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3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組織作曲家到大慶油田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作品。著名作曲家、沈陽音樂學(xué)院院長李劫夫也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務(wù)必在3月20日到黑龍江省的薩爾圖報到。由于身體的原因,學(xué)院準備找一位年輕人陪同李劫夫一起“北上”,經(jīng)李劫夫提議,由秦詠誠陪他同去。 結(jié)束三天體驗生活,秦詠誠回到招待所,油田黨委宣傳部為他們準備了一批反映大慶油田和石油工人工作生活內(nèi)容的歌詞,希望作曲家們譜曲。在老作曲家們挑選完后,秦詠誠也挑了挑。這時,一首歌詞跳入眼簾,是石油工人薛柱國寫的《我為祖國獻石油》。歌詞形象生動,人物鮮活,將石油工人豪邁、樂觀的情緒和戰(zhàn)天斗地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描繪得入木三分。秦詠誠靈感乍現(xiàn),思如泉涌,在招待所食堂里,僅用了20分鐘,就寫完了這部作品。 受歌詞意境啟發(fā),歌曲前奏采用了明快而富有彈性的節(jié)奏,跳動起伏的旋律線,好像滿載著石油工人的列車馳騁在祖國的錦繡河山,從大西北風馳電掣般地駛向千里之外的大東北?!邦^頂天山鵝毛雪,腳踏戈壁大風沙,嘉陵江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這四句形象地描繪出石油工人轉(zhuǎn)戰(zhàn)南北、四海為家的豪情斗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高潮部分“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秦詠誠別出心裁地將第一拍處理成休止符,把“我為”兩個字從弱拍上開始,以突出下一小節(jié)在強拍上“祖國”的“祖”字。然后在“獻石油”的“油”字上,旋律則采用了迂回式的上行,音域上形成了大跨度的十度音程。在歌曲的最后四小節(jié)“我的家”三個字的處理上,秦詠誠還巧妙地借鑒了中國戲曲音樂的拖腔。 廣大石油工人都熟知秦詠誠這個名字,并親切地稱他為“石油工人作曲家”。1994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原石油工業(yè)部)授予秦詠誠“石油工人作曲家”榮譽稱號。據(jù)《老年生活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