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各位是否發(fā)現(xiàn),中國朝代的大名,大多是地名,比如秦(陜西一帶)、漢(漢水一帶)、唐(山西一帶)、宋(河南商丘一帶)…… 但也有些特殊的,比如最后一個漢人政權“明”,這個朝代名就很獨特: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地名,能跟這個“明”字沾上邊。 于是,金庸老先生在《倚天屠龍記》里,作出了這樣的詮釋:“明朝”源于明教,甚至于朱元璋、常遇春、徐達等人物,也都隸屬于規(guī)模龐大、教徒眾多的明教,所以即便后來朱元璋奪了張無忌的大權,但國號還是定名為“明”。
當然,這種說法其實也不是金庸先生首創(chuàng),而是源自明史大家吳晗。 他1941年在《清華學報》上發(fā)表過一篇論文《明教與大明帝國》:“至大明之國號,則私見以為出韓氏父子之‘明王’。 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經(jīng)》,《大小明王出世經(jīng)》為明教經(jīng)典,明之國號實出于明教?!?/p> 由于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成功,以至于這種說法廣為流傳,至于是否靠譜,我們得首先看一下明教的來歷。手機游戲 明教到底是個什么鬼? 必須得說,明教確確實實存在,這是一柄實錘。 只不過明教并不是什么武功高強、性格殘暴的武功門派,而是名副其實的一個宗教,與佛教、基督教并存的宗教,此外,它還有個如雷貫耳的大名——摩尼教。 摩尼教創(chuàng)立的時間非常之早——公元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創(chuàng)立,單從時間看,它比后來的伊斯蘭教還要早幾百年。 這宗教不能算是原生宗教,是在吸收基督教、佛教、伊朗祆教等多種教義基礎之上,融合而成的一個宗教。 具體教義咱不談,反正很有蠱惑性,在民間信徒眾多。 這摩尼教,在魏晉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可以參考同時期的達摩祖師)。 這宗教在中國,相當長時間一直不溫不火,直到武則天時代。 因為摩尼教中有凈光天女君臨為王的事跡,這讓武則天樂得合不攏嘴——可算有合法性了。
于是,在這一時期,摩尼教發(fā)展得相當不錯。 再后來,回鶻人出兵幫助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亂,回鶻人在大唐的地位猛然拔高,而回鶻人的國教正是摩尼教,這一下中原地區(qū)連摩尼教堂都有了。 再再后來,夕陽西下的大唐猛然回光返照出了個猛人——唐武宗,在和回鶻的pk中,把回鶻給揍趴下了,在“會昌滅佛”中對回鶻國教,更是毫不手軟。 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摩尼教,就是在此時換了個馬甲——改名為明教(向往光明嘛,名字還是很純良的)。 再往后,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演變成了白蓮教(跟后來喊著“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的一撥人有聯(lián)系)。 第一個稱帝的女人,跟明教有關? 前面咱說過,摩尼教的教義很有煽動性,尤其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層民眾來說,很有忽悠能力。 中國歷史上好多次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都跟明教有關。
比如唐代第一個稱帝的女人陳碩真,在睦州利用秘密宗教起義,其實就是利用最早的摩尼教,號稱“羽化登仙”而揭竿起義。 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造反點也在睦州。 這次起義,一方面是由于北宋政府對江浙人民的瘋狂壓榨揭竿而起;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摩尼教發(fā)展教徒,從而迅速聚攏了十幾萬的起義大軍。 元末的紅巾軍起義,也深受明教影響,起義軍的公開口號“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正是源自彌勒教和明教,以至于起義軍打出的口號雖然是“反元復宋”,可是首領韓林兒名號卻是“小明王”。 朱元璋出身不高,早年在皇覺寺出家,走南闖北、肯定也接觸了明教的洗腦宣傳。 明朝的國號跟明教有關系嗎? 通過咱們的描述,一路發(fā)展下來,明朝好像的確與明教有關系。 其實也只能說有點關系,畢竟朱元璋也算是踩著韓林兒肩膀起家的,但也僅此而已!
朱元璋在很早就單飛了,即使朱元璋一開始投靠的郭子興,在名義上他依舊臣服于“小明王”韓林兒。 朱元璋一度還因為救援有功,被韓林兒封為吳王。 從這點看,朱元璋建立明朝,可能是考慮到了自己曾經(jīng)是“小明王”的部下,畢竟,這也有助于團結身邊的一部分明教教眾。 但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們,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些人很難說是明教教眾,他們和朱元璋一樣,僅僅是加入了紅巾軍,靠著起義謀條生路。 朱元璋的幕僚如李善長、劉伯溫等人都是儒生出身,談不上什么宗教信仰。 可以說,朱元璋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即便有明教教眾,也不會太多。 所以,明教絕不是朱元璋建國號為“明”的原因。
再說,朱元璋既然被封吳王,為何不建國號為“吳”呢? 這又要從“元”這個國號說起,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是蒙古人,在他之前,中原各個政權所采用的國號一般來源于春秋戰(zhàn)國。 中原文化里周天子分封了諸侯,讓他們建立了國號,這被認為是正統(tǒng),為了表示自己不是野路子出身,后來的許多政權,國號都喜歡沿用前面的,這也導致很多政權重名。 歷史記載為了區(qū)別它們,不得不用唐、南唐、后唐、漢、南漢、北漢來區(qū)分它們,這對于感覺立下不世功業(yè)的朱元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忽必烈繼位后,曾看到《易經(jīng)·乾篇》里的一句話“大哉乾元”,于是將國號改為了“大元”。 朱元璋選擇的國號剛好也在《周易》里,而且和“元”的由來在同一章節(jié),“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這文中不但有“大明”的字樣,而且還有承六龍以御天,“大明”二字當國號,簡直是不能更霸氣、更適合了,一點不輸于大元。 從這點看,我們就能夠想到一位開國帝王的胸襟與氣魄,至于吳晗先生的解讀,顯然是一種美麗的傳說,金庸先生則讓這個傳說成功得以流傳。 真正的緣由,我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了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