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 營分有熱,則經(jīng)至而淋漓;衛(wèi)分有寒,則脈小而遲緩。 脾為營之本,胃為衛(wèi)之源。 經(jīng)至而舌苔反布,胸無痞悶,是胃陽虛而無氣以化濁也。 擬醒胃陽以攝脾陰為法。 歸芍六君子加神曲。 又 經(jīng)行過多,血氣兩衰,肝腎失固, 麗翁所論包括盡矣。 然治病之道,有相機從事之權。 夫舌白多痰,胃有濁也。 咽干色紅,陰虛而火浮也。 脈細遲緩,中氣不足也。 考古人腎虛有痰濁者,金水六君煎;氣虛而上有浮火者,生脈四君子。 合而參之,似覺不可擅易,還祈曬政。 大熟地 半夏 五味子 歸身炭 陳皮 于術 茯苓 麥冬 人參 谷芽 建蓮肉 又 肝腎與脾胃同治,經(jīng)漏仍然不止。 左脈稍覺有力,原得歸、地之功; 右脈更覺細微,脾氣虛衰不振。 許學士謂補腎不如補脾,蓋謂脾胃虛者言之。 今心跳食少,心脾不足可知。 經(jīng)血如漏卮不息,沖任不得不固。 腹中微痛,氣虛且滯,不得不補,不得不通。 仿黑歸脾法。 熟地炭 黃芪(炒焦) 茯神 棗仁 白芍 廣木香 歸身炭 冬術 人參 陳皮 炙草 淵按∶ 既云固沖任,而無固沖任之藥。 仍用歸脾,恐漏仍不止。 古人治崩漏急證,自有專方,如血余、棕炭、百草霜、倒掛塵等,殊有效驗。 且脈小遲緩,其漏未必屬熱, 或脾腎陽虛,不能固攝其血,尤非固而兼溫不效,未可見血即以為熱也。 |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