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嶗山古道海拔250米處有一山口,口下有一塊獨立巨石,呈桃形,高8米,由中間自然分為兩塊,像是用利器從中劈開一般,故稱“劈石”。此處山口就叫“劈石口”,經過劈石口的小路,就叫“劈石口小路”,老百姓俗稱“劈石口”。
這塊巨石較勻稱分為兩半,中有一道裂口,上口寬約兩米七八,下口將近底部寬三四十厘米,僅能行人。
“劈石天開”,青島書法家修德題刻。 修德(1920.11.16-1992.2)男,字石竹,祖籍山東省即墨縣。代表作品有《修德書法藝術之路》、《詩書畫印》、《修德書法藝術》、《修德書法藝術選》。他自執(zhí)筆跟叔祖父學書藝,后拜師即墨城內準提庵能法和尚教授書畫,打下深厚的筆墨基礎。16歲時,到青島日商上海紗廠(今國棉五廠)做工。他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苦練顏、柳、歐、魏等碑貼四十余年,被譽為“工人書法家”。他工于楷書與行書,點畫厚實,結字拙樸,氣息古雅。 巨石西面刻有明代即墨縣丞周璠(沭陽人,萬歷初年任即墨縣丞)的《劈石口》七言絕句一首,文為:“蓮花片片削空青,華岳分峰仗巨靈。更向嶗山揮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青島書法家杜頌琴題刻。 杜頌琴 : (1917--2001)號老琴,山東萊州人,漢族。早年供職于青島金融界,后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退休開始學習研究書法藝術,其隸書、楷書取法高古,尤精行草,镕顏、米于一爐。生前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青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青島分校名譽教授、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山東省中山書畫研究會員,山東省名人事業(yè)促進會書畫委委員,青島海外聯誼會理事等。 從南側看 石刻“劈石天開”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讀亦可環(huán)讀,均能成句,稱作“回文” 從西側看 在北側石面是模糊可見石刻“青島即墨路界”。 劈石旁邊有一石樁,上刻“嶗東區(qū)界”。 劈石西南側有一口水井。 ![]() 劈石路邊有1995年南王公路修路工程簡介石碑
劈石口小路是嶗山最早見于記載的人類行走的小路,可見這條古道歷史多么悠久。 劈石口小路當年的條件十分惡劣,《大莊修路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嶗山屹立海上,以雄秀聞,其東西兩麓尤峭。自大嶗村達王哥莊,為膠澳即墨往來孔道。徑路奧曲,間不盈尺,仰依峻坡,俯臨絕壑,踐其域者,恒足屏息,有顛覆隕墜之虞。”從文中可以看出古代山民往來運輸貨物是十分危險和辛苦的。 據當地老人講:“同治六年(1867年)反長毛(捻軍起義),從即墨城來了一伙長毛子,在華陰集搶掠了一陣,后經劈石口小道去了王哥莊。 1914年9月18日,日軍從嶗山東麓的仰口灣登陸,分三路向青島進軍,其中一路經劈石口小路進軍青島,打敗了德國占領者。 1931年3月,由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主持在古道旁邊修建了由大嶗至王哥莊的盤山公路,10月竣工,全長10公里,命名為大莊路。從此古道少有人行走,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收回膠澳租借地,設置膠澳商埠;1929年8月,膠澳商埠政區(qū)改為青島特別市;1935年7月1日,山東省與青島市會商,擴大青島市市郊,并報行政院批準,將即墨縣南靠近嶗山的地區(qū),劃歸青島市管理。把嶗山山區(qū)劃分為嶗東、嶗西和夏莊3個區(qū),直屬青島市管理。(資料來自網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