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 按:上古文字,是黃帝的史官蒼頡創(chuàng)造的。 蒼頡頭上長著四只眼睛,能通神明。 他抬頭可以觀看到奎星環(huán)曲的形狀,俯身可以察看到龜甲上的紋理、鳥走過的足跡。 他廣泛地采集世上眾生的圖象,美紋,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創(chuàng)造出來了文字,被后人稱作“上古文字”?!缎⒔?jīng)》援引《神契》上的記載說:“奎星掌管文字辭章,蒼頡模仿各種圖象才創(chuàng)造出來文字。 【原文】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缎⒔?jīng)》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出《書斷》) 隸 書 按:隸書,是秦時下邽人程邈所創(chuàng)造。 程邈,字元岑,起初任縣令,獲罪,始皇帝將他囚禁在云陽監(jiān)獄中。 程邈在獄中集中精力,花費十年的時間研究文字。 他將小篆字形由圓縮成狹方,創(chuàng)造出隸書三千字,上奏始皇帝。 始皇認為改造的比較好,起用程邈為御史。 又因為當時的秦國奏事煩多,篆書難寫而改用隸書。 因程邈坐過牢獄,故此稱他創(chuàng)作的這種文字叫“隸書”。 【原文】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出《書斷》) 行 書 按:行書,是后漢隸川劉德升創(chuàng)造的。 行書即正楷稍稍有些變化,著眼在簡便容易。 這種書法出來后,人們相互傳遞,很快流行開了。 王愔說:“晉朝以來,習(xí)練書法的人多數(shù)以行書聞名。鐘元常就擅長行書。后來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同時達到行書的極至??!” 【原文】按行書者,后漢隸川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變原作偽,據(jù)明抄本改)務(wù)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王(王原作云,據(jù)明抄本改)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鐘元常善行書是也。爾后王羲之、王獻之,并造其極焉。”(出《書斷》) 草 書 按:草書,是后漢隱士張伯英創(chuàng)造的。 梁武帝《草書狀》說:“蔡邕講,從前秦朝時候,諸侯紛紛割據(jù)一方,互相爭奪勢力范圍,因此戰(zhàn)事頻繁,插著羽毛的檄文急相傳遞,望著烽火臺上烽煙的指示,信使騎著驛馬急馳。這樣,認為隸書難寫,不能救急,于是草書赴急,就是現(xiàn)今的草書?!?/p> 【原文】按草書者,后漢征士張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云,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保ǔ觥稌鴶唷罚?/p> 飛 白 按:飛白,是后漢左中郎蔡邕創(chuàng)造的。 王隱、王愔說:“飛白是由楷體變化而來的。原來是為宮殿題寫匾額用的,筆勢遒勁,字形輕微不滿、名叫‘飛白’?!?/p> 王僧虔說:“飛白,八分字輕書而成。李邕在鴻都門,見匠人用蘸著白粉土的掃帚刷寫匾額而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 【原文】按飛白者,后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并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蓖跎疲骸帮w白、八分之輕者。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chuàng)意焉。(出《書斷》) 八分書 按:八分,是秦朝時上谷人王次仲創(chuàng)造的。 王愔說:“王次仲在古文字的范圍內(nèi),改造字形,去掉難寫難識的筆劃波勢而成?!睗h章帝建初年間,又將隸草改作楷書,字形八分見方,稱為標準楷書。 始皇帝得到王次仲改革后的文字,見其字形簡略,緊急時用它來書寫,很是方便。 他特別高興,派使臣召見王次仲,三次召見王次仲都不到。 始皇帝大怒,命手下人將王次仲逮捕,用檻車押到咸陽。 途中,王次仲化作一只大鳥展翅飛去。 【原文】按八分者,秦時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苯ǔ踔?,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出《書斷》) 汲冢書 汲冢書,是魏安厘王時,衛(wèi)郡汲縣的一個農(nóng)夫,從一座古墓中得到的。 蘸漆書在竹簡上面,字形象蝌蚪,雜寫經(jīng)史,與現(xiàn)今的版本校驗,有很多地方不一樣,也有很多地方相同。 這個農(nóng)夫叫彪淮。 【原文】汲冢書,蓋魏安厘王時,衛(wèi)郡汲縣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簡漆書科斗文字,雜寫經(jīng)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耕人姓不。(不字呼作彪,其名曰淮,出《春秋后序》《文選》中注。)(出《尚書故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