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A面)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B面)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側面A)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側面B)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頂?shù)譇) 春秋晚期—玉扁長條形飾(頂?shù)譈) 長:76.1mm 寬:22.3mm 最厚:8.3mm 最薄:5.2mm 重量:28.8g 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縣月河墓?,F(xiàn)藏于河南省南陽市考古研究所。該器物經(jīng)紅外光譜與拉曼光譜,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綜合檢測,確認為透閃石質。玉器為青玉,潤澤細膩,致密微透,長方體一端磨成斜刃狀,兩面紋飾相同,為連體雙龍首紋。一端龍頭采用半圓雕,即口,眼,耳部分為圓雕,其毛發(fā),胡須,肢爪和另一端龍首等部位采用淺浮雕方法,有縱向穿。紋飾極為精美。 如果您對我們有好的建議或者有新的見解和發(fā)現(xiàn),歡迎您與我們聯(lián)系:gyyjlhgzs@163.com。我們期待您的消息。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2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5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5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2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15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3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10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200倍微觀圖
玉扁長條形飾局部30倍微觀圖 擴展文獻 根據(jù)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出土玉器考證,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時代距今8000-4000年之間,此后玉器與鋼器并用了約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約3000年,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玉雕工藝可以說,玉的文化主要還是在玉雕工藝上才會得以體現(xiàn)。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經(jīng)過人工雕琢,才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琢藝軒和田玉表示我國的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所公認。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們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鏃、矛、刀、斧、鏟等一類生產工具和各式各樣的玉雕裝飾品。在奴隸社會,即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又有了新的進展,琢磨精細,紋飾優(yōu)美,并新出現(xiàn)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云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xiàn),是技法處理上的一大飛躍。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撰稿 琳琳 國際珠寶鑒定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