉外,亦叫做小葉內原位癌。如果癌組織繼發(fā)發(fā)展可能演變成為浸潤癌。一般認為如果能夠對原位癌給予積極治療,是有可能治愈的。
癌癥的概念
癌癥是人體器官組織的細胞在各種內在和外界的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漸發(fā)生持續(xù)性異常增生(繁殖)所形成3的新的生長物或新生物。皮膚癌、食管癌、直腸癌、胃癌、肝癌、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等都是常見的癌癥。但是,像平滑肌肉癌,雖然不稱以癌,卻是癌癥中的一員。 故我們的祖先,對于癌癥的認識淵源久遠。早在殷虛甲骨文中就記有“癌”的病名。在公元前12世紀的《周禮》一書中,詳細地記述了當時醫(yī)學分科的情況,“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其中設有“瘍知”專科,“掌管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等病的治療。當然,根據資料分析,這里所說的“腫瘍”中,無疑地包括了某些體表性癌瘤在內,諸如皮膚癌、乳癌、甲狀腺癌、陰莖癌、口腔癌、淋巴肉瘤等,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受另醫(yī)學影響較大的日本、朝鮮、越南等,至今稱癌瘤為“腫瘍。 ”現在最早的醫(yī)書《內經》中,將癌瘤分為“筋癌、腸癌、骨癌”等,雖然這是以癌瘤的不同部位而命名的,并且認為癌瘤的病因是“營衛(wèi)不通”、“邪居其間,久而內著”所致。在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上海經》中,載有治療癭瘤的藥物,如海藻、昆布等,這些藥物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又如在公元7世紀成書的《晉書》中,有“初帝國有大瘤疾,使醫(yī)割之”的記述,這是祖國醫(yī)學文獻中應用于手術治療腫瘤的最早記錄。
在古籍醫(yī)書中,第一次使用“癌”字的宋朝東軒居土著《衛(wèi)濟寶書》,說到:“癌疾初發(fā),卻無頭諸,只是內熱痛……”元代朱震京在《丹溪心法》中也詳細描述了癌癥的病因及證候。 至明代已開始“癌”字統(tǒng)稱惡性腫瘤,如《外科啟云》在“論癌發(fā)”中提出:“初起時不寒熱疼痛,紫黑色不破,黑面先自黑爛,三十歲以后不慎房事積熱所至,四十歲以上,血污氣衰,厚味過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難治必死。”在文獻中還可見到,古人習慣上將乳癌用“巖”字代替。 這是因為古以巖、癌字意同而通用。如楊土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指出:“癌者,上高下低,如巖穴之關,顆累垂?!靖畈?,穿孔透里,男子多發(fā)于腹,女子則多發(fā)于乳……”認識到,癌瘤者,臨床上多呈堅硬固定的裨性腫塊,表面高低不平,如“巖”穴之狀,故名之。 而在西方,癌癥一詞的英文是cancer,原意為解,表示癌瘤堅硬,并向四面擴展,形如蟹爪。不難看出,“英雄所見略同”。更有意思是“癌”字的構成。相傳,古人造字的時候,“癌”字是按照鬼的臉譜勾畫出來的,至今,人們還是望而生畏,談癌色變。另一種傳說是,“癌”字由“疒”、“品”、“山”三部分組成,意思是,品山的?。冢腊Y。 當然,醫(yī)學發(fā)展到今天,癌癥并非在等于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