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空船理論,雖說它名為空船理論但我覺得實際上就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寓言。 在很多時候都值得人們深思,那這個空船理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個故事是出自莊子的《山木》中的“方舟濟河”,這是一篇極富道家哲學(xué)的寓言,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過來。 這個人喊了好幾聲沒有人回應(yīng),于是破口大罵前面開船的人不長眼。 結(jié)果撞上來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剛才怒氣沖沖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生氣與不生氣,取決撞來的船上有沒有人! 有時候,你生氣僅僅是因為對方“竟然這樣”、“竟然有這樣的人”,而非僅僅是那個人對你造成的傷害。 在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盡量放下對別人的偏見,更不要用一把你認(rèn)為對的尺子去衡量別人的好與壞,是與非,也不要輕易因為別人影響到自己的心境。 如果碰到一個奇葩,就要生一頓氣,那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 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strong> 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空船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把別人看成一個“空船”。 你被同事絆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無意的。 當(dāng)你被一些垃圾人傷害的時候,不要想著去報復(fù),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這一次的傷害當(dāng)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只空船撞傷了,而非是一個人有意開著船撞你。 只有這樣,你才能盡快地從憤怒和痛苦中走出來,盡快完成創(chuàng)傷后的自療自愈,也才能不斷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說,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fā)脾氣同等的愚蠢。 這與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轍。 空船,虛己以游世。 莊子說,對面一條船過來了,船上的人沒控制好船,撞上你的船,這時你很可能會生氣。 但是如果那條船上沒有人,是個空船從上游飄過來,你還會生氣嗎? 莊子因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當(dāng)回事。 一個人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太把自己當(dāng)回事,那么就很容易與別人起沖突。 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當(dāng)回事,不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己為是、放下偏見和無用的面子,誰又能傷害他呢? 例如,在一個門口,你和一個人撞上了。 你開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對方也會勃然大怒,因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傷。 如果你開口第一句話是:“對不起,您沒事吧?” 結(jié)果就會完全相反。因為這時候,對方感覺到的是一個空船,船上沒有一個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 這樣就不會有爭執(zhí),更不會有傷害。 從世俗角度講,太看重自己,就容易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如果有“空船心態(tài)”,則人生會少些紛爭,人就少生閑氣,從修行的角度講,莊子說,虛己以游世。 就是要虛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見,這樣才能不被傷害,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傷人亦不傷于人。 最終走向大“道”。 有時候是可以想想這些前人的哲理妙言,由于現(xiàn)如今生活壓力真的很大,人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里生存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靜下來,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安心安逸一些。 其實生活也沒那么繁瑣,沒那么累的。愿每一個人都幸??鞓?,安心安逸。 圖文部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