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登鸛雀樓 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皇滋圃姟兜躯X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醫(yī)者意也,一個傳統(tǒng)中醫(yī)要有善于意想法象的思維,從一首詩中,可以見道,可以通醫(yī)理。 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想要望得遠,就要站得高,站在道的高度上,往往能以簡執(zhí)繁,直取事物本質(zhì)。 有個中醫(yī)愛好者,他給任之堂印了很多經(jīng)書,他老爹得了老慢支,痰喘久不愈,用了止咳平喘,還有降痰順氣的三子養(yǎng)親湯之類效方,依然不能減輕。 老師說,這還是一個上面心陽不能暖肺的天空,下面黃河入??谂艥岵焕?,給心肺增加了負擔(dān),所以就用強心通腸的桂枝、丹參、菖蒲配腸六味(火麻仁、苦參、艾葉、雞屎藤、紅藤、豬甲),一喝咳就好了。 我們站在人體生理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囿于疾病的爪牙而疲于應(yīng)付,見咳見痰還不見道,見氣見血仍不究竟,見升見降,見到陽化寒飲,腸排瘀濁,便接近人體之道了。 這《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提到,心臟是陽中之太陽,就像“白日依山盡”一樣,只要太陽出來,滿天紅光,肺氣清暖,到處暖洋洋,上面胸廓寒飲痰喘自化。所以治肺不治肺,治在心。 為何治療老慢支老師常會用上丹參、菖蒲或桂枝當(dāng)歸呢?很多學(xué)生都不理解,這又不是止咳平喘,又不是宣肺氣的藥。 老師就說了兩句話,久病夾瘀,怪病多痰。 這樣大家聽了豁然開朗,非常受用。原來丹參活血化瘀,菖蒲開竅化痰,痰瘀兩手都抓到了,所以非獨老慢支會用到此二藥,甚至很多久病怪病,此二藥都可發(fā)揮不可小覷的作用。 而《靈樞經(jīng)》上說,人體所有的濁氣,都在腸胃里排。整條胃腸道是濁氣最多的地方,是病濁的大本營。中醫(yī)治病,就像將帥用兵一樣,要有擒賊擒王,射人射馬的獨到眼光。 老師說,但凡是濁氣彌漫,其脈粗拙,必先通其小腸,咬定腸道,切莫放松。 這腸道就像“黃河入海流”之處,如果這個入口都堵塞,或者江河海水不下順,反而倒灌,那所有經(jīng)脈濁氣都排不下去。往上一反彈,彈到胃就脹,彈到肺就咳,彈到咽就啞,彈到肋就脹滿。 所以治濁氣,必尋到黃河入海口去治理,方能得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