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秦帝國完成中國的大一統(tǒng)之后,中國社會迎來了長達400余年統(tǒng)一時期。兩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獨領風騷的英雄豪杰。 在西晉滅亡之后,北方被游牧民族政權掌控,而偏居江南的東晉王朝,則在門閥政治的輔佐下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最富庶穩(wěn)定的地區(qū),中華文明的文化與經(jīng)濟中心在歷史上首次南移。 東晉的歷史是一部名臣史,其中桓溫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戰(zhàn)功顯赫,權傾朝野的他直到臨終之前都沒有僭越自己的臣子之位,只想東晉皇室可以賜予他“九錫”作為對其功績的表彰。 這與當時北方中國那些野心勃勃的梟雄們截然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桓溫與苻堅,慕容垂這些同時代的梟雄們又有什么不同呢。故借此機會,我們就從桓溫欲加九錫的政治理想入手,探析他與其他同時代的梟雄們的區(qū)別。 引言東晉王朝作為中華帝祚的正統(tǒng)傳承者,在其偏居江南之時一直沒有放棄回復中原的愿望。不過囿于國家中央權力把持在少數(shù)門閥手中,帝權衰微,東晉一直不能舉全國之力進行光復中原的軍事行動,即使東晉無論是在經(jīng)濟實力還是政治狀況上都遠遠優(yōu)于北方諸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 誠然東晉也曾涌現(xiàn)出了諸如祖逖等名將,也曾短時間克復河南等西晉故土,但是終究沒能長時間保持對其的統(tǒng)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朝廷的支持。雖然東晉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但是其將領們絕大多數(shù)時間卻只能各自為戰(zhàn)。 祖逖北伐時于中流擊楫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桓溫以皇室駙馬的身份進入政壇,直至后來發(fā)展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司馬,幾乎依靠以及之力為東晉打下了最大的疆域,文治方面他所推行的“庚戌土斷”政治改革也有效地打擊了士族豪強,增進了國力。 但這位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的豪杰,卻沒有做出篡位稱帝的行為,與當時其他英雄形成了鮮明對比。下面我將從功績,歷史背景,個人動機三個方面闡釋桓溫不稱帝的原因。 桓溫的軍事成就桓溫年少時因為幫助父親復仇而富有俠名,之后被東晉皇室招為駙馬,并且進入政壇。雖然也被委任成為刺史以至于方鎮(zhèn),但在門閥控制的東晉都城,他始終沒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在晉穆帝元年,為了制衡在荊州地區(qū)日漸壯大的庾氏一族的勢力,桓溫被命為都督,統(tǒng)領荊州等六洲軍事。
荊州作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雄才大略的桓溫在這里終于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他把自己的第一個目標定在了虎踞益州已久的成漢政權。 在桓溫成為都督的次年,他就在江夏相袁喬的輔佐下一鼓作氣與笮橋大敗漢軍,之后一鼓作氣攻至成都城下,逼得漢主李勢親率眾大臣出城以降,東晉將失卻四十余年的益州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此戰(zhàn)之后,桓溫也因戰(zhàn)功卓著而官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
桓溫平定成漢 但是桓溫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還想進一步收復北方的失地,不過由于朝野擔心他功高震主,北伐并沒有很快施行。知道殷浩北伐失敗之后,朝廷才啟用桓溫代其北伐。桓溫便揮師北上,大敗秦軍于藍田,之后屯兵灞上,收復了三輔郡縣等失地。
桓溫北伐苻秦 之后桓溫在前秦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前難以為繼,便收兵歸國。之后桓溫在晉穆帝十二年又被封為征討大都督,領命討伐姚襄,桓溫領命之后,迅速擊敗姚襄光復了故都洛陽。
此戰(zhàn)之后,桓溫還有收復壽春等戰(zhàn)績,在桓溫出色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的幫助下,東晉擁有了衣冠南渡之后的最大版圖,在面對姚襄,前秦苻健等名帥時依然能有此戰(zhàn)績,可見桓溫在戰(zhàn)爭方面確實有著出色的才能。 桓溫引領的政治改革東晉國家的構成是有當?shù)氐脑∶衽c渡江而來的僑民組成的,由于東晉政權的軍事以及朝政大多把持在渡江而來的僑民士族手中,因此東晉政府也給予了僑民們特殊的優(yōu)待。他們免于賦役并且只需要上繳較少的稅收,并且東晉政府允許士族們建立自治區(qū)域。 但是隨著政策的推行,越來越多的本地原住民進入自治區(qū)域來躲避賦役,致使東晉無法征召足夠的士兵來防守國土,稅收狀況也不理想。 桓溫塑像 在桓溫上任大司馬之后,他力主推進重新劃定郡縣范圍,并且進行詳細戶籍登記的土地斷定政策,這一政策重新劃分了僑民與原住民的人數(shù),縮小了享有特權的僑民的范圍。為東晉充實了賦役人口,并且有效增加了稅收,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削弱世家大族在其所在區(qū)域的控制力也有所幫助。
東晉農(nóng)民耕作圖 桓溫的政治抱負桓溫初為晉臣時,還是以收復中原失地為自己的最高追求。但是當他完成平定成漢,光復故都等一系列戰(zhàn)功,實際掌控了東晉的三分之二領土之后,他便逐漸不滿足與自己當前的地位,暗暗生出不臣之心。他在擔任大司馬的時候曾經(jīng)撫枕長嘆,說出了“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的心聲。 為了滿足自己對于名譽的追求,他先是希望東晉王朝能夠給予自己九錫,在與部下郗超交流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像伊尹,霍光那真正成為獨掌朝政的權臣,是因為自己沒有做過廢立之事。于是他以“帝有痿疾”為借口,將司馬弈廢黜為東海王,立丞相會稽王司馬昱為新帝。 在廢立之后,權臣謝安見到桓溫便遙拜行禮,桓溫問其原因,謝安答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span>可見桓溫的野心與真正企圖已經(jīng)是世所共知了。
晉簡文帝司馬昱 東晉的政治環(huán)境雖然桓溫立下了莫大功勞,而且也有不臣之心。但是終其一生,他始終沒有僭越稱帝,甚至連九錫都未能加身的原因與東晉的政治環(huán)境有大關系。 首先不同于北方諸政權,東晉傳承的是自秦漢以來的中華正統(tǒng)帝祚,是時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直接誅殺皇帝而直接稱帝的傳統(tǒng)。即使司馬昭誅殺了曹髦,最后還是要經(jīng)過禪讓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只要司馬昱沒有提出禪讓的提議,桓溫始終無法稱帝。 而且司馬昱對桓溫有提攜之恩,當年舉薦他出任荊州都督的正是這位曾經(jīng)的丞相,加上他去世時也托孤于桓溫,礙于故人的情面,以及自己的道德底線,桓溫始終沒有邁出最后一步。
至于他始終沒能做到九錫加身,則是由于東晉一直以來的門閥政治的影響,當時東晉除了桓溫之外,勢力最大的就是謝家與王家。在桓溫向朝廷索要九錫的時候,為了防止桓家一家獨大,作為輔政大臣的謝安與王坦之故意拖延,終于在桓溫去世之前也終究沒能得到九錫。 東晉名臣謝安 評價桓溫作為兩晉亂世中威名顯赫的大英雄,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梟雄們不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他的影響更深。他雖然武將出身,但是依然秉持著作為士大夫的基本道德觀,所以終于難以行篡位之事。 而且北方游牧民族稱帝也只是針對自己的民族,漢人更多只是附庸,當他們在本民族威望足夠之時就可以稱帝。但是桓溫如果不能指出司馬家有違天道的作為,就不能說服東晉的臣民,不能以天意之名來改朝換代?;笢卦谑罆r的司馬諸帝雖然能力遠不及桓溫,但是人品均無問題,這也是桓溫無法稱帝的重要原因。 梟雄入桓溫,終究沒有像王莽一樣篡奪權力,著不僅是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到了當時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放棄自己欲望,保全名節(jié)與士大夫尊嚴的氣節(jié),大概就是魏晉風骨,中華正統(tǒng)傳于南國著實所言非虛!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鑒》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