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李白仙詩卷》,蠟箋,34.5×106cm,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該帖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 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家、詩人、詞人,其待人處世忠誠寬厚、關(guān)心民瘼,剛正不阿,有遠大的抱負。又曠達自適,善處逆境。他胸懷坦蕩,樂觀向上。曾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春渚紀聞》卷六)。 蘇軾才高八斗,名馳文壇,然而一生坎坷,屢受挫折。但他不像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那樣,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局天蹐地,愁腸百轉(zhuǎn)。這些反而促進了他的思想境界的升華,使他顯得更加曠達懷得失,而忍辱負重。他的這些高貴品質(zhì),在文學藝術(shù)實踐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記,他的散文汪洋姿肆,詩歌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實在稱得上雄視百代,曠世無雙。 蘇軾同時是中國書法史上開宗立派的標志性人物。其“尚意”書風的形成是在眉山蘇氏家族傳承,及北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大環(huán)境下,伴隨著其自身學識、修養(yǎng)、閱歷不斷豐富完善的一個漸進過程。 其中很重要的是對晉王羲之以及唐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等主流書法家“揚棄”式的繼承與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其對儒、釋、道多元化哲學觀的兼收并蓄,以及對書法藝術(shù)理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將其坎坷跌宕的人生經(jīng)歷融入到“破”與“立”間的變化,體現(xiàn)在書法藝術(shù)實踐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而富有魅力的書風。 蘇軾《李白仙詩卷》 附金人蔡松年的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