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樊登讀書,聽到一本《不管教的勇氣》。書的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作為理論依據(jù),用哲學的觀點講述如何讓孩子獲得真正的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如何與孩子構(gòu)建更加融洽的、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等。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 岸見一郎的很多觀點能夠刷新甚至顛覆很多我們固有的認知。極力推薦給所有的準父母和父母們,一定會有所收獲。在他所有的觀點之中,有一點我深有感觸。 對于孩子,岸見一郎主張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育理念。這聽起來的確是很顛覆的觀點,它和我們一貫倡導的教育方式竟然大相徑庭。批評能夠讓人認知到錯誤,表揚能夠讓人獲得價值感,這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岸見一郎認為批評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方法。因為有些時候,孩子為了彌補童年甚至幼兒時期缺愛的創(chuàng)傷,會故意做一些被批評的事情,目的在于獲得父母的關(guān)注。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關(guān)注是最基本的愛的表達方式;再者,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如果不能做到深刻洞察、悉心解釋,讓孩子真的意識到問題所在,那么這種居高臨下的批評即使見效快,也會讓孩子從此懼怕父母,使孩子變得懦弱。這種所謂的“為你好”的批評,也容易變成一種不純粹的情緒的宣泄。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父母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讓孩子從內(nèi)心接受來自你的批評的話,輕易不要作出批評的舉動。因為孩子之所以做錯事,或許是為了獲得你的關(guān)注,也可能是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果批評不是來自于正面的、深刻洞察的,根本起不到教育的意義,更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新的心靈創(chuàng)傷。 岸見一郎主張不批評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因為批評本身,而是因為承擔批評角色的人往往不會正確地批評。既然批評有風險,那表揚呢? 我們之前總以為孩子要多鼓勵、多表揚,這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但岸見一郎說,過度的表揚可能會讓孩子依賴于表揚去做事,成為做事的唯一動力和目的。 這的確是值得警醒的一點!我們以為表揚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過度的或者說不恰當?shù)谋頁P恰恰容易成為孩子的錯誤依賴。因為實際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會表揚你的。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突然沒有了表揚,沒有了認可,孩子很有可能就不會去做這件事。過度依賴于表揚,不如讓孩子知道不管這件事有沒有表揚,都是你要去做的事。比如學習,這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了獲得那張“三好學生”的獎狀和父母的表揚。 這種類似于“表揚”的東西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深思。 我有一個侄子,家里的每個人出差回來都會給他帶回一件禮物。這本身的確是一件非常有愛的事情,孩子每回也都會開心地到門口迎接。但時間久了,我們就發(fā)現(xiàn),假如有個人出差回來沒有給他帶回禮物,他就會很沮喪。如果提前告訴他沒有帶禮物,他甚至不會到門口迎接??吹竭@個現(xiàn)象,我們就猛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告訴他有禮物,孩子就高興,會說一些好聽的話甚至會去幫他拉行李箱;如果沒有禮物,孩子就會生氣而不表示歡迎。長此以往,有沒有禮物成了孩子選擇是否出門迎接的依據(jù),而不是出于親情。 看到這里,我們似乎明白了篇首所說的那句“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讓孩子自我成長,而非依賴外物,關(guān)鍵就在于這份勇氣和動力我們能不能給到孩子。 關(guān)于教育,孔子有很多論述。其中有一句和今天的話題相得益彰。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說,古代的學者懂得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致力于自我的提升和生命的完善,說白了是為了自己,所以他們的學習有正當?shù)哪繕撕统志玫膭恿Α6裉斓膶W習者呢,他們沒有學習的明確目標所以沒有持久的動力,因為他們認為學習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里的“別人”在不同階段可能是父母、老師、地位、金錢、聲名或者是簡單的一句表揚。 今天的學生有許多都是如此,他們都是無根的學習者,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當然,這和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有莫大的關(guān)系。到底學習是為了誰,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那學習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且值得堅持的事情,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糟糕那成績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對于孩子,有沒有不管教的勇氣?即便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學習如何做父母是一件長久的事情。做父母,要學的還有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