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句句盡堪傳的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能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僅非常有畫面感,更極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從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里就能讀出一番別樣的意境和情感。小讀者們,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篇他的代表作吧。
練習:找一找以下詩句中提到的農家之物、勞作之事 1.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王建) 2.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3.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5.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張籍) 6.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孟浩然) 答案1.麥子、蠶繭 2.籠中鳥、池中魚 3.洗衣、泛舟 4.耕田織布、種瓜 5.鋤頭犁耙、拾橡果 6.砍柴、林中的小鳥 7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王昌齡之所以被稱為“七絕圣手”,是因為他擅長寫七言絕句。今天所選的兩首詩反映了征人的情思和戰(zhàn)場的殘酷。讓我們跟隨王昌齡的作品,去了解盛唐的邊疆風貌。
《從軍行·其二》這首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中的一個片斷,描寫了軍中宴樂時彈奏琵琶的場景。以下還有一些詩句,請你說說哪句中出現的不是異域的樂器?(A) A.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B.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C.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D.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8亦詩亦畫摹山水的王維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1]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王維現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他的作品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下面這首詩中,你能讀到哪些畫面呢?
下列詩句中,哪個選項不是王維寫的?( D ) A.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B.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C.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 D.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9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有著豪邁、桀驁不李白:馴的性格,而正因為有這樣的性格,他的詩也充滿了豪氣。比如下面兩首:
李白的詩大多有著開闊的視野和無限的想象,下列描寫廬山景致的詩句中哪句不是李白寫的?(D) A.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B.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C.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D.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10兼濟天下著春秋的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許多詩歌中透露著憂患意識,他為國家前途命運擔憂,關注底層百姓生活,為他們的疾苦吶喊,比如這首《春望》,請小讀者細細體會。
杜甫的詩歌里并不總是反映國家的危難和百姓的苦難,也有表露內心喜悅的時候,比如《春夜喜雨》,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
以下詩句中哪個選項是杜甫寫的?( B ) A.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B.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C.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D.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