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媽:對于孩子來說,最簡單的勞動要求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忙做。 作者:魚飛飛(爸媽進化論主筆) “媽媽,什么是世界糧食日?” 一回到家,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就拋給我一個問題。 我暗暗慶幸提早做了功課??粗鴥鹤忧笾艨实男⊙凵?,我清了清嗓子,為他解惑:
我們的孩子,從小衣食無憂,對于糧食,沒有很深的認識。 我們不妨以世界糧食日為契機,告訴孩子這4個與糧食有關(guān)的成長“關(guān)鍵詞”。 01 進化媽 勞動 金燦燦的水稻在揮舞的鐮刀下跳躍著美麗的音符,空氣中彌漫著甜甜的稻香味。 這不是哪個村的秋收場景,而是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農(nóng)場的水稻收割現(xiàn)場。 800多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在農(nóng)田里干得熱火朝天。 自2006年起,學校就將干農(nóng)活設(shè)為全校必修課程,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 學校會根據(jù)不同的時節(jié)種植不同的農(nóng)作物。在農(nóng)作物的生產(chǎn)、管理和銷售環(huán)節(jié),學生都參與其中。等農(nóng)作物成熟后,再銷售給學校的老師。 通過勞動鍛煉,學生們深有感觸:農(nóng)民挺不容易的,我們更加不應該浪費糧食。 從“春種一粒粟”,到“秋收萬顆子”,孩子們見證了一粒種子的成長歷程。個中艱辛,只有參與其中才深有體會。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span> 通過勞動體驗,孩子們更加明白糧食之于生命的重要意義。 前不久,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中,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老師提出: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要注重“三動”的培養(yǎng),其中“一動”就是勞動。 對于孩子來說,最簡單的勞動要求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忙做。 李玫瑾教授認為,家務勞動關(guān)系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心性的發(fā)展。 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讓他做,而且在孩子的成長早期一定要“派活”。 3∽4歲,引導孩子做簡單的家務: 4∽7歲,給孩子指派更多具體的任務: 6∽8歲,放手讓孩子獨立做更多事情: 7∽9歲,教孩子安全使用一些電器: 8∽10歲,讓孩子參與制定家庭計劃: 02 進化媽 珍惜 在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5》中有一期,節(jié)目組給出的早餐是饅頭、雞蛋和白粥。 由于吳尊的兩個孩子長期在文萊生活,不太習慣中國的飲食。 Max剛吃了一口,就把饅頭遞給了吳尊,吳尊接過饅頭就吃了下去。 neinei嘗過饅頭之后,也覺得不好吃,她好奇地問吳尊:“你喜歡嗎?” 吳尊很自然地回答喜歡。 neinei不理解,明明是不好吃的東西,為什么爸爸還要吃進肚子里?她又問吳尊:“為什么你什么都吃?”
吳尊一邊吃著饅頭一邊跟neinei解釋:
對于neinei這個年齡來說,爸爸的解釋她不一定全部明白,但在接下去的節(jié)目中,姐弟倆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認真多了。 不禁為吳尊的教育方式點贊。 吳尊沒有哄騙孩子們,說饅頭有多好吃,而是讓孩子們明白: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 2019年7月15日,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年度報告稱:2018年世界饑餓人口數(shù)量8.2億,饑餓人口連續(xù)三年未出現(xiàn)減少,且肥胖人口仍在增長。
兒子在聽到世界上還有8億多人吃不飽飯時,他眼里的震驚溢于言表。 在兒子的世界里,“饑餓”是不存在的。 小時候,他一邊吃飯一邊玩耍,他知道,就算沒吃飽,等下奶奶還會追著喂他。后來大了點,他挑食、剩飯、剩菜…… 當天吃晚飯時,兒子第一次自己去盛飯,并碎碎念:“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span> 這頓飯,他吃得無比認真,一粒飯也沒剩。 心理學家張怡筠說:“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展現(xiàn)的是我們的幸福力。如果我們對賴以為生的食物都失去了珍惜之情,我們失去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及對自己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03 進化媽 感恩 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西藏自治區(qū)吞達村的村民普布次仁的兒時記憶里,每次吃飯前,長輩們都會念誦感恩詞。
小時候的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義。 有一次,普布次仁在桌上亂扔食物,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該吃的吃,不能浪費,你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span> 接著,父親默默地把灑在桌上的食物,一點一點吃到嘴里。那一天,父親懲罰了他,不僅不準他吃飯,還讓他去田里干活。 在烈日的炙烤下,在田間辛苦勞作的普布次仁漸漸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他對父輩們所說的“浪費糧食如同浪費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原來,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當?shù)卮迕裾J為: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天地萬物的付出,即便是一粒小小的糧食,也是自然的饋贈,是不可以浪費的。 當了父親后,普布次仁把“不能浪費糧食”的規(guī)矩傳給了自己的三個孩子。孩子們在父親的教誨下,清楚地知道:要對糧食心存感恩,絕對不能浪費。 在美國,很多家庭會在晚餐前做一個簡短的祈禱,表達對即將要被吃掉的食物的感謝。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享受幸福,享受生活。” 教會孩子感恩,將會成為他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04 進化媽 專注 我們今天能吃飽飯,得感謝一個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他的雜交水稻解決了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說他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讓中國人民吃穿不愁,還有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的一生,都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shù)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yè)于西南農(nóng)學院(現(xiàn)西南大學)農(nóng)學系,后調(diào)到湖南省懷化地區(qū)的安江農(nóng)校任教。 他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轉(zhuǎn)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 這一做,就是一生。 從最開始的研究到顯露成果,中間歷時十幾年。在這漫長的十幾年中,沒有成績,不被認可,甚至被冷嘲熱諷,但袁隆平并不介意。 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在田間地頭,只為堅守自己心中唯一的目標。
袁隆平始終記得母親對他說過的話:
如今,年近90歲的袁隆平,幾乎每天都還要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他在啟程來北京參加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前,還去田里察看了水稻長勢。 儀式結(jié)束后,他當天就匆匆返回湖南,他說:“明天我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田里面去?!?/span>
袁老“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專注,造就了創(chuàng)世界記錄的雜交水稻,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周潤發(fā)在電影《無雙》里說:“這個世界上,100萬人里才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了極致的人?!?/span> 深以為然。 請告訴孩子:專注于明確的目標,排除干擾,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將成為最好的自己。 親愛的孩子,愿你用勞動的雙手、珍惜和感恩的心態(tài)、“擇一事,終一生”的專注,譜寫一曲瑰麗的成長之歌! 作者簡介:魚飛飛,富書專欄作者,簡單樂觀的雙子座媽媽,用溫暖的文字記錄孩子的成長。本文首發(fā)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quán)歸富書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