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高人,無論是賢臣還是良將,無不精于計算,他們能洞察到世界和戰(zhàn)局的錯、綜、復、雜,看破各種明局和暗局。 而中國歷史上,最會用計的人首推諸葛亮。諸葛丞相無疑是個有大格局的高人,他懂得放眼全局、系統(tǒng)思考,而不是像俠肝義膽的岳飛那樣怒發(fā)沖冠、勇往直前,他不是岳飛,更像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興漢四百年之張良之類的人。 我們不談虛構的“空城計”,談一談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的“華容道”——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華容道是赤壁戰(zhàn)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后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曹操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于撤退中的將士補充糧草。 在一般人看來,這里的明局就是曹操落荒而逃,最后逃到了華容道,這是他的必經之路。 諸葛亮預計曹操定會走這條路,但是派誰去抓曹操呢?如果是一個頭腦簡單,只要求執(zhí)行力,而不注重戰(zhàn)略洞察力,不注重戰(zhàn)略性解決問題的人,他會派張飛去,因為張飛的執(zhí)行力很強。 可以想見,他看到曹操就會大喝一聲,上去就把曹操的首級給取下來。 但這樣會壞了大事。因為諸葛亮要的結果是:既要捉曹操,但又不能把曹操殺了。 這就不能不提到諸葛亮擁有高于常人的大格局了,格局與系統(tǒng)思考密不可分,諸葛亮縱觀全局,計算多方力量對比,他不僅看到了明局,還看透了暗局。 《孫子兵法》中提到了“五事七計”,“五事”是五件事: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七個科目:“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這就相當于今天的SWOT分析,諸葛亮早在1000多年前,就將SWOT分析法運用純熟了,他精心分析了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這四個維度。 當時的魏蜀吳做一個對比,實力如下: 魏國近450萬人口,50萬兵力; 吳國230萬人口,20萬兵力; 諸葛亮的蜀漢只有不到100萬人口,10萬的兵力。 結論不言自明,曹操不能死,因為他在三國相爭的格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沒了他,這個脆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當時的劉備才剛剛起步,一旦少了曹操的制衡,劉備就會受到孫權的重創(chuàng),最終完全喪失生存空間。所以在華容道上,表面上是劉備的勢力和曹操的勢力在相爭,實際上還有一個未出場的吳國一定要關注到。 所以諸葛亮不能派張飛這樣的莽夫去守華容道。他想到了關羽,關羽既有執(zhí)行力,還特別講義氣情誼,在面對曹操時,他一定下不了手。 意識到未出場的孫權的存在,這只是其一,還有更深的一層暗局是關羽和諸葛亮之間的對峙。 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才27歲,深得劉備的青睞,但他在軍中沒有太大威信,關羽張飛都不太聽他的話。48歲的關羽生性驕傲,跟諸葛亮的氣場不太對。諸葛亮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刺激關羽立下軍令狀,如果曹操抓不到,他就要提人頭來見。最后,事情正如諸葛亮所料,關羽放走曹操,全體將士替他求情,諸葛亮借此樹立了威信,還讓關羽在不知不覺中欠他一條命,以此達到了制伏關羽的目的,同時也制伏了所有對諸葛亮有排斥情緒的人??芍^深謀遠慮、一石二鳥。 《孫子兵法》的《始計篇》中講:“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諸葛亮正是通過了對“五事七計”的反復計算,才把握了戰(zhàn)局、收服了人心,既得了面子,也治了“里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