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鄧名世先生簡介: 鄧名世(生卒不詳)字元亞《宋史》無傳。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平生坎坷多舛。南宋著名學者,仕途約8年累官著作佐郎。與鄭樵(1104-1162)為同時期人物。與朱熹之父朱松同事。 其父早卒。祖父鄧孝甫進士及第,官至奉議郎、提點開封府界河渠。后去官閉門撰著二百余篇。宋哲宗元符末年(1100),詔求天下直士,孝甫八旬高齡上書指陳時弊痛責權(quán)臣,遭蔡京陷害削籍羈筠州,后在筠州去世。鄧名世后攜家小“晦跡窮山”多年,后返故鄉(xiāng)以教授著作為業(yè)。其學承祖父遣,得益甚多,命運相似。 鄧科場失利。雖考績往往為諸儒所未到。但因考官主觀禁學《春秋》,而鄧獨嗜甚精,屢以援《春秋》黜出。 紹興二年(1132)七月,鄧祖父昭雪。不久,御史劉大中宣諭江西,錄鄧書薦朝廷。紹興四年(1134)三月,高宗召見鄧,鄧獻所著《春秋四譜》《辯論譜說》《古今姓氏書辯證》初本。時尚書胡松年審閱稱“貫穿群書,用心刻苦,學有淵源,辭亦簡古,考訂明切,多所按據(jù)”。高宗賜鄧進士出身,以刪定官兼史館校勘。紹興十一年(1141)冬,名世因忤秦檜旨,被以"擅寫日歷"罪名罷官,后在家鄉(xiāng)去世。鄧遺文至今僅存《歐陽澈墓表》一篇、《古今姓氏書辯證》一部。 二、鄭樵先生的《通志·氏族略》: 《氏族略》鄭樵自稱綜覽全篇有:“繩繩秩秩,各歸其宗。使千余年湮源斷緒之典,燦然在目,如云歸于山,水歸于淵,日月星辰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之感。是概括中國千古姓氏起源于一體,的氏族百科全書。有四庫館臣贊:“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 但,史學家認為《氏族略》的史料價值卻有欠。體現(xiàn)在:其一“略”,略實而繁虛。對“上古傳說”量海論闊。概括性姓氏及起源浩博,但言諸姓的實質(zhì)性有價值內(nèi)容甚簡。欠具體的姓氏研究本質(zhì)性要素郡望世系。如:曹源有曹叔振鐸、數(shù)種陸終說、數(shù)種共姓而別、祝融八姓等十幾種。讓考證源流者仍實無所適從。 其二“附會”,除增簡略記事外,述諸姓之內(nèi)容還大多沿襲附會史料,按譜所詳。其內(nèi)容不復詳檢甄別,失于稽考,有官修依樣畫葫蘆之嫌,文中還時有“末知孰是”之稱。欠價值性稽考篩選。 其三“避”,鄭樵“博該經(jīng)史,著述閎富”不排除其“略”及“精簡刪削”是有意回避。北宋接五代更迭,仕宦因洗牌奔亡而猶重門蔭地位,至有私鬻告敕,亂易昭穆。鄭樵深知官場人際錯綜復雜。或出現(xiàn)移花接木攀附擅託也只能避異。史官因文字而入罪者多,鄧名世就因“秘書文字罪之”被秦檜罷官。鄭樵自稱“自漢至唐,世有典籍討論茲事,然皆出于一時之意,不知澄本正源。每一書成,怨望紛起。臣今此書則不然”?!按藭鴦t不然”一語洞破,可窺一斑。 三、《古今姓氏書辯證》的成就: 1、宗旨獨特:鄧超出當時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記錄姓氏,據(jù)史傳考現(xiàn)狀。其家學深厚,姓氏學術(shù)功底淹博。以去偽存真糾錯務(wù)實為宗旨。全面收集考辯姓氏文獻史料,研究整理姓氏成果。 其子鄧椿年,所作《古今姓氏書辯證》《序》稱:“先君太史公生平留意姓氏之學,雖飲食,夢寐弗置也....其后蒙恩,備數(shù)太史之屬者八年,始盡得銓曹命官腳色冊、烏府班簿,括次序之...紹興辛酉冬(1141)放歸山樊...會韓衢州美成同寓臨川,借其家藏《熙寧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稽考參訂之。及將易簀,謂椿年曰:姓氏未成全書,死不瞑目...”。鄧一生,竭盡全力,力整前弊,發(fā)現(xiàn)并辯證千古姓氏錯誤。希望成就一部精準詳實全面的《古今姓氏書辯證》。 2、性價:《古今姓氏書辯證》不是官修,是鄧經(jīng)幾代人歷數(shù)十年的個人行為作品,可排除權(quán)貴某種干預,內(nèi)容屬性較為客觀。鄧名世自以,如辯證陳氏四誤,所說“姓氏之書不可誤,誤則子孫失其祖,而后世秉筆者無所據(jù)依”為己任。以嚴謹分析論證,客觀取舍,不妄信不茍同為標榜打造《古今姓氏書辯證》。 鄧罷官后更潛心研究整理,且得知交韓美成等借書及尚書程大昌資助,其子椿年終逐父愿,于乾道四年(1168)作《序》梓行。此書問世,其文獻史料價值立現(xiàn),為學者所肯定。尤其對后世??毖芯抗偶帐?/span>源流,辯證真?zhèn)斡绊懮钸h。南宋理學家朱熹《朱子語類》稱:“鄧名世...學甚博,...與先吏部(父朱松)同局,吏部甚敬畏之。有考證文字甚多,考證姓氏一部甚詳…” 3、局限:《古今姓氏書辯證》因其主要目的是糾錯辯證,及增續(xù)當朝“見聞”姓氏文獻內(nèi)容。而不是完全包羅萬象。大凡經(jīng)其考證較為正確完整的當朝文獻資料,則錄入較少,或用引索查閱。如:“唐,河南曹氏,確,字剛中,相懿宗,世系在《唐表》”。 又,據(jù)專家考證:《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參閱的史料及百官家譜達數(shù)百部之多。且考證其古文獻書目大多現(xiàn)已失傳,已無法查證?,F(xiàn)僅存的《元和姓纂》等,都比鄧的宋版,卷帙確證遺失尚多?!豆沤裥帐蠒q證》至明編入《永樂大典》散千家,入清后已散佚。乾隆改版。道光據(jù)宋殘本作《??庇洝啡?。而清本與宋版是否一致,宋版是否今日猶存還無從確認。 據(jù)鄧椿年所作《序》:“…又取宋名公文集、行狀、墓志,訂證,次序之厘為四十卷,即此本也…”。也可知其宋版有“文集、行狀、墓志”等篇幅內(nèi)容,而現(xiàn)存清版中已無處找尋。 另,鄧其資料來源主要有家藏、校書郎時館藏海量文獻資料、圈內(nèi)借閱等都帶“官”性。且其“尤喜公卿大夫家,人物之盛勲業(yè)”。加之“晦跡窮山”多年,本也無力采集四海民間世系資料?!肮僮濉辟Y料較為詳盡靠譜,也成為此書一大特點。 四、考宋真定靈壽曹氏彬系: 1、關(guān)于曹姓起源與世系:目前譜記起源兩大主流,髙陽之后陸終,周曹叔振鐸,等。上古世系更是五花八名,有歷代名人大集合、有攀附擅託、遠祖重疊、并入名人世系明顯不合代等。 據(jù)鄧考證:曹出自髙陽之後,陸終第六子安,為曹姓。 且辯證“或曰姬姓,周文王子振鐸,封為曹伯,至伯陽(古曹國傳24世,今定陶縣),為宋所滅。子孫亦以國為氏,魏太祖(曹操)即其後也。誤矣?!逼渥C據(jù)是:“當伯陽未亡時,已有曹氏,則魏亦當為陸終之後。特史臣失於稽考,因成附會之文爾”。 鄧此辯證透示三個信息:一、先有黃帝之后陸終第六子安,裔孫挾的曹姓居住在古曹國,后有周武王克商封叔振鐸封于曹國傳位至24世伯陽。二、也就證明曹叔振鐸至伯陽,古曹國的曹姓子民并不全是曹叔振鐸的子孫,有陸終氏曹國子民,有封叔振鐸姬姓曹系。三、確證曹操支系不是曹叔振鐸之后,而也是陸終氏之後。 南宋時,鄧考曹氏七大支系線索:“今望出譙國(今亳州市)者,漢丞相平陽侯參㈠,始居沛國譙縣。望出金鄉(xiāng)者,唐御史中丞懐舜之後㈡。出齊郡亭山縣者,唐金部郎中長史之後㈢。出東海者,晉吏部尚書簡之後㈣。出陳留者,晉陳留太守同之後㈤。出清河者,晉清河太守泓之後⑹。出鉅鹿者,魏太尉洪之後⑺”。惜均無世系詳錄,就目前彬系,是否實出自晉清河太守泓之後,都有待考證。 2、彬系:鄧詳盡考錄了宋曹彬家族世系,彬下1-5代共150人(與黃一農(nóng)先生考證的版本或稍有不同)。是目前研究考證彬系,1-5代,(1141-1168)節(jié)點。且記于當時,較詳盡的寶貴權(quán)威資料。 真實性、價值性毋庸置疑。其一開國重臣彬,其家族是宋朝典型皇親“官族”。其錄彬系大小官職100多人,從中書令節(jié)度使等到小直日官。人丁、職位之詳實,非惟親歷者所考,則無法具及。確證其資料來源真實可靠。其中無官職的人丁40多人,可見應是當時彬系的未成年人或平民。其二時間節(jié)點應為鄧椿年《序》(1168)止,之前到(1141)放歸山樊后之間。其三彬系特點:以偏旁部首區(qū)分代,1王2人3言4日5水,每代一致各代不同。 (鄧考彬系,整理見下圖)
據(jù)長沙曹申先生考證,目前全國譜稱曹彬支系的近80支。其中不乏須澄本正源,有待推敲考證者。 本人也對彬系感興,因我湘鄉(xiāng)曹始遷祖祖七公(1195-1271)。譜記(1777):“...乃以友聞公陽平一役之故,而遂韜蹤斂跡,以遠避也。抑獨何哉?蓋因全軍既歿之日兄弟俱死,公不圖榮寵遠徒吳江,再遷龍城...”。且留下“知幾其神”玄機,讓后人來探索。 我祖七公歷經(jīng)“陽平血戰(zhàn)”兄弟俱死之故,為何要韜蹤斂跡不遠萬里舉家?guī)状芜w徒以遠避呢?“陽平血戰(zhàn)”史料真相又是如何呢?見本人另一拙作《湘鄉(xiāng)曹氏祖七公身世之迷探索》。 五、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曹氏原文整理: 曹:出自髙陽之後(上古部落首領(lǐng)。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乾荒,號高陽氏),陸終第六子(1)安,為曹姓。裔孫(3)曹挾,周武王(名姬發(fā),滅商建西周。周文王姬昌次子)封之於邾,其地魯國鄒縣是也。十四代孫(14)文公遷于繹(今山東鄒城)。至戰(zhàn)國時,距挾凡三十九世,而楚滅之,封其君為鉅鹿(今邢臺市)侯。 漢相國平陽侯參,生侍中窋,后徙居杜陵。后漢扶風曹世叔,娶同郡班彪女,名昭,字惠班,生子成齊相,關(guān)內(nèi)侯。成生子穀,中散大夫。昭壻之妹曰曹,生孝女曹娥,會稽上虞人,父盱絃歌為巫祝,溺死。 燉煌太守曹(原缺)益州太守曹謙,金城西部都尉曹。 唐,河南曹氏,確,字剛中,相懿宗,世系在《唐表》。 或曰姬姓,周文王子振鐸,封為曹伯,至伯陽,為宋所滅。子孫亦以國為氏,魏太祖(曹操)即其後也。誤矣。當伯陽未亡時,已有曹氏,則魏亦當為陸終之後,特史臣失於稽考,因成附會之文爾。 今望出譙國(今亳州市)者,漢丞相平陽侯參㈠,始居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望出金鄉(xiāng)者,唐御史中丞懐舜之後㈡。出齊郡亭山縣者,唐金部郎中長史之後㈢。出東海者,晉吏部尚書簡之後㈣。出陳留者,晉陳留太守同之後㈤。出清河者,晉清河太守泓之後⑹。出鉅鹿者,魏太尉洪之後⑺。 宋真定靈壽曹氏,同生業(yè)。業(yè)生成徳軍兵馬使蕓。蕓生彬,字國華,太師兼侍中樞宻使,贈中書令濟陽武惠王,加贈韓王,有傳。生璨、璉、珝、瑋、玹、玘、珣、琮。 (一)①璨字韜光,殿前都指揮使、河陽節(jié)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諡武懿,有傳。生②儀、伸。儀,字搢臣,耀州觀察使、知渭州,有傳,生內(nèi)殿崇班③詠,閤門通事舍人詥、謂,西京左藏庫副使諹,左侍禁談。詠生文思副使④明、侍禁④曖。明生⑤濟,涇、洚。曖生淵。詥生內(nèi)殿承制④昈?!O生⑤湜、泌。謂生文思副使④昕。昕生⑤演、汯、濬。諹生奉職④昭。談生評事④晭、晅、昶。伸,東頭供奉官。 (二)璉,滑州都指揮使,無子。 (三)①珝娶秦王女,昭宣使、恩州團練使,生右侍禁②倫及②偕。倫生內(nèi)殿承制③訥。訥生侍禁④諫。偕,字光道,衛(wèi)州防禦使,知河陽,有傳,生大理寺丞③諝、侍禁③詁、內(nèi)殿崇班③謐。詁生④? (四)①瑋,字寳臣,宣徽北院使、簽書樞宻院、彰武軍節(jié)度使,贈侍中,諡武穆,有傳。生禮賔使②僖、內(nèi)殿崇班②侍、供、備庫副使②偀、倩。僖生供備庫副使③諒、左藏庫副使③說、內(nèi)殿崇班③譁、誼、諷。諒生奉職④曛、侍禁④旴、殿直④晛、內(nèi)殿承制④昉、侍禁④暌。說生評事④昧。諷生評事④旻。譁生奉禮郎④杲、昪。誼生供奉官④暉、內(nèi)殿崇班④暲、侍禁④映、暄。暉生⑤浹、洞。暄生⑤沖、? 。偀生供備庫副使③諮。諮生④暭、暚。暭生⑤濡、 (五)①玹,左藏庫副使。暚(暚字應是誤多一字)生殿直②偁、三班奉職②估、文思使②僅、左藏庫副使②備、偓。偁生左藏庫副使③諲。諲生內(nèi)殿承制④? 、供奉官④晊、侍禁④昺、奉禮郎④易。晊生⑤淑、沔、湘、測、溉。僅生左侍禁③諤、殿直③證、內(nèi)殿承制③詔。諤生侍禁④晈、殿直④譜。詔生④曠、奉禮④晄。備生大理評事③詧。偓生內(nèi)殿承制③誨、殿直③論。 (六)①玘,虞部貟外郎、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呉王,生②傳、佾、億,女為慈聖光獻皇后。傳,四方館使、榮州刺史,生供備庫副使③誦。誦生大理評事④景。佾,字伯容,保靜保平軍節(jié)度使,守太保,贈太師,沂王,有傳。生皇城副使③評、東頭供奉官③誠、六宅副使③諭、文思副使③詳、皇城副使③諶、東上閤門③誘。誠生侍禁④?、?、昇、奉禮郎④昱、供奉官④晟。億,萊州防禦使,生內(nèi)殿崇班③讀、皇城副使③誌。誌生④昂、晸。 (七)①珣,東上閤門使、儀州刺史,有傳。生文思副使②傑、左藏副使②依、東頭供奉官②俊、文思副使②侁。傑生三班奉職③誥。依生侍禁③譄??∩┓罟佗?strong>譓、譏。侁生供奉官③計、殿直③讚。計生④時。 (八)①琮為侍衛(wèi)親軍、馬歩軍都指揮使,有傳。生皇城②使、嘉州刺史②脩、西京左藏庫使②任,六宅副使②佺,左藏庫使②偃,六宅副使②伉,左班殿直②俌。脩生供奉官③誡、侍禁③誗、內(nèi)殿承制③誎、供奉官侍禁③訏、殿直③譔。誎生④昰、旦。訪(或筆誤應為訏)生④暟、曠。任生侍禁③診、奉禮郎③訅、侍禁譼、供奉官③諺、殿直③調(diào)。諺生④渙。(黃一農(nóng)先生考證的臺本,還有③調(diào)生④晟,晟生⑤浩。②佺生③詩,詩生④旼、曄。多5 人) 湘鄉(xiāng)曹氏(24派遠) 曹羅生 整理于2019年6月23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