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xiàn)“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排比和對偶的修飾手法,極大豐富了作者的感情,激發(fā)和振奮人民的精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fā)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這段文章,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排比修飾手法,朗讀起來,口感好,朗朗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進一步突出了少年重要作用,少年是希望,少年是精神,少年是進步.....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講道理說的更充分,說理更透徹;大量的排比的運用還可以抒情更流暢,文章節(jié)奏更和諧,感情更洋溢.....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fā)源 作者這段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飾手法,說理淺顯易懂,更進一步突出了少年對于國家的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化抽象于具體,使事物或者道理更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將事物形象化,擬人化給人印象更深刻,使文章更進一步認為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經(jīng)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國少年身上,并且堅信中國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國家富強,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少年中國的“國”,是理想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