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太史公始作《史記》, 14年后, 一部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西漢武帝的劃時代巨著,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誕生; 180年后, 班固作《漢書》, 上至漢高祖劉邦,下至王莽新朝,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誕生。 ![]() 一、史書的分水嶺 《史記》與《漢書》,雖然同為漢朝人所作,卻分屬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與公元后1世紀的東漢。 這一西一東,一前一后,不經意間,中國史學界卻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轉折,而正是這個轉折,使兩部巨作之間出現(xiàn)了一條明顯的分水嶺——以此為界,自此以后的歷代史書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 這個重大轉折是什么呢?那就是由董仲舒提出,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一轉折,產生了巨大的多米諾骨效應,從學術界,漫延到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等社會的各個方面,眾史學家的思想與理念也深受影響。 二、班馬異同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編撰《漢書》的初衷是源于對《史記》的續(xù)寫,并且班固在續(xù)寫《漢書》時也借鑒和移用了很多《史記》的內容,但是,對同一史實,兩者的行文思想與內容取舍之間,有著相當?shù)某鋈?/strong>,這也就是后世史學家所評價的“班馬異同”。 “斑馬異同”背后的原因可不僅僅是兩位作家個性偏好的差異。 從著書的宗旨上看,《史記》只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為私人著作,最后也“藏之于名山”; ![]() 班固的《漢書》實則為國史,甚至在整個著書過程中都受到皇帝的干預,把其視為官方的產物,一點也不為過。 至于書中內容到底有多少受到上位者意志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 外部環(huán)境 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獨尊儒術”這個重大轉折,在此之后的寫書立著之人,尤其是撰寫歷史的人,深受漢儒所提倡的“政治正確”的思想影響,在此思想之下,眾多史書還能有多少能保持相對意義上的中立與公正,我對此深表懷疑。 ![]() 先秦時期,中國學派與思想百花齊放; 秦朝建立,以“法”治國; 漢初,則以道家為重,即使到了董仲舒這里,在他的著作中仍然可以看到陰陽家的蹤影。 縱觀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其實是各種思想流派的綜合性運用,正所謂“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之道雜之”。 ![]() 待到漢武帝與董仲舒一拍即合,正式確立了維護統(tǒng)治者絕對利益的董派“新儒家”的正統(tǒng)性與唯一性后,一切都隨之改變。 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和班固的大老板漢明帝劉莊,更是漢儒的大力推動者。 ![]() 再加上剛平息不久的王莽篡漢這樣“大逆不道”之事,統(tǒng)治者對如何維護皇權以避免重蹈覆轍的問題變得極其關心和敏感。 甚至一度由皇帝直接出面,引領眾臣編修儒家典籍,進一步把漢儒學說推到神壇,使其“正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難以動搖。 家學淵源 除去社會外部環(huán)境,影響司馬遷和班固最深的,當屬家庭背景了。 兩人均出生于史學世家。 ![]()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太史令,他最重要的學術成果叫《論六家要旨》,在書中,他分別對先秦六大學派——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名家、陰陽家進行了點評對比,充分展示出司馬談對眾多思想學派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與博采眾長的治學理念。 他贊同“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也認為各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后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與事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這一治學思想顯然影響司馬遷頗深,以至于這段原文最后直接被引用到《史記·太史公自序》里。 因此,太史公雖然也比較推崇儒學,但卻能相對公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上的各種學派與代表人物,其行文作風也毫無酸儒之氣,酣暢淋漓,不拘形跡。 反觀班固,其父親班彪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族,在王莽新朝覆滅之后,班彪投靠了劉秀。 ![]() 為證明其帝位的合法性,班彪洋洋灑灑寫就一篇《王命論》,其通篇主旨就是告訴全天下:劉秀稱帝乃天命所歸,他是光復漢室的天命之子。 雖然歷史走向告訴世人,東漢確實取得了統(tǒng)治合法權,但班彪的這一套“天命論”,實屬故意編造,其真正目的昭然若揭。 ![]() 有趣的是,同司馬遷一樣,班固在《漢書·敘傳》里,也全文引用了這篇《王命論》,由此可知,班固的時代,史學家所書寫的歷史在“王權”與“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已經開始走樣。 不同思想下歷史 打開《史記》,我們可以看到,在太史公的筆下,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與高漸離; 也有英雄末路、可歌可泣的楚霸王項羽; ![]() 更有《滑稽列傳》、《龜策列傳》等專為社會底層百姓而書寫的傳記。 反觀《史記》之后的漢代史書,但凡提到項羽的地方,都要稱之為“項酋”,項羽的“本紀”被降級為“載記”; 《漢書》中班固對呂后殘害戚夫人一事語焉不詳,更是找不到關于底層百姓的只言片語——因為在當時看來,這些均屬下九流的文化,非屬正派,治學人士對此不齒; 班固甚至還專門列了一張《古今人表》,這個名單中,1931位歷史名人被貼上標簽,并被按照所謂“顯善昭惡”的標準被從上到下分成了三六九等: ![]() 三皇五帝、周公孔子,被封為“上上圣人”; 孔子之后再無圣人,孟子、管仲等只能算作“上中仁人”; 老子、商鞅、墨子、韓非只被列為“中上”; 荊軻、呂不韋竟然在秦始皇之上,被列為“中中”,秦始皇只能屈居為“中下”,就比他的兒子胡亥“下中”好一點; 最差的就屬蚩尤、共工、妲己等人,被評為“下下愚人”。 三、史書的最高宗旨 司馬遷與班固,甚至與后世絕大多數(shù)史學家的最大區(qū)別,我們在《報任安書》中也可略窺一二。 ![]() 司馬遷在書信中闡明,他編寫史書,最核心的目的是希望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如此之高的思想見解和編撰宗旨,在中國古代史學中,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 所以,司馬遷能實事求是,力求以最中立的角度書寫秦始皇的統(tǒng)一六國,敘述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 能仔細考察每一段歷史之變的始末,探查王朝興衰交替的內在原因; 也能在記述帝王將相之后,不忘兼顧民間百姓。 ![]() 我想,這就是《史記》能被后世評為“近乎圓而神”,“史家之絕唱”的原因所在吧。 萬幸,《史記》出現(xiàn)在《漢書》之前,更加萬幸,中國有一位司馬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