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娃時,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家長。 比如:我家孩子從來不搶東西,我家孩子從小就會分享,我家孩子能背很多古詩兒歌。 然后有一天這家小孩到了手欲期,搶了人家的東西,家長開始各種教育,甚至大發(fā)雷霆; 另一家小孩突然不愛分享了,怎么勸都不給別的小朋友,家長不顧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期,強行分享,導致娃瞬間哭得撕心裂肺; 換成那個能背誦很多古詩的孩子,無論家長如何誘導就是不再表演,丟了面子的家長可能直接甩一句“怎么這么不痛快”,殊不知孩子只是到了該有害羞情緒的階段。 我認識一個長得干凈秀氣叫軒軒的三歲小男生,每次他媽媽帶他出來,他都只是看著其他小朋友玩,有一次大雨過后,孩子們都穿著靴子出來玩水,男孩腳上也穿了一雙靴子,有個家長叫他一起玩,被軒軒媽媽拒絕了。“我兒子就喜歡看,怕把褲子弄濕了。” 那家長隨意說了句“真愛干凈,不像我家孩子,天天弄得一身土?!?/p> 軒軒媽媽順勢夸起了自己孩子,自然贏得了很多家長的贊譽。但她并沒有看到軒軒眼里對玩水的渴望和躍躍欲試的表情,心里應該還藏著無限的失落。 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玩是他們成長的第一堂大課,如果他玩的不痛快,那么他的整個童年一定不會太快樂。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分享,卻不能強迫孩子分享,更不應在孩子沒有學會分享時感到丟人。 家長教會孩子啟蒙知識,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未來的學習環(huán)境,不是為了炫耀我們教育的好。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講衛(wèi)生,卻不能單純?yōu)榱烁蓛舳拗坪⒆拥奶煨?,要知道別人夸一句“你照顧的太干凈”也許并不是在夸你。 如果家長帶著一種“怕被人說教育得不好”的心態(tài)去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你會因為孩子學得慢或做得差而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這就是你的“炫耀心理”在作祟。 尤其是全職媽媽,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qū):我為了孩子犧牲那么多,一定要有所回報。其實寶媽們只是希望自己的價值有所體現(xiàn)。 但是所有為愛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稱贊的,只要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不必非以優(yōu)秀為主。 一定要記住,教育過程中,炫耀心理要不得,孩子是養(yǎng)給自己的,不是養(yǎng)給別人看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