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 32唐·徐寅 鶴鳴先警雁來天,洗竹沾花處處鮮。 散彩幾當蟬飲際,凝光宜對蚌胎前。 朝垂苑草煙猶重,夜滴宮槐月正圓。 怵惕與霜同降日,頻繁思薦獨凄然。 33《重九日宴江陰》 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jié)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34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宋·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 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jié)若為酬。 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于元豐五年(1082年)重陽日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余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 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詞的上片寫樓中遠眺情景。江上水淺,是深秋霜降季節(jié)現(xiàn)象,出天高氣清、明麗雄闊,酒力漸消",皮膚敏感,故覺有"風力"。晉時孟嘉落帽于龍山,是唐宋詩詞常用的典故。蘇軾對這一典故加以反用,說破帽對他的頭很有感情,不管風怎樣吹,抵死不肯離開。下片就涵輝樓上宴席,抒發(fā)感慨。詩人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難久,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云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于懷。此時對此盛開之菊,更應開懷暢飲,盡情賞玩。 著重表達了蘇軾早期詩作的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描述了當時有關春節(jié)的風土人情?;貞浟思亦l(xiāng)的種種春節(jié)風俗和少年蠶市所見到的往事,甜美而又傷感。 35《梨》 宋·蘇軾 霜降紅梨熟,柔柯已不勝。 未嘗蠲夏渴,長見助春冰。 36《和子瞻記夢二首》 宋·蘇轍 兄従南山來,夢我南山下。探懷出詩卷,卷卷盈君把。 詩詞古人似,弟則吾弟也。相與千里隔,安得千里馬。 攜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晨雞隔墻唱,欹枕窗月亞。 百語記一詞,秋菊悲蛩吒。此語鮑謝流,平日我不暇。 我本無此詩,嗟此誰所借。蟋蟀感秋氣,夜吟抱菊根。 霜降菊叢折,守根安可存。耿耿荒苗下,唧唧空自論。 不敢學蝴蝶,菊盡兩翅翻。蟲凍不絕口,菊死不絕芬。 志士豈棄友,列女無兩婚。 37水調歌頭·九月望日 宋·葉夢得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沉領)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在深秋的寒夜,一位老人,帶病登城巡視,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奪去的土地,不能收復,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悵,那又怎么辦呢?一味地借酒澆愁嗎?不,他還要“與客習射”,走馬練武,于是就出現(xiàn)了“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的場面,“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fā)三中的,觀者盡驚?!?/span> 詞作者曾為抗擊金兵立下汗馬功勞,現(xiàn)在年事已高,還想與客走馬比武,以振當年雄風,卻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報效祖國于疆場,只好回首長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廣奮勇抗擊匈奴的土地。 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嘆病老,而是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只因為報國有心、回天無力而抱愧和感喟。雖有力不從心的悲慨,卻仍然豪氣逼人,給人以激勵和振奮。 |
|
|
來自: 鐘家臺 > 《6霜降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