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鶴帶娃,一向佛系,娃成績一般,也就一般吧,沒刻意要求他每科必須多少分,只要試卷上沒有低級錯誤就行了。 至于課外補習,擰不過家里老人堅持的時候會階段性的上上數(shù)學、英語課,其他什么編程課、奧數(shù)班,通通不考慮。 除了一項,樂器,是必須學的。 娃不喜歡鋼琴,因為耐不住久坐,可以,換成管弦樂器,管弦又不想學了,對不起,必須堅持。 雷打不動,每天吹半個小時練習曲,哭?哭完了繼續(xù)吹。 回想當?shù)@十來年,只有在娃學樂器這件事上,云鶴是最認真,也是最較真的。 這倒不是望子成龍,讓娃成為下一個撈金郎朗,而是考慮到: 未來十年,我們所安身立命的技能,還是孩子們能用來安生立命的技能嗎? 飛速發(fā)展的人工智能,會顛覆當下的許多職業(yè)和工種,當我娃步入職場的時候,奧數(shù)還重要嗎?編程還重要嗎? 這些個所謂的基于未來的少兒培訓,除了給孩子的童年留下并不愉快的記憶,對他們的未來又有什么卵用。 什么有用?寫作?寫作就不用說了,這是未來,職場人的基本功。 更有用的是音樂。 因為音樂,天然能夠撫慰人心。 讓孩子學音樂,就是讓他從小交往摯友,這位摯友會與他終生相伴,安撫寬慰他,陪他走過人生短暫的高光和所有的低谷。 回想我們的職場生涯,有多少失敗是因為專業(yè)能力不足? 極少極少。大多數(shù)的失敗是因為個人那無從排解的情緒。 其惑于心,憂思郁郁,亂其言,乖張其行。 無數(shù)職場精英,最終是敗給了自己。 未來,依然如此。一個人的核心能力,除開專業(yè)水準,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排解情緒的能力。 因此,云鶴堅持讓娃學習樂器,就是要讓他在未來,擁有自我排解的能力和途徑。 畢竟,這一生能與他不棄不離的,只有他手上的樂器和曾經讀過的書。 云鶴自己呢,因為五音不全,少了一個良性的自我解壓的途徑,以至于一度陷入極度的憂郁之中。 人只有在抑郁而無從排解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一切是多么的脆弱,紅塵突然暗淡,世界陷入虛無,你信任的被顛覆,你珍惜的已離開,環(huán)顧四周,無可與人言…… 像云鶴,又是怎么走出來的呢? 復盤了一下,第一,是從小喜歡寫東西,雖然寫的不好,但就是愿意寫,不管情緒有多低落,每天總還是能寫些東西出來,這樣寫著寫著,人也就釋然了。 這第二,就是酒了。云鶴打小喜歡酒,就像有些人打小喜歡繪畫或者音樂一樣。那種感覺怎么說呢?就是一聞到酒香就可以安靜下來。
更不用說,獨酌或三兩好友小聚時微醺的樂趣了。 也因此,云鶴把更多空余的時間和精力留給了酒: 像結交朋友一樣,主動去嘗試不同地域、不同酒廠的酒。 像戀愛一樣,深入一家酒廠,去體驗生產工藝,了解經營細節(jié),跟蹤市場現(xiàn)狀,體會其間的各種不易。 喝一瓶酒,喝酒,品味,也品鑒從包裝到型材各個環(huán)節(jié)種種細微之處的美。 喝很多酒,寫更多與酒相關的心得體會。 為什么這么做呢? 除喜歡之外,云鶴清醒地知道: 好酒與酗酒,不過是一線之隔。 喝酒注定傷身,只是能解心傷,兩傷相權,我們取其輕,所以喝酒。 喝酒容易成癮,而酒癮不比煙癮,喝濫了既傷身又消磨志氣,英雄也成了狗熊。 萬事過猶不及, 在飲酒釋懷與飲酒成癮之間,云鶴找到了這樣一種平衡, 那就是:愛一款酒,不是把它藏在家里,喝到肚里,而是淺嘗之,詳錄之,聞酒香,然后以文字記錄其香。 這樣雙重的樂趣,讓云鶴得以葆有樂觀而昂揚的心態(tài)。 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情緒是一杯酒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再加篇文章。 是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