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祠又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常設(shè)展覽有《廣東傳統(tǒng)雕刻藝術(shù)》、《廣東象牙雕刻藝術(shù)》、《廣東刺繡》、《百年陳氏書院》、《舊廣州家居》等。在集賢堂、祖堂等廳內(nèi)也有一些展品。另外,還經(jīng)常舉辦一些不定期的展覽。 集賢堂西側(cè)大玻璃柜里展出的是蝦蟹籠、刻龍紋大神亭和神亭。 鏤雕蝦蟹籠 蝦蟹籠由整段樟木用縷雕、圓雕工藝手法雕刻而成、在原木上雕出兩個不同造型的籠,兩籠間有繩子相連,內(nèi)外共雕有龍蝦18只,螃蟹48只,襯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觀。 ![]()
刻龍紋大神亭 大神亭是把神像請進神橋或神亭內(nèi)安坐、然后抬出廟沿街巡游時的用具。 ![]()
神亭。 此神亭為樓閣式建筑,由須彌座和上層的牌樓、樓閣組成。由清代廣州地區(qū)木雕藝人選用酸枝木、烏木、影木等名貴木材打造。神亭鑲有象牙、套藍蝕花玻璃、漢白玉、翡翠、云石、螺鈿玻璃鏡等多種材料裝飾,奢華在牌樓的云石臺階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樣。整體高大,結(jié)構(gòu)復(fù)雜、雕工繁,是不可多得的廣州木雕佳品,是見證民間迎神會賽的珍貴實物 ![]() 集賢堂東側(cè)大玻璃柜里展出的是潮州金漆木雕神龕、潮州石雕花籃形垂花柱、雙面鏤空石雕構(gòu)件。 ![]() 潮州金漆木雕神龕
整件石雕呈“弓”型,石雕上方刻有博古紋裝飾,寓意吉祥如意;下方正背兩面分別刻有蝙蝠、荔枝、葡萄和老鼠等圖案,寓意福到門前、子孫滿堂。 ![]() 祖堂的清代木雕大神亭 ![]() 前東展廳(臨時展覽) ![]() 廣州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大廣式木雕神樓劫后重現(xiàn)陳家祠,其寬4 .5米、進深6米、高6米多,如宮殿般金碧輝煌。 神樓采用宮殿式布局,結(jié)構(gòu)完整,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主要構(gòu)件采用圓雕、鏤通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髹漆貼金而成,還配合彩繪等裝飾手法,造工精湛、工藝精美,反映了清末廣州地區(qū)金木雕工藝的水平,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上面的金漆木雕和彩繪裝飾取材自吉祥如意圖案、戲曲故事和民間傳說,比如魚躍龍門等,反映了清末民間藝術(shù)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廣州百年風(fēng)情-萬兆泉雕塑作品展 展廳設(shè)在首進西廳, 雖然展品只有四十多件小型人物陶塑,但作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情感,新穎洗練的手法,揉合傳統(tǒng)民間陶藝,再現(xiàn)濃郁的南國百年風(fēng)情。這些活靈活現(xiàn)的陶塑作品充滿昔日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總能把作品的喜怒哀樂等諸多情感準(zhǔn)確地傳遞給觀賞者,把我們帶回昔日時光,浮想聯(lián)翩。 萬兆泉1944生,廣東東莞人。擅長雕塑,亦擅長古建筑、磚雕、灰塑、陶塑的修復(fù),對嶺南文化遺產(chǎn)有研究。近年創(chuàng)作的“廣州百年風(fēng)情”雕塑達150多件,有十八組作品鑄銅作園雕,分別入選廣州市雕塑公園和作上下九步行街、兒童公園等處作街景雕塑,大受群眾贊賞。
![]()
后西廳 廣州象牙雕刻藝術(shù)展 廣州牙雕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已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明清時工藝與生產(chǎn)規(guī)模曾達到歷史高峰,民國以來其工藝水平日趨精湛,技法與風(fēng)格自成一體,尤以象牙球、象牙船和象牙微雕在全國牙雕行業(yè)中獨樹一幟。清康熙海禁以后,廣州成為對外貿(mào)易的惟一港口,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為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廣東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特點,其工藝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之冠。 1989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禁止象牙貿(mào)易,廣州象牙雕刻因此陷入困境。藝人只能依靠庫存牙料進行雕刻,這些有限的象牙經(jīng)過藝人的苦心雕琢衍生出永恒的藝術(shù)生命。
展柜局部
清明上河圖。
展出中唯一的一件清代的象牙制品。
43層龍鳳呈祥牙球 廣州象牙雕刻以鏤雕技藝聞名于世,最具代表性的是玲瓏剔透的多層象牙球。鏤雕技法不僅用于象牙球的制作與加工,還被廣泛運用于其它象牙雕作品的制作,如牙燈、花瓶、蟹籠、折扇、撒網(wǎng)船等。 玲瓏剔透的象牙球:象牙球在明代又稱“鬼功毬”,是最富特色的廣州象牙雕刻品種。其獨到之處是用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球體,球體精巧剔透,各層鏤空雕花,轉(zhuǎn)動靈活。1915年,翁昭和梁雄制作的25層牙球作品參加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褒獎,令廣州的牙雕工藝蜚聲國際。如今,象牙球可鏤雕至五十多層。子母球是傳統(tǒng)象牙球的創(chuàng)新。在一個多層的大牙球表層嵌以多個可轉(zhuǎn)動的小牙球,構(gòu)成由大小牙球組合的既相連又相對獨立的特殊造型。象牙球制作工序:選料裁料——銑車成球——鉆孔眼——鏤脫分層——球面浮雕——內(nèi)層戳花——打磨成品。其中鏤脫分層技術(shù)性強,難度大,制作者無法看到刀具在球內(nèi)的游刃,全憑感覺和技藝控刀,堪稱鬼斧神工。
![]() 11層孔雀大牙船 象牙船為廣州牙雕出類拔萃的又一代表品種。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設(shè)計并雕好船身造型,再從船身自下而上逐層進行立體設(shè)計,雕刻每層所需構(gòu)件,然后把雕好的各個構(gòu)件以多種拼接方法鑲嵌成多層的大型牙船。這些牙船如微縮的古代豪華游船,船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門窗開合自如,人物眾多,神態(tài)各異,配上精致的燈飾,飄動的彩旗,氣魄雄偉壯觀。
23層異形牙球花籃 匠心獨運的鑲嵌拼接:在制作如牙船、牙塔、花籃、首飾盒等大件作品時,藝人需要預(yù)先雕好象牙構(gòu)件,再進行鑲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塊牙料雕鏤不能做大的局限。象牙與其它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的鑲嵌也是廣州象牙雕刻常用手法。 異彩紛呈的茜色點染:在象牙制品上茜色曾為清代廣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后的象牙嬌艷富麗,更具立體感。
撒網(wǎng)船
蟹籠
壽意呈祥
祝壽燈 ![]() 12吋飛天唐女
白菜
福祿壽花籃
八仙賀壽
雕云龍紋原支象牙
雕“娛樂升平”象牙擺件
雕花卉糖果盒
新羊城八景
松鶴延年
和合二仙
四美圖
觀音賜福
以小見大的象牙微雕
紅樓夢
印與印盒
展館特意在幾個象牙微雕實物前安置了放大鏡,便于游人清楚地用肉眼觀賞微雕。
福星高照
10寸小座燈 工藝師采用細(xì)于傘骨的鋼質(zhì)銼條在象牙上輕快嫻熟地上下拉動,依次拉出大小不同的角度或弧度,構(gòu)成各種細(xì)巧的鏤通花紋。
為了遵守世界保護野生動物公約,禁用象牙雕刻后,大師們用其他動物骨進行雕刻的骨雕作品。
犀牛角雕——魚戲圖
局部
駱駝骨 后東齋 流光溢彩-粵繡藝術(shù)作品展 粵繡,與蘇繡、湘繡、蜀繡一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粵繡主要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繡”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繡”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chuàng)始于少數(shù)民族,與黎族所制繡品同出一源。明代粵繡以孔雀羽毛編線為繡,繡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充分發(fā)揮了粵繡擅長句勒的特長。請代粵繡得到了長足進展,構(gòu)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堂皇。針步均勻,針法多變,能巧妙地利用針法絲理表現(xiàn)物像的肌理,結(jié)合針線起落、用力輕重與絲理排列疏密及走向等多方面因素,以達到加強形象表現(xiàn)力的效果。
《祝福》
![]() 《潯陽遺韻》 ![]() 《古今》 ![]() 《盛世太平》 ![]() 《鳴鶴延年》 ![]() 《花間倩影》 ![]() 《碩都湖》 ![]() 《荷塘翠鳥》 ![]() 《小羊,小羊,快快長》 ![]() 《紅荔鸚鵡》 ![]() ![]() 《小雞》 ![]() 《秋日濃情》
《稻城》 ![]() 《荔紅年年》 ![]() 《客家圍屋》 ![]() 《富貴和諧》 ![]() 《蝶戀花》
《翠羽華堂》 《年年樂魚》 ![]() 《嶺南水鄉(xiāng)》
德馨堂帳幔 廣繡大披巾 繡坊在繡制大披巾圖案時劃分出精工和粗工部分,粗工由農(nóng)村女繡工完成,叫下手工;男繡工繡制精工部分,即有畫龍點睛之用的上手工。廣繡大披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銷歐洲。 釘金繡文官八品鵪鶉紋補子(清代)。 采取了迭鱗繡來表現(xiàn)鵪鶉的羽毛。 清光緒 釘金銀繡八寶紋荷包 民國 繡松鶴圖扇套 表現(xiàn)松葉的松葉針、表現(xiàn)動物眼睛的旋針等傳統(tǒng)針法,運用的一絲不茍。樹干、石頭、花瓣等用拉鎖子針,塑造出豐富色彩和立體之感;白鶴羽毛采取了起鱗霎彩繡法,白羽中摻進一撇黑羽,栩栩如生。 琺瑯器 是金屬與琺瑯釉結(jié)合而成的制品,其工藝從國外傳入,卻在中國走向成熟?,m瑯工藝傳入中國主要有二條路徑: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1206-1368)傳至中國,發(fā)展至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達到高峰,世稱“景泰藍”。二是來自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瑯,它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經(jīng)廣州傳入中國,最早在廣州制造及發(fā)展,并大盛于康、雍、乾三朝(1662-1795)。 展覽以廣州生產(chǎn)的琺瑯器居多,既有為宮廷而制作的精品,也有民間作坊產(chǎn)品。制作工藝以畫琺瑯為主,兼有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等。
蓋與器身同形對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紅色為地,掐絲圖案按需填彩,輪廓線起棱露胎。器蓋為石山花卉圖:正中隱起一圓心露胎:圓心邊飾一圈“卍”字錦紋,蓋的八面口沿飾連續(xù)花頭紋。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圖案。底為黑地,對稱飾四花頭,中有紅色“乾隆乙未年造”單方框篆字款。 清乾隆 掐絲琺瑯八方蓋盒(右) 蓋與器身同形對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藍色為地,掐絲圖案按需填彩,輪廓線起棱露胎。器蓋為寶鴨穿蓮圖:正中隱起一圓心露胎:圓心邊飾一圈“卍”字錦紋,蓋的八面口沿飾連續(xù)花頭紋。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圖案。底為黑地,對稱飾四花頭,中有紅色“乾隆乙未年造”單方框篆字款。
銅胎,八瓣寬折沿,寶珠鈕半圓形蓋,鼓式腹,平底。器表淺粉藍地,蓋、身及寬折沿均錦地彩繪飾纏枝牡丹紋。此器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筆風(fēng)流暢,嚴(yán)謹(jǐn)工整。配色豐富,紋飾繁密,是廣州琺瑯的特點之一。 清乾隆 琺瑯錦地開光人物紋雙螭耳瓶 撇口,直頸,頸部飾雙螭耳。以赫色搭配多種色調(diào)繪纏枝花卉錦地紋,腹部前后開光,用西洋畫法繪西洋仕女、山水風(fēng)景,用紅、藍色暈染山水,金錢勾勒花紋輪廓,模擬掐絲效果。整體裝飾規(guī)整又富有變化,底寫雙圈楷書“大清乾隆年制”方形印款。 清乾隆 鏨胎琺瑯·壽字碗
清乾隆 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小盤 清乾隆 掐絲琺瑯·勾蓮箸瓶 清乾隆 掐絲琺瑯·勾蓮香插 清光緒 掐絲琺瑯·勾蓮八卦朝冠耳三足熏爐 銅胎,扁圓形,三鼎足,朝冠耳。爐通體淺藍色主調(diào),腹部正背面飾勾蓮花頭,四周為纏枝花卉,肩部對稱開方孔,插朝冠耳,蓋有鈕,蓋身鏤有八卦,面飾纏枝花卉紋,爐內(nèi)有銅膽,用于燃香。熏爐造型莊重古樸,既是實用器,也是陳設(shè)器。 清 掐絲琺瑯粉藍花卉高足蓋盅 清 掐絲琺瑯·藍地雙龍奪珠蓋盅 銅胎掐絲,器體扁圓形,帶寶珠鈕蓋,器身與蓋以子母口接合,鼓腹,圈足。器表以寶藍飾如意云紋為地,蓋頂中心環(huán)一圈如意云紋,蓋身飾有火珠。器身近口沿處有一周如意云紋,腹飾雙龍奪珠,龍為五爪龍。按需填以白、紅、綠、黃、淺藍等色。寶珠鈕、口沿和圈足露胎。整器經(jīng)典沉穩(wěn)。 清 琺瑯彩繪花蝶紋果盒 銅胎,呈八瓣花形。盒內(nèi)藏9個相拼的小碟,碟中繪壽字,連環(huán)蝙蝠圍邊。盒外繪瓜蝶圖案,喻意瓜瓞連綿,福壽雙全。此件為廣州所產(chǎn)琺瑯器中的精品。 清 掐絲琺瑯·黑地雙龍奪珠圓洗 清 掐絲琺瑯·白地龍吐珠大盤 清 掐絲琺瑯·勾蓮海棠式手爐 民國 畫琺瑯·黃地花卉三足碗 現(xiàn)代 畫琺瑯·繪雙鳳花口碟 現(xiàn)代 畫琺瑯黃地繪花蝶紋葉形蓋盒
畫琺瑯·繪山水人物花卉圓盒
畫琺瑯·藍底花卉茶杯 白地龍吐珠大盤 石灣陶塑 石灣藝術(shù)陶塑,人稱“石灣公仔”,包括神仙人物、鳥獸動物,具有“古雅樸拙、精簡蒼豪、星神兼?zhèn)?、多姿多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石灣公仔最早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清中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清末民初進入了全盛期。發(fā)展至今,蔚為大觀,傳承不絕。 石灣窯以善仿鈞窯而著稱。仿鈞釉色以藍色、玫瑰紫、翠毛釉等為佳,但仿中有創(chuàng)。鈞窯的窯變釉是一層釉色,而石灣窯變釉卻有底釉與面釉之分。寂圓叟在其《陶雅》中盛贊石灣窯變釉色:"廣窯謂之泥均,其藍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渦周遭,故露異彩,較之雨過天晴尤極濃艷,目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體態(tài)。┅┅又有時于灰釉中露出深藍色之星點,亦足玩也。" 石灣窯不僅善仿鈞,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窯,宋代官、哥、汝、鈞諸名窯產(chǎn)品,從材質(zhì)運用、技法處理、藝術(shù)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石灣集宋代各大名窯之大成,仿鈞而青出于藍,獨創(chuàng)石灣自已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以“漁、樵、耕、讀”為題材的石灣陶塑,是石灣窯的典型品類,且以其“胎釉深厚樸實,造型生動傳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風(fēng)靡天下。在石灣陶塑藝術(shù)發(fā)展的歷史中,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能工巧匠和眾多的藝術(shù)大師,成為世人敬仰和歌頌的對象。 ![]() 清晚期 彩釉雙魚瓶 高30厘米,口徑12.5X6.5厘米 瓶身為雙魚合成,造型奇趣,寓意年年有余。通過人工點彩,瓶上的釉彩呈現(xiàn)紅、藍、綠、黃、紫、褐等色,具有油畫般的色彩效果。 ![]() 清早期 鈞藍釉梅瓶 長眉羅漢 葫蘆仙 素胎鵪鶉 區(qū)乾作
民國《白釉打木魚羅漢》 “灣溪劉傳”款 劉傳作 民國《珍珠熊》 “霍津造款” 霍津作 楊銓捐贈 《鵝》 民國《歐陽修》 “宋歐陽修 梁醉石制于灣?!笨?梁福作 商承祚捐贈 民國《仿舒窯羲之愛鵝》“醉石軒”款 梁福作 《棋逢對手》 民國《卞莊打虎》 “潘玉書制”款 潘玉書制 楊銓捐贈 《讀書老人》 《昭君出塞》 民國《貴妃》(左)、《西施》 “潘玉書制”款 潘玉書制 商承祚捐贈 民國 《太白醉酒》 “粵東陳渭巖制”款 陳渭巖作 民國 景德鎮(zhèn)窯燒彩釉《寶玉》 “粵東陳渭巖制”款 陳渭巖作 清末-民國《蔥白釉孔子》 “粵東陳渭巖制” “養(yǎng)云居士”款 陳渭巖作 清末-民國《珍珠熊》 “云漁氏”款 區(qū)大作 民國 《素胎獅》 “四邑廖松造”、“岡州廖松造”款。商志(香覃)捐贈 民國《臥羅漢》“潘玉書制”款 劉傳作 民國《太白醉酒》“潘玉書制”款 劉傳作 民國《夜觀星斗》“潘玉書制”款 劉傳作 現(xiàn)代《相敬如賓》黃悼然作 現(xiàn)代《敬老院》 下面是一組反映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作品多出自廣東兩大陶瓷基地,佛山石灣和潮州楓溪。高藝術(shù)水準(zhǔn)之余,那時代自豪感很真實,有強烈的感染力。我們對那時代的懷戀,是有真情實感的。 《勞動模范》
《海防女民兵》 潮汕貝雕 潮汕地區(qū)的貝雕工藝以貝殼為雕刻材料,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技藝,充分利用貝殼的形狀、色澤、紋理,制成擺件、掛畫、屏風(fēng)等裝飾藝術(shù)品。其制作過程先是設(shè)計圖樣,然后選材,接著對所需的部件進行切割、打磨、雕刻、拋光、上色等,最后組裝成藝術(shù)造型。 貝雕加彩博古花瓶掛屏 水仙花 山景 中進東廳-嶺南民間百藝展 ![]() 《潮州木雕》 始于唐代,明、清期間達到鼎盛。潮州金漆木雕與浙江東陽木雕、溫州黃楊木雕和福建龍眼木雕齊名,位居中國四大名雕之列。潮州金漆木雕主要用樟木做胚材。樟木含有樟腦的天然芳香,能防腐防蠹;木質(zhì)柔韌,容易鏤雕又不易變形。木雕鏤刻完成之后,要髹以生漆。漆有透明的,或者調(diào)為紅、綠、棕、黑等各種顏色。如果趁漆未干透,貼上金箔,那就是最有潮汕特征的“金漆木雕”。其題材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珍禽異獸、花鳥魚蟲等。 潮州金漆木雕制作工序為:1.設(shè)計打稿 2.雕鑿粗胚、3.精雕細(xì)刻、磨光 4.上漆貼金
通雕蟹籠
龍鳳人物菱形饌盒。 1912年制作,高110厘米,寬153厘米,饌盒共四層,底層由六只獅子托起,背上有6只蝙蝠口銜花籃,寓意“福到眼前”,第二層由6根龍柱支撐,各層均雕刻著亭臺樓閣和人物故事,四周圍欄上雕有眾多松鼠葡萄,祈望多子多福。整器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xì),形象生動,盡顯金漆木雕玲瓏剔透、金碧華貴的魅力。
饌盒上雕刻著亭臺樓閣和人物故事。
《漁業(yè)豐收》 百鳥朝鳳
木雕構(gòu)件 近距離欣賞。 磚雕 是民間藝人運用鑿、木錘、鋸、鉆等工具,以刻、鑿、磨等手法,把青磚加工成各種人物、花卉、鳥獸等吉祥圖案,作為建筑物上某一部位的一種裝飾。這種民間工藝形式在明清時期就已盛行,被廣泛地用于祠堂、會館、廟宇、民居的墻頭、墀頭、照壁、檐下、門楣、窗額等處。廣東磚雕纖巧細(xì)致,藝人們按需布設(shè)圖案紋飾,豐富了單調(diào)的墻面,為建筑添色不少,成為嶺南民間建筑的一大特色。 石灣陶塑脊飾 灰塑 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tǒng)建筑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筑裝飾藝術(shù),民間稱之為“灰批”,一般裝飾在門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亭臺牌坊等處。 灰塑制作工藝過程 楓溪瓷 是廣東省潮州市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 宋代筆架山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動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楓溪成為陶瓷生產(chǎn)中心并延續(xù)至今。楓溪瓷制作手法多樣。技法上有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裝飾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動物瓷塑有寫實、夸張、變形等,光彩照人,神韻獨具。 坭興陶 產(chǎn)于廣西欽州,與江蘇宜興紫砂、云南建水陶和四川榮昌陶并稱四大名陶。材質(zhì)呈潤細(xì)膩利于雕刻且燒制時產(chǎn)生獨特窯變效果,浮飲古銅、紫紅、鐵青、金黃等多種色澤,及天斑虎紋等紋路,成品要經(jīng)多次磨光未用便色澤溫潤發(fā)亮。但由于泥料收縮率大顆粒小燒制時棱角易開裂故多為圓型大作品小,現(xiàn)代有些加入紫砂才能制成方器、大型器。 ![]() 刻松下高士圖南瓜盅 香稿塑 顧名思義就是將香稿末加上水、膠攪成泥狀用來捏塑。 泥塑 ![]() 嵌瓷 是潮汕地區(qū)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和別具一格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于明萬歷年間,盛于清代。此工藝是先用鐵絲扎好物象骨架,如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再以紙筋灰塑好雛形,然后將彩色的瓷碗依據(jù)設(shè)計要求進行剪裁,在雛形上鑲嵌成平貼、浮雕或圓雕,作品除室內(nèi)擺設(shè)外,多裝飾于廟宇、祠堂及大宅等的屋脊、門樓和照壁上。因其色彩鮮艷、風(fēng)格獨特、雅俗共賞,歷來為潮汕人和東南亞地區(qū)的華僑喜愛。
正在制作嵌瓷 ![]() 廣彩 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chǎn)始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dāng)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chuàng)制出"銅胎燒琺瑯",后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廣東漆器 生產(chǎn)歷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陽江、廣州、佛山和潮汕地區(qū),其中又以陽江漆器最為有名,它古樸高雅、技藝精湛、防潮耐用,其制作工藝和裝飾技法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早就為中外人士所喜愛。漆畫是我國傳統(tǒng)漆器工藝的一種,它以漆和金、銀、玉石、螺鈿、蛋殼等輔助材料,運用雕、鏤、嵌、填、暈、彩繪、金漆等多種髹飾技法制作而成。廣東潮汕地區(qū)的金漆畫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在髹好底漆的器物上用金粉或銀粉描繪,典雅大方、莊重樸實。 純金漆畫 ![]() 欖核雕 欖核雕所采用的烏欖盛產(chǎn)于廣東省普寧市、增城市、番禺區(qū)、中山市等地,普寧梅林鎮(zhèn)、增城新塘鎮(zhèn)的欖核,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欖雕材料,適于雕刻欖核船。其總體藝術(shù)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xì)入微,形態(tài)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ㄉ贩N也越來越多,新品種有多層花舫、通雕蟹籠、撒網(wǎng)漁船、吊鏈宮燈、花塔、古鼎、國際象棋等。按形式分,廣州欖雕則有座件、掛件、珠串、核舟等。 從左至右;八仙過海、游赤壁圖小艇、蟹籠、娃娃玉米。 放大鏡顯示下的欖核雕花舫。 新會葵扇 葵扇古稱"梭扇"。約始于晉代。新會的特產(chǎn)以葵扇最出名,因而新會城有"葵城"的美稱。新會產(chǎn)的蒲葵葉大而不開裂,心蒂園正,骨格細(xì)勻,色澤光潔,體質(zhì)輕盈,加上工人在扇面繪圖描畫,使葵扇顯得特別高雅實用。新會葵扇早已暢銷國內(nèi)外,光緒十八年(1892年)銷售到俄、英、美、法、古巴、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等24個國家和地區(qū)。清末民初,新會葵扇的銷售量每年達1.2億柄。 剪紙 《潮人家園》 中國工藝美術(shù)文化創(chuàng)意獎 金獎
《潮汕情》
《報喜訊》 《月下品茗》
《繁榮昌盛》
《步步高升》
銅鏨刻
端硯 端溪《石趣硯》
廣州外銷扇 清代是我國折扇大發(fā)展的時期,在當(dāng)年廣州商賈云集的十三行,涉及漆器、銀器、瓷器、紡織、繪畫、雕刻等各個行業(yè)。當(dāng)時幾乎所有行業(yè)的工匠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制扇業(yè)的行列,因此,廣州外銷扇是一種集合多種精細(xì)工藝于一體的精美工藝品。象牙鏤雕、玳瑁描銀、檀香透雕、黑漆描金、烏木骨絹、銀累絲鍍、骨柄鶴羽……幾乎所有的用來制作手工藝品的材質(zhì)都能用來制作扇子。 清雍正 象牙鏤空彩繪“漁家樂”圖折扇 康熙雍正年間的彩繪象牙折扇是歐洲人珍貴的禮物,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叭毡疽寥f里”和“中國伊萬里”瓷器在歐洲流行后,康熙雍正年間的外銷象牙折扇上也出現(xiàn)了“中國伊萬里”的紋飾。這把象牙折扇正是一例。其扇面彩繪處有三個開光,開光的底部為白色,類似于“伊萬里”瓷的白瓷質(zhì)地,開光用多種顏色繪以漁民打漁為主題的“漁家樂”圖和牡丹。邊骨和扇谷加彩繪,扇骨之間用絲繩連接,這些都是康熙雍正年間象牙折扇的鮮明特色。 清乾隆-嘉慶 銀鎏金累絲燒琺瑯山水花卉紋折扇 該折扇扇面和邊骨都有累絲燒琺瑯花卉紋。扇面中部有“雙心形”開光,開光內(nèi)是一片湖面景色。只見湖面以累絲和掐絲琺瑯工藝裝飾有睡蓮、水生植物和小船,湖邊有一所小房子和起伏的小山丘,構(gòu)圖雖然簡單,制作的難度卻不小。 清嘉慶 黑漆描金葡萄紋折扇 黑漆描金是以木片為骨,涂上多層黑漆,再于黑漆表面涂上紅色漆膠,半干后掃上金粉,金粉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面露出描金圖紋。該折扇主體紋飾是用赤金和青金兩種色漆描出葡萄藤蔓紋,扇面可見三個開光,中間為“雙心形”,里面還預(yù)留了一個雙心形黑色塊,當(dāng)為繪畫紋章所用。 清道光早期 黑漆描金山水紋折扇 該折扇邊骨繪葡萄藤蔓紋及開光山水紋。扇面中央有一預(yù)留繪紋章用的橫向橢圓形小開光。在每片扇葉的頂端繪有鼠、鹿、獅、羊、蛙、豬、猴、狗等動物,形態(tài)生動逼真,畫工細(xì)膩。 清道光早期 黑漆描金山水紋折扇 該折扇扇面中央作橢圓形開光,兩旁作海棠形開光。開光內(nèi)出現(xiàn)繪山水風(fēng)景紋,外飾錦地卷草紋。扇葉頂端繪葡萄枝葉紋,扇谷繪錦地六角形紋,邊骨亦繪卷草紋和葡萄紋。背面紋飾大致相同。 清道光 檀香鏤雕人物折扇 該折扇仿嘉慶年間雙面工象牙鏤雕人物折扇,通體鏤絲雕水榭人物圖,人物細(xì)小,邊骨深刻庭園人物紋,刻工精湛,配有專屬扇盒。 清道光 象牙雕人物紋羽毛折扇 該折扇扇面鏤刻多個人物、花草和亭臺樓閣,并采用辟絲手法,扇面中央有一橫放橢圓形開光,邊骨深雕人物紋。 清道光中期 玳瑁鏤雕人物紋折扇 該折扇與乾嘉年間象牙折扇制作工藝一致,整個扇面做鏤空辟絲處理,再鏤雕多個人物和花草樹木、水榭樓閣。扇面中央橫放橢圓形開光。中有“Julia”字樣,顯示此扇是送給一個叫做“Julia”的女子的。 清道光中期 絹面八角形紈扇 該八角形紈扇為絹面,木扇柄為黑漆,扇面一面以浮凸手法繡“滿大人”及其家人共六人。人臉為象牙片,衣服貼絲絹,庭園和邊飾為彩繪,以黑漆描金框封邊,另一面繪庭園人物圖案,合共三十人活動于期間,身著便服,多人手上執(zhí)折扇或團扇。 清道光中期 紅漆描金紙面折扇 清道光中期 象牙紙面彩繪人物庭園圖折扇 該折扇扇面彩繪人物庭園圖,人物稍大,人面為象牙片,衣服用絲絹貼上,扇面邊飾雜寶、金錢、盤祥、蝙蝠等圖案。扇谷用透雕加彩象牙片制成,繪人物紋,邊骨作加彩浮雕庭園人物紋,顯得五彩繽紛,艷麗非常。
該折扇扇骨由象牙制成,透雕人物紋。扇面是雙面彩繪庭園人物紋,以“滿大人”圖案為題材,人物面孔以象牙造成,衣服也用絲絹貼上。其中一面人物細(xì)小,數(shù)量較多,雙面合計達六十人?!皾M大人”源于葡萄牙語的動詞mandar,意為統(tǒng)治和管理,對中國官員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進一步引發(fā)了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生活的好奇,滿大人圖案應(yīng)運而生。就廣州外銷成扇所見,滿大人圖案在道光年間大量出現(xiàn)在紙面成扇上。
該折扇有黑漆描金扇骨,主題紋飾為庭園人物紋,邊骨亦是黑漆描金繪人物紋。扇面一面彩繪人物,人物用象牙面,絲綢衣。另一面繪珠江三角洲鄉(xiāng)村常見的景象,包括河流、小橋、船只,村口的文昌寶塔、房子、榕樹等。這種大型開光黑漆(或紅漆)描金折扇,流行于道光中期。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紙面折扇 該折扇兩條邊骨分別繪有八枚金錢紋,包括有“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光中通寶”“香港一文”等金錢紋。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書卷形人物故事圖折扇 該折扇扇面的畫面擴大,小型開光消失,主題紋飾成書卷形,分成三組。分別繪以清裝人物及其家居為題的“滿大人”圖案。
該折扇扇面的主題紋飾分為三組,呈書卷形。內(nèi)繪三組以清裝人物及其家居為主題的“滿大人”圖案,外繞蝙蝠、石榴、花卉等吉祥紋飾。扇葉頂部及邊骨均繪風(fēng)景人物紋,扇谷繪葡萄紋。紋樣局部加紅、紫兩色作人物衣服及花卉裝飾,更顯得鮮艷奪目。背面紋飾大致相同。 清道光晚期 檀香木紗面繡花折扇 清道光晚期 象牙綾面繡龍鳳花鳥紋折扇 該折扇以絲綾為扇面,一面繡云龍紋,另一面繡雀鳥與菊花,色彩艷麗,象牙扇骨透雕人物紋,并以垂直牙紋補地,邊骨為象牙透雕庭園人物花卉紋。
清道光晚期 象牙綾面繡花折扇 該折扇扇面為絲質(zhì)綾面組織,兩面分別繡有薔薇、梅花、菊花、蝴蝶、雀鳥等圖案。這種制作工藝和裝飾風(fēng)格在整體上屬于道光晚期的樣式。象牙扇骨采用素身象牙制成,牙質(zhì)瑩潤,象牙邊骨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頂端雕有蝙蝠角花,其余部分雕有人物、樓閣、花草樹木等圖案。此扇是廣繡工藝與象牙工藝的結(jié)晶,配專屬黑漆描金扇盒。
這把紙折扇面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手法繪制一株青竹,象牙扇骨鏤雕處中間雕有兩對翩翩起舞的西洋男女,兩側(cè)各雕有一位裸體的西洋女性。扇套采用廣繡,雙面繡代表“甲傳廬”的兩只螃蟹和水草,另一面繡“董昌器”“董昌洗”等象形文字,和經(jīng)簡化的青銅器圖案,以及紅線“花草”圖章。這把扇子和扇套將兩種不同文化的元素結(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中西交融。
該折扇扇面做不對稱型,一面為彩繪庭園人物紋,人物面部為象牙片,衣服用絲絹貼成;另一面彩繪瑞鳥、蝴蝶、玫瑰和薔薇。不對稱型折扇及較為簡化的描金人物紋,均屬道光晚期式樣。
該折扇扇面做不對稱型,一面繪“攜琴訪友”圖,另一面彩繪瑞鳥、蝴蝶和玫瑰、牽牛、菊花等花卉。扇骨與邊骨作描金,有赤金及青金二色。
清晚期 木質(zhì)彩繪折扇
該折扇的紙質(zhì)扇面彩繪西洋情侶圖案。男的在彈奏,女的在聆聽,情景浪漫而溫馨。扇骨與邊骨由竹制成。扇骨上鑲一圓形藍色螺鈿。外彩繪秋蟬和花卉紋,邊骨處鑲藍色螺鈿。 清晚期 紅漆描金紙面折扇 南派葫藝:鄭志開葫蘆雕刻作品展 鄭志開是“南派葫藝”創(chuàng)立者,擅長葫蘆雕刻、品鑒和研究,在全國葫藝界可謂蜚聲遐邇,現(xiàn)已授徒十人。此次展出的作品有通雕、浮雕、陰刻、彩刻、書法微刻、小品墨刻等30件(套),從技法豐富的浮雕,到書畫雙絕的彩微刻,從獲獎的巔峰之作,到閑趣盎然的小品,全面呈現(xiàn)“南派葫藝”的藝術(shù)特色。 《孔子問禮》 以彩刻技法描繪春秋時期孔子前往東周問禮于老子的圖景,二位圣賢在黃河邊思索人世與自然。背面配以微刻《道德經(jīng)》及《論語》全文,計約二萬一千字,與主題呼應(yīng)。
《山居隱逸》 展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眾多文豪詩人鐘情于謳歌的山居生活的悠然與愜意。作品正面采用十分細(xì)膩的浮雕手法描繪隱居山林的圖景,背部沿著葫蘆本身的造型微刻了“唐宋山居詩”近三百首,組合成層巒疊嶂的山群,與前面雕刻的山林圖景相呼應(yī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