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是呈現林黛玉形象之重筆,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黛玉葬花這一情節(jié)在書中共出現兩次,分別是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和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第二十三回中,寶玉攜著一本《會真記》在沁芳閘橋邊桃樹底下一塊石頭上坐著看書,正巧看到落紅成陣,寶玉恐這些花瓣被腳步踐踏了,便將這些花瓣抖落池內。此時黛玉"肩上扛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中拿著花帚",欲把這些花埋到花冢。 第二十七回,則是寫祭餞花神之日,黛玉因和寶玉生氣,躲開眾人獨自傷心。寶玉見滿地落花,便將這花送至黛玉葬花之冢,卻聽得黛玉在此感傷哭吟《葬花詞》。 一、葬花之同——真情仍在,故景難尋第一,兩次葬花皆有寶玉在場,是從寶玉視角描寫黛玉葬花這一情節(jié)。 第二十三回中,是寶玉將花瓣放入水中,回頭見黛玉來此葬花,二人便一同將落花掩埋在花冢中。第二十七回,寶玉見滿地的落花,想起了黛玉,也想起當日與黛玉一同葬花之地,便直奔花冢,與黛玉相遇。兩次葬花,都是源于二人的惜花之情。首先,展現了寶黛同是"癡人",他們不忍落花被污染踐踏,希望"質本潔來還潔去"。這樣的癡心,這樣珍重萬物的心態(tài),天地間大抵獨此二人。其次,印證了二人的木石情緣和心意相通,道出了寶黛愛情的美好。 第二, 兩次葬花都是寶黛感情發(fā)展的大關節(jié)。 兩次葬花中都有黛玉生氣落淚,寶玉自證心思,賭咒發(fā)誓,黛玉破涕為笑,二人重歸于好的情節(jié)。 第二十三回中,寶玉調侃黛玉"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黛玉氣寶玉將"淫詞艷曲弄了來,還說渾話欺負我",早把眼圈紅了。寶玉便發(fā)誓賭咒說自己若是有心欺負,便變個"大忘八",這才將黛玉逗笑。寶黛共讀《鶯鶯傳》,他們都對書中美好的愛情所感染,希望自由地追求愛情。寶玉更是借書中詞句大膽表白,雖是玩笑般的試探,但其中的真心分明可辨。黛玉先怒后笑,女兒家的矜持和歡喜盡顯于字里行間。二人在共讀中完成了精神交流,在試探中表明心意,感情在互動中升溫。 第二十七回中黛玉誤會寶玉不給自己開門,獨自悲泣吟誦《葬花吟》,有"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之語。而寶玉也賭氣說道"及至如此,何必當初"、"我要是這么樣,立刻就死了"。二人在別扭中互證心意,并將愛情上升到與生命同等的高度。由此,二人的感情發(fā)展進入了高潮。 2、 葬花之異——花謝花飛,紅消香斷第1, 所葬之花不同。 第一次葬花是在三月中旬,明確指出是桃花。桃花鮮艷明媚,象征著活潑有朝氣的青春,意境美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也象征著愛情和婚姻。寶黛共葬桃花,這也隱喻了二人的愛情悲劇。第二次葬花這是四月十六,掩埋的是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這些不同品類的落花則象征著大觀園的女孩子們。"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百花入冢,預示著大觀園女兒們的青春、幸福即將走到盡頭,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這個大悲劇的小縮影。 第2, 整體氛圍不同。 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是在明媚的春光,純潔的愛情,詩意的戲劇三者交織中完成的。黛玉雖有哭泣,寶黛雖有口角,但帶著小兒女鬧別扭的天真爛漫,純潔真摯,令人會心發(fā)笑。而第二十七回中,黛玉吟唱的《葬花吟》字字句句皆為啼血之作。黛玉悲吟的不僅僅是被拒之門外的誤會,更是對自己寄人籬下,無所依靠的無奈;不僅僅是對春天逝去的感傷,更是在表達對愛情以及人生的無望。而寶玉雖是黛玉知音,但他也只能共情,而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黛玉的困境,因此也只能發(fā)出"不如死了"的無奈之語。這次葬花是寶黛愛情悲劇的預示,字字泣血,句句無望。 第3, 寶黛二人由同至不同。 在第二十三回中,二人主要是想要將落花妥善安置?;ㄊ恰都t樓夢》的重要意象,其美麗、嬌弱、花期短暫的特征與大觀園里的女兒們暗合。若想讓這些女孩子們永遠純潔美好,就只能永駐大觀園這一烏托邦。黛玉"情情",由此及彼,可憐女兒們的不易,因此想要為落花選擇一種清凈的皈依方式。而寶玉"情不情",體貼一切,關心一切。在第二十七回中,寶玉由黛玉所吟唱的"他年葬儂知是誰"、"花落人亡兩不知",悲黛玉,悲眾女兒們,悲此地、此花、此柳,直至悲世間萬物。黛玉將愛情視為一切,因此當愛情破滅,她只能一死來實現自己精神世界的純潔。而寶玉除了愛情,還有對大千世界的普遍同情,因此當寶玉的愛情理想破滅后,他的選擇是逃脫塵網,出世問道。 一樣葬花兩樣情。寶黛二人將最好的年華,最善的理想,最美的愛情葬于花冢,至今,我們還能感受到其陣陣芳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