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忘不掉童年的壓水井。 天氣炎炎的夏季,小伙伴們玩耍時弄得灰頭灰臉的,淌了一身的汗,跑到壓水井邊,不由分說壓上幾下,壓水井里就會流出沁涼的井水,洗一把臉,涼風(fēng)習(xí)習(xí);喝上一捧水,從胸口涼到腳跟兒,痛快淋漓;冬天來了,壓水井的水總是冒著熱氣騰騰的煙,把手伸進井水中,感覺非常暖和,讓人好奇井下會不會有人燒火,不然怎么能從壓水井中流出來這么暖的水?因為家里有一口壓水井,無論是洗衣服還是擇菜、刷鍋,母親總是坐在壓水井邊,慢條斯理地打理著生活,從來沒有聽到母親像鄰院的嬸嬸那樣,經(jīng)常埋怨因為水涼凍裂了雙手。 壓水井,是那個時代莊稼人離不開的生活水源,當普及開來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打上一口壓水井。日近中午,村莊里往往是不約而同地先響起一陣“嘩踏、嘩踏”的壓水聲,待壓水聲落了,農(nóng)婦們才走進灶房做飯,炊煙才慢慢地氤氳了村莊的上空…… 壓水井分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鐵質(zhì)的壓水井筒,一部分是壓水柄,另一部分則是一套活塞環(huán)。把一根長長的塑料管插入地下,用燒熱了的細鋼筋在塑料管的下端烙上一個個黃豆大小小的洞,進入地下水層后,就可以把地下水吸入塑料管中。塑料管的上端連接活塞狀的壓水井。壓水時,人們把壓水井的把柄壓下、提起,反復(fù)動作,在杠桿作用下,利用活塞原理,地下水就源源不斷壓了上來。 幸福的壓水井時光,大約經(jīng)歷了十多個年頭,我也從少不更事的小學(xué)生變成了需要養(yǎng)家的糊口的年輕父親。這個時候,因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壓水井的井深已經(jīng)由原來的八米變成了十六米。由于水井深,壓水時就很費力氣,不要說小孩子了,即是壯勞動力,壓出一桶水也要喘粗氣。更可悲的是,到了夏季水枯季節(jié),一段時間不下雨,地下水層下降,十六米深的壓水井也壓不出水來了! 壓水井不出水了,村頭那口早已經(jīng)廢棄的老井又派上了用場,村里組織大家籌款淘井,淘出了沉淀在井底多年的積垢,積蓄了清洌洌的泉水,大家都說比壓水井里的水好吃。每每炊煙升起之前,總會有不少人在井口排隊等待挑水,從井口到家門口的路上,就會灑下一溜潮濕的水印。 用水桶從水井中提出水來,是個技術(shù)活,要學(xué)會用巧勁兒:竹扁擔前端的鐵鉤掛住水桶放進井中,在水面上擺動兩下,水桶就如鳧水鴨子一頭扎進水,再提出來時,就是滿滿的一桶井水了;不熟練的往往費半天勁,水桶一直漂在井水水面上,扎不進去。心急,手抖,一不留神,水桶就會脫鉤掉進水井中。 挑水,是個非常吃苦的活兒。一桶水有二百來斤,兩桶水就是四五百斤。也只有挑起水擔子的時候,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重擔在肩”一詞的真正含義:竹扁擔壓在肩膀上,可以聽到身上的骨頭關(guān)節(jié)被壓得“咯吱、咯吱”地響;肩膀上的肌肉擠壓在竹扁擔和肩膀之間,先是一陣刻骨銘心的疼痛,爾后就會感覺到那些肌肉已經(jīng)被碾成了肉泥,不停地流動…… 就這樣挑了兩年,水桶用壞了兩只,竹扁擔卻越發(fā)地油光锃亮。閑暇下來的時候,我會看著這只竹扁擔呆想:將來,我的兒女會不會像我一樣還要用這只竹扁擔挑水? 隨著改革開放的一步步加深,我們這個農(nóng)業(yè)縣的建設(shè)發(fā)展速度日新月異,城市規(guī)模一步步加大,像我家這樣縣城郊區(qū)的村民也慢慢地變成了真正的城市人,開始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待遇,生活環(huán)境也一天天變得好起來。2013年的春天,縣里為我們村派來了扶貧工作隊,在井旁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水塔,把井水抽到了水塔中。爾后,又給一家一戶裝上了自來水龍頭,把水塔中的水引起了一戶又一戶的廚房里。第一次用自來水,我把占據(jù)廚房多年的水缸搬到院中,把扁擔收藏起來,把水盆、水桶等凡是過去用來盛水的家什全收拾出去,才慢慢地擰開水龍頭,讓“嘩、嘩、嘩”的流水聲一聲聲響起,如聽著一曲舒緩的交響樂,陶醉地閉上了眼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