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李倡平
摘 要:申報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關鍵是有一個好的選題和科學嚴謹?shù)脑O計與論證。要正確把握和了解教育科學與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內涵, 科學地辨析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學科分類, 精心選擇研究問題, 深入透徹地做好研究現(xiàn)狀述評;準確地界定課題的核心概念, 科學地選取研究理論依據(jù), 慎重而又大膽地提出研究假設, 重點設定好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恰當?shù)剡x取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注意階段性和終結性成果的預設, 合理地組建研究團隊, 講求學術規(guī)范, 才能充分體現(xiàn)課題設計的規(guī)范性, 嚴謹性, 科學性, 創(chuàng)新性, 為評審專家所認可。關鍵詞:教育規(guī)劃課題; 課題申報; 課題設計; 課題評審;教育科學是哲學社會科學重要的分支學科。這些年來,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 廣大教師“科研興教、科研強?!币庾R的不斷增強, 教育科研的熱情空前高漲, 申報承擔省級和國家級課題的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僅就湖南省“十五”與“十一五”承擔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情況而言, “十五”共獲得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137項, 居全國第七位?!笆晃濉鼻八哪暌延薪?60項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立項, 2009年還實現(xiàn)了國家重點課題零的突破, 繼續(xù)保持全國領先地位。這些課題之所以獲全國立項, 主要是有一個好的選題和科學嚴謹?shù)脑O計與論證。與之相反, 有一些課題總是屢報不中, 也就是在選題和論證上存在諸多的缺陷。如何選好題, 做好課題設計論證是多數(shù)課題申報者感到困惑迷茫的問題。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做粗淺的探討。一、正確把握和了解教育科學與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內涵申報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首先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教育科學。簡而言之, 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規(guī)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學科, 它旨在研究教育規(guī)律、原理、方法。根據(jù)教育的不同對象, 可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學、特殊兒童教育學等。[1] 我們通常所講的教育學一般指普通教育學, 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教育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等幾個部分。經過幾十年與其它學科的結合及自身的分化, 教育學形成了眾多的學科門類, 大致分為: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統(tǒng)計學、教育工藝學、學校衛(wèi)生學、比較教育學、分科教學論等。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是以教育學為學科基礎, 由政府面向公共服務部門設立的公益性教育科研項目。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在一定時期內, 對本區(qū)域內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帶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綜合性的問題進行全面規(guī)劃, 并通過制定和發(fā)布課題指南, 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申報評審立項, 有專門的組織機構, 并依照相應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 在規(guī)劃的時間內完成的研究課題。目前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分國家和省級兩個類別, 歸口國家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 業(yè)務上接受同級哲學社會科學主管部門的指導。二、科學辨析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學科分類按現(xiàn)行學科劃分, 全國和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分為14個學科, 這14個學科分別是:教育基本理論與教育史、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教育經濟與管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德育、教育信息技術、成人教育、教育心理、比較教育、體育衛(wèi)生美育、民族教育、國防軍事教育等。在以往的課題申報當中, 一些選題和設計都做得很好, 很有希望立項的課題, 由于沒有準確地填報學科分類, 將甲學科報至乙學科, 得不到非同行專家的認可而被淘汰。也有些交叉學科如民族教育, 既可能包含了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教育, 也可能包含民族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是報民族教育學科還是報高等教育學科呢?我們一些申報者也由于沒把握好而且失去了學科優(yōu)勢, 直接影響到課題的立項。因此, 弄清學科分類對申報課題是很有益處的。三、遵循教育科學規(guī)律做好課題設計論證設計論證即對課題申報書的整體框架進行構建, 包括問題的提出, 研究現(xiàn)狀及述評其價值與意義、課題界定、理論依據(jù)、研究假設、研究目標與內容、方法及思路與技術路線、預期成果等八大要素, 以及完成本研究所具備的條件, 包括已有研究基礎和人員隊伍結構、經費保障、參考文獻等。[2] 設計論證關鍵是對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 力求得到專家的認可。重點在以下八個方面下功夫。1.精心選擇研究問題選好題是做好課題設計論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弄清選題從何而來?根據(jù)這些年來筆者對已立項課題的分析大致從四個方面而來。一是選題從問題而來, 問題即課題, 工作即研究。隨著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不斷深入, 新的情況不斷變化, 新的問題也不斷產生, 為我們的選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二是問題從各類教育理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而來。教育的實踐呼喚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 而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提出新命題, 開辟新領域。三是問題從教師本身對教育的判斷而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 也遇到過許多疑慮和困惑, 這些疑慮和困惑即選題的起因與判斷。四是從前人研究中得到啟發(fā)而來。我們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 在前人研究的啟發(fā)和影響中尋找研究空間, 尋求新突破。其次要把握好選題的特點。一個好的研究選題一般有這樣幾個特點:問題必須有價值。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越大, 其意義更為重大深遠, 更能吸引專家眼球。問題必須有科學的現(xiàn)實性, 是客觀存在的真問題, 不是假問題。問題必須具體明確, 不能過于抽象空泛, 使人一看就清楚是屬于哪個學科, 哪個研究方向, 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問題必須新穎獨特, 不是低水平重復, 是他人沒有研究過或是對他人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問題要有可行性, 具備研究的條件與可能, 通過研究能得以解決。三要遵循選題的一般原則, 突出小、精、實、新。所謂“小”, 即選題的研究目標不要過于宏大, 研究內容不要過于寬泛, 從相對較小的問題入手, 通過小問題, 透視教育的大背景, 研究教育的“大問題”;所謂“精”, 即精選問題、精心設計、能出精品, 所謂“實”, 即緊密聯(lián)系實際, 重在解決實際問題, 力求取得實在管用的效果。所謂“新”, 即新問題, 做前人沒做過研究的選題;做前人做過但有新發(fā)展, 有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的選題。2.做好研究現(xiàn)狀述評研究現(xiàn)狀述評是課題設計非常重要的內容, 是問題提出的重要依據(jù)和基礎。述評分兩層含義, 一是要“述”, 二是要“評”。所謂“述”, 即對國內、國外的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看曾經有哪些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 研究些什么, 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綜述要盡可能全面詳盡真實, 不能隨意杜撰, 斷章取義。引文出處也要規(guī)范, 避免侵犯知識產權。所謂“評”, 就是對前人已有的學術觀點、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和概括。你對已有的研究如何看待, 有哪些研究不足, 有哪些進一步研究的空間與接口。我做這項研究與之相比較, 切入點和落腳點有哪些區(qū)別, 有哪些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將會產生什么樣的成果, 這些成果的取得和突破, 對推動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和教育改革實踐將起到什么作用, 具有什么價值和意義等等。評價要客觀, 概括要精煉, 不能憑個人好惡, 刻意貶低與拔高, 言過其辭。述的目的是為了評, 評是對述的深化。3.準確界定課題的核心概念課題的選題中一般包含了一個或多個核心概念, 如果核心概念界定不清, 將會使研究的目標與研究對象、范圍、內容產生不確定性, 直接影響到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課題界定即對研究的核心概念進行明晰, 核心概念的內涵外延是什么, 研究對象是指哪些, 研究范圍做何限定等。界定方法一般采用邏輯學一般概念的實質定義方法來界定。如種概念實質定義法:“屬加種差”即種概念=屬概念﹢種差。如“世界一流私立大學與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比較研究”, 屬概念有兩個“世界一流大學、私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是什么, 本課題中研究的哪些世界一流大學。私立大學是什么, 本課題中研究的是哪些私立大學。相對前者種差為“私立”, 相對后者種差為“世界一流”。4.科學選取研究理論依據(jù)理論依據(jù)即課題研究的理論起點、理論指導、理論前提。所謂理論一般是指為實踐所證明檢驗, 得到社會所公認的才稱其為理論。做任何一項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論作指導。[3] 古今中外, 當代近代可供選擇的教育理論很多, 如教育學原理、心理學原理、教育經濟學、教育系統(tǒng)學, 教育社會學;還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現(xiàn)代哲學理論、教育人本理論、教育公平理論、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主體教育理論、情境教育理論、生命化教育理論、理解教育理論、新課程理論等等。選擇理論指導要講究科學性, 一項研究并不是理論依據(jù)越多越好, 要選擇與本研究有直接聯(lián)系有針對性指導的理論, 不能生搬硬湊, 濫竽充數(shù)。同時要注意理論的邏輯性, 上位理論與下位理論不能交叉重疊, 相互矛盾。還要注意理論的連續(xù)性, 使之貫穿整個研究的始終。5.慎重而又大膽地提出研究假設一項科學研究一般都應有研究假設。什么是假設?選定課題后, 根據(jù)事實和已有資料, 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 這就是假設。這種假設是根據(jù)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guī)律或原因作出一種推測性的論斷和假定性解釋, 是在進行研究前預先設想、暫定的理論。對各種教育問題和現(xiàn)象所作的且尚待證明的初步解釋都屬于假定性質。如“充分開發(fā)兒童智慧研究”課題其假設是:“兒童具有很大的潛能, 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因為先天和主要是后天的種種原因智力發(fā)展比較好, 只要教學過程組織得比較合理, 就能提早打開兒童的智慧閘門, 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兒童提前三年時間完成現(xiàn)行中小學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 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在設定研究假設時力圖大膽提出, 小心求證。6.重點設定好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內容是課題設計論證的主體核心部分, 是研究選題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研究目標可分為初始目標和終極目標。初始目標是本課題最初需要解決的若干子問題。終極目標是通過這些子問題研究, 最終需要解決的總問題。如“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 ‘六位一體’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它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職業(yè)院校學生職業(yè)崗位需求分析、項目化教學、素材的選取、單元設計、生成性評價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等研究 (初始目標) , 探索職業(yè)院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構建以就業(yè)為導向, 以能力為本位,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提升綜合素質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終極目標) , 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在研究目標下具體提出和探討些什么問題即研究內容。研究內容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每一項內容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與其它問題又有聯(lián)系的問題或就是一個子課題。每個問題都要具體, 與研究目標緊密相關。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種內在邏輯聯(lián)系。文字表述要用探究式和研究式形式表述, 不要用肯定式和陳述式, 表述。如“某某問題的研究”。問題的排列也要講究順序, 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問題不要設計得太多, 問題越多研究任務越重, 難度越大, 應突出主要矛盾, 重點突破熱點難點問題。7.恰當?shù)剡x取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科學的結論取決于科學的研究, 科學的研究又完全得益于科學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質的研究法;敘事研究法等。在做設計論證時方法的選擇不能太原則, 太籠統(tǒng), 力求問題與方法相對應, 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要具體詳實, 不能僅限簡單地羅列出幾種方法。研究方法應該是專業(yè)性、學術性的, 有的表述為上下結合法, 點面結合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法僅是研究工作策略, 不是研究方法。所謂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是指對研究的總體把握, 研究從哪里進入, 從哪里開始, 從哪里突破, 注意些什么樣的研究策略,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主要做什么, 重點做什么, 本研究關鍵性的技術難點在哪里, 怎樣去解決, 工作流程是什么等等。恰當?shù)难芯克悸放c技術路線, 決定研究的科學有序的推進, 要因人、因題來考慮。要體現(xiàn)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先為有所后為。8.注意階段性和終結性成果的預設提出問題是為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要用成果來回答支撐。在設定預期成果時, 首先要明確本課題打算出什么樣的成果, 是論文還是專著, 是軟件開發(fā)還是做軟件的使用推廣。要根據(jù)研究的定位來決定, 學理性研究一定要有理論成果, 理論建樹、理論創(chuàng)新, 當然也要注意成果的實踐性。應用性研究重在尋找問題的原因, 提出解決的辦法與策略, 其成果能夠推動實際工作, 產生實際管用的效果。開發(fā)性研究, 既要重視開發(fā)的理論創(chuàng)新又要重視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 理論與實踐成果兼而有之。問題的其次是要明確成果的數(shù)量, 出多少成果。在兩個前提下, 緊扣研究目標和內容來設定成果的名稱與表現(xiàn)形式, 努力做到研究內容與成果相對應, 成果與成果表現(xiàn)形式相對應。成果的設定要量力而行, 拿得起放得下, 不能貪大求全, 更不能不切實際夸??? 放空炮。四、合理組建研究團隊研究團隊的組建既是課題設計論證中的一個部分, 也可做為研究條件的保障單獨考慮。一個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對做好課題作用非常重要。組建研究團隊時要做到“五要”:一要注意年齡結構, 形成研究梯隊。二要注意學科結構, 形成多學科的支撐與融合。三要注意理論工作者與實際者工作的結合, 推動理論與實踐雙重探索;四要注意行政領導與一線教師的結合;五要注意專家的參與和指導。此外, 還要注意參考文獻的引用和規(guī)范。標明參考文獻是遵守學術規(guī)范的需要, 也是課題設計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參考文獻既可幫助讀者了解有關本課題的研究歷史和已有成就, 作為進一步研究的依據(jù), 又是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體現(xiàn)作者治學嚴謹?shù)谋憩F(xiàn);還能為別人提供查證的線索, 避免由于馬虎, 轉引他人研究觀點而產生的誤解或不同的理解。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