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園田居》是標(biāo)志陶淵明生活重要轉(zhuǎn)折的一首詩。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后期,他早年就受到儒、道兩家思想的濡染。他從道家接受的是自然主義,崇尚任真自得。本詩首二句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接受的是儒家事功思想,向往做一番治國濟(jì)民的事業(yè)?!讹嬀啤菲涫f“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雜詩》其五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感士不遇賦》更明確提出“大濟(jì)于蒼生”,都表明向往建功立業(yè)。但東晉是門閥制度社會,門閥士族壟斷政治。 《歸園田居》陶淵明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雖曾以武功而居高位,但非門閥世家,而陶淵明既非陶侃嫡支,家境又已沒落,所以很難在當(dāng)時社會中找到足以施展懷抱的位置。后來迫于家貧,才于二十九歲到四十一歲的十三年中,斷斷續(xù)續(xù)做了幾任官,無非是祭酒、參軍、縣令一類微職,與施展政治懷抱無關(guān),倒飽受官場污濁、政局動蕩的煎熬。他在《飲酒》詩中說“世俗久相欺”“舉世少復(fù)真”“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感到“志意多所恥”,就強烈地系念田園。 桃花源古鎮(zhèn)南牌坊《陶淵明》鑄銅雕塑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就是詩人四十一歲那年的冬天他便毅然辭去彭澤令,歸田隱居,從此再不出仕了。轉(zhuǎn)過年來,便寫下了這首詩。
在過去的大半生中,詩人有過韜晦不出閑居田園的生活體驗,也有過置身充滿污濁傾軋的官場的痛苦經(jīng)歷,兩相比較,實在覺得后者未免是誤入歧途,前者才是人生的正路:“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他要徹底丟棄已往即官場,去熱情擁抱者即復(fù)歸園田。所以詩人是帶著總結(jié)半生經(jīng)驗的覺醒,帶著對官場的無比憎惡,對田園的由衷喜愛,懷著覺悟的歡欣、鮮明的愛憎寫下這首詩的。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詩人早年雖然有“性本愛丘山”和“猛志逸四?!?/strong>兩方面的好尚和志趣,但經(jīng)過出仕的實踐和前后的對比,不覺對后一面心灰意冷,對前一面倍增熱愛戀念,所以一落筆便特別強調(diào)了前者。大有出仕本非素志之謂,一股喜尚田園之情噴薄而出,籠貫全詩,為全詩奠定了情緒的基調(diào)。那么,那十三年宦途的經(jīng)歷如何呢?“三十”當(dāng)是十三的誤倒。他從二十九歲出仕到四十一歲歸田恰好十三年。這兩句詩中,無一字言及對官場的憎厭,然而一個“誤落”,一個“塵網(wǎng)”,那對官場的鄙薄不屑之情已溢于言表,是善用文字者。官場就是一個大羅網(wǎng),一個污水缸,人在那里不僅志意多所恥,還隨時都有喪失性命的危險。 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是善覺的達(dá)人,從羅網(wǎng)中逃出來了。黑暗的現(xiàn)實既然是一面羅網(wǎng),入仕就自然做了羈鳥和池魚。但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被關(guān)在籠中的鳥無時不在想著往時自由飛翔的舊林,被圈囿在池中的魚兒也無時不在懷戀過去任性浮游的故淵。兩句中的“羈鳥”“池魚”之喻,把詩人對羈絆仕途的反感和懷思田園的熱切心境,都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接下去便落到歸田:“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strong>詩人特別點出兩點:一是開荒,說明他的歸隱是要身親壟畝,自食其力;一是守拙,實含諷意。 田園生活 “守拙”正是堅持高尚的操守,兩個謙退的字眼下面,實在飽含骨鯁與倔強。以上八句詩,兩句言早年性之所尚,兩句言誤宦途,兩句言身在官場心在田園,兩句言守拙歸田,層次分明,詩意顯豁,語雖淺淡而情思深郁,詩人那對塵網(wǎng)的鄙夷之意,對田園的傾倒之情,對耿介歸田的堅定意志,洋溢于字里行間。詩的后半十二句為一部分,描寫美好的田園風(fēng)光、田園生活特有的情境以及復(fù)返田園那種如釋重負(fù)重獲自由解放的深刻感受。先從歸田的那所宅院落筆:十多畝的宅地,八九間的草屋,房后榆柳圍護(hù),堂前桃李成行。一所方宅草屋、綠蔭環(huán)繞的農(nóng)家宅院活現(xiàn)在紙上了。 寫了宅院,再移筆到所在的村落,“曖”,寫村落處在綠樹蔭護(hù)之中,“遠(yuǎn)人”指遠(yuǎn)離塵世。詩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說:“寒草被荒蹊,地為罕人遠(yuǎn)”,其中的人字與這里的人字同義,指人世。遠(yuǎn)離煩囂人世的村落,輕柔地飄浮著縷縷炊煙,狗在深巷中叫,雞在樹頭上啼,淡淡的四句詩,宅院所處的幽遠(yuǎn)安謐的村落景象又活現(xiàn)在紙上了。從自身的宅院寫到宅院所處的村落,再回筆到詩人在這種新天地里的生活情境:“塵雜”指世俗人物、達(dá)官貴人車馬的攪擾,因為戶庭中沒有了這些東西,所以才有了“虛室”,安靜的居處。 把這與那一刻都不得安寧的官場做一個對比,不禁從心底里傾倒出那深刻的感受:真是逃出了樊籠,回到了自然,也就是自由自在的適性自得的生活天地里來了。這里所說的自然,不單純是大自然的含意,而含有道家自然主義的內(nèi)涵。陶淵明把田園描繪成萬物各得其所、都能適性發(fā)展的理想生活天地,來與充滿欺詐、傾軋,使萬物不得其生的黑暗現(xiàn)實相對立??梢哉f,詩里描繪的這個符合“自然”原則的田園,就是現(xiàn)實的雛形的桃花源。詩中滲透著與污濁現(xiàn)實相對立的理想生活境界,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陶詩富于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詩的基本風(fēng)格是平淡自然,這首詩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謂平淡,就是語言樸素,不雕琢,甚至沒有任何鮮明的色彩;所謂自然,就是不做作,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淵明只是將他的胸中之妙真實地傾倒出來。這首詩就是以白描的手法自然的筆調(diào)將其思想感情、生活情景如實地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使人幾乎不覺文字的存在,而直觸其詩情詩境。語雖舒徐,汩汩而出,卻又“文體省凈,殆無長語”,沒有一字冗言,精潔洗練,這是運用語言的高境。 參考資料: ·《歸去來兮辭》 ·《詩品》 |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