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恒星與北斗 在漫天的星辰中,首先排除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這是西漢以后對五大行星的稱呼,東周以前并不如此命名)。雖然這5顆星的運行軌跡完全不同于其他星辰自東向西的運行規(guī)律、各有各的特色且易于辨認,但這五大行星的運行并不遵循固定軌跡運行、會令初學天文者感到難以捉摸: 水星(古稱辰星)和金星(古稱太白)只有在日出前或日落后的一段時間里出現(xiàn),還不是全年都能看到;火星(古稱熒惑)紅色的色澤在漫天星辰中顯得與眾不同,但其時快時慢的運行軌跡讓人難以捉摸;木星(古稱歲星)和土星(古稱鎮(zhèn)星)是自西向東運行、與其他星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而且它們的運行周期太長。五大行星與眾不同各具特色的運行軌跡使得它們難以被用于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的基準星,所以它們首先被排除出候選名單。 其他的星辰雖然都是每晚自東向西運行,且星與星之間的距離與位差始終保持恒定——這也是“恒星”一詞的由來——但在數(shù)以萬計的星辰里,究竟哪些星辰作為基準的標志星比較合適呢? 仰望夜空會一目了然的發(fā)現(xiàn):整個夜空的恒星在從黃昏到黎明的整個黑夜里,都是像太陽那樣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并且也是沿著與太陽運行軌道類似的圓弧軌道運行。于是,人們自然會思索:能否在這漫天的繁星中找出些易于被觀測、并有顯著特征的星,作為計時的基準標識、并以此為基礎(chǔ)制作一套報時系統(tǒng)呢? 經(jīng)過反復的觀測,我們處于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祖先終于發(fā)現(xiàn):所有恒星的圓弧運動都似乎是在圍繞同一中軸做圓周運動,而這個中軸就在天穹上的頂點應(yīng)該在北方天空的某一點上,這個點就是所謂的“北極”。 如《晉書·天文志》就明確指出:“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彪S著更多更深入的觀測,人們又發(fā)現(xiàn):這條“中軸”并不與地平面平行,而是與地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夾角; 而天空中北半球的某些星也因此在一年四季中的無論哪一天都能整夜出現(xiàn)在夜空中,這一片天空構(gòu)成了后來所謂的“恒顯圈”; 另一大部分星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是無法被觀測到的,這片天空面積所占的比重在夜空中最大,這里的星辰運動軌跡差異也最大。 當然,還有一部分星因為地軸傾角而始終無法被觀測到、也就是后來所謂的“恒隱圈”,但這部分始終看不到的天空顯然不在當時古人的考慮范圍中,因為這片看不到的天空顯然是沒有“實用”價值的。于是,我們的祖先從恒顯圈和非恒顯圈入手,找尋具有可操作性的天文線索。 在眾多的恒星中,“北斗七星”是一組顯眼而較容易被識別的恒星。北斗七星北半球較為明亮的一組星,不僅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觀察到了這一組亮星,北半球其他中高緯度的先民也都看到了它們,譬如古希臘所劃分的大熊星座就是以北斗七星為主的星座、生活在北極圈的薩米爾人也有類似的北斗星座,等等。 為什么北半球的先民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北斗七星作為計時工具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北斗七星是夜空中最容易被區(qū)別和觀測的一組亮星: 首先,北斗七星處于天空北半球的恒顯圈中,一年四季都能在夜空中被觀測到,觀測北斗七星可保持一貫連續(xù)。其次,北半球的亮星比南半球的少,而北斗七星又是北半球中少有的一組亮星,所以北斗七星是相對最容易被識別和區(qū)分出的一組亮星。 觀測者在追蹤北斗七星的運動軌跡時就不會被其他亮星干擾、并誤認在其他亮星上,對天文初學者來說“易標識”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基于以上兩點,北斗七星就自然成為居住于北半球中高緯度各地先民的首選天然“報時器”。 公元前2000年,黃河流域的星象夜景 我們的祖先在對北斗進行長期觀測后發(fā)現(xiàn):在日內(nèi)的整個夜晚中,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點最圓周運動。而經(jīng)過長期的進一步觀測后,人們發(fā)現(xiàn):若選擇每天同一固定時間觀測北斗七星,那么將其全年的在此時間點上(每天)所處的位置進行連線,得到的依然是一個以北極為原點的圓周——后來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指的就是此現(xiàn)象,星宿在日內(nèi)行進一個循環(huán)、在年上也走同樣的循環(huán)。 因此,人們會思考:能否以每天日內(nèi)的一個固定或相對固定的時間點位為基準,通過觀測北斗七星的位置來確定每日處于年內(nèi)的哪個具體時間節(jié)點上、從而制作一套相對圭表法而言更加簡單易懂的紀日方法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