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恐懼癥,別怕,這篇文章幫你自我治愈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有時候因為拒絕別人而感到不安焦慮,或者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而害怕別人是不是不喜歡你了,在別人面前總會表現(xiàn)出一種低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有時候你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但是總是控制不了。時間一長,你就覺得自己真的好累,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之外,還要處理周遭的人際關系,扮演好每一個角色,討好每一個身邊的人。你會特別懷念小時候,那個時候的感情特別的單純,你哭了會有一群小伙伴們過來安慰你,逗你笑,越長大,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于是你就感嘆朋友越來越少了,也越來越害怕主動去交朋友,因為你覺得太累了。 寫社交恐懼癥的不文章不在少數(shù),有的給你灌灌毒雞湯, 讀完神清氣爽,但是實操起來還真是沒啥用,有的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視頻也好漫畫也罷把社交恐懼刻畫得繪聲繪色的,但是其實看完這些我們要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很難。雖然難但是不代表我們不需要為此做出改變,或許這篇文章也沒有能夠幫你走出社交恐懼癥,但我希望,讀完此篇的你,也不要放棄治愈自己的社交恐懼癥。 產生社交恐懼癥的原因(來源于Wikipedia)1. 遺傳學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親曾患有焦慮癥或者抑郁癥,那么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癥的風險也要高出2到3倍。因為孩子可能會通過觀察學習父母的處事,或者在父母的心理社會教育上習得社交恐懼癥。 2. 社會經驗 可能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社交經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赡茉谛r候遭受過創(chuàng)傷性或者侮辱性的社會事件,或者與自身的疾病有關聯(lián)。被欺負、被拒絕、被忽視的感情創(chuàng)傷,可能會導致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人際關系產生不信任,從而開始選擇逃避。 3. 心理因素 “我不行”“我做不到”等一系列負面的信念有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癥的發(fā)生,這與個人的性格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這種信念就會跑出來阻礙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并且還會不斷的強化這種消極的信念。 4. 文化影響 社交恐懼癥還與所處社會對于羞怯和回避的態(tài)度,這種羞怯和回避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建立關系以及就業(yè)或者獲得教育的能力。在中國,羞怯的孩子可能更容易被社會接受,那種膽大有批判性思考的孩子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更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不懂禮貌。在美國則相反。 5. 物質誘導 酒精開始可以緩解社交恐懼癥,可是長期的酒精依賴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同時還更會惡化社交恐懼癥,人們一直選擇用酒精來逃避處理問題。 社交的本質在吳飛老師的公眾號中有一篇文章叫《社交的本質:一篇文章終結你所有社交問題》中提到社交分為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一種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就是在于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例如與你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好友,你們在一起因為共同的愛好而獲得愉快的交友體驗。在這種體驗中,社交是作為一種放松休閑的形式,下了班與好友吃個飯,嘮嘮嗑,調侃調侃對方,吐槽吐槽老板。再這樣的相處中,我們可能消耗的能量并不大,反而還可以獲得一些快樂。 而功利社交,則是建立在利益之上,這樣的交往往往有目的,雙方之所以能夠維系這樣的社交行為,是因為彼此在對方身上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好處。從小班級里那些零食最多、成績最好的學生則是更受到大家歡迎的。隨著我們的成長,踏入社會之后,學會這樣的功利社交成為了“社畜”們的必修課。常常聽到大人們說:“你還不懂得人情世故”,所謂的人情世故大概就是圓滑的處理好功利社交里牽絲掛網(wǎng)的關系吧。 吳飛老師認為,中國很多人分不清楚這兩種社交的關系,往往將他們的混為一談,這就是導致了社交混亂。中國的古話說:朋友就是要互相幫助,朋友就是要在你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如果不這樣做,可能還會背負“不夠朋友”的罪名。 我們應該要分清楚對方屬于那種社交關系,如果屬于功利社交,那就應該用功利社交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是共情社交,那么我們可能就不應該對這類朋友提出功利社交的要求。他們可以作為我們悲傷時候一起哭一起鬧,開心時候一起大笑一起瘋的對象。 吳飛老師還提到一個觀點,他認為隨著我們心智的成熟,我們對共情社交的需求會下降到幾乎為零,我們會更看重功利社交。其實我不太同意這段話,我認為這抹殺了我們感性的一面,我們可以向吳飛老師建議的那樣理性的提升自己的價值,讓我們獲得更多有利的功利社交,但是作為一個感情動物,我們也需要與他們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我們也需要對他人產生依賴,我認為這也是社會之所以可以前進發(fā)展的原因。共情社交關系是需要消耗我們很大的能量去維系的,比起功利社交,我們在共情社交中得到的快樂與悲傷都是更多的。 而社交恐懼癥,其實一部分來自于共情社交,一部分來自于功利社交,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楚這兩者,往往因為使用了錯誤的交往方式,導致了糟糕的結果。 如何處理社交恐懼癥?上文已經提到了,社交恐懼癥部分有遺傳因素的原因,因此,看心理醫(yī)生是非常必要的,接受專業(yè)的醫(yī)學治療比自己逞強更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建議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及時就醫(yī)。 吳飛老師提到,分清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提升自我價值,可以有效的解決社交恐懼癥。區(qū)分好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使用適當?shù)姆绞教幚聿煌纳缃魂P系,是第一步,其次是提升自我價值,不依賴他人,明白自己所要,做好自己,不被別人的道德綁架,不為別人的問題買單,獨立且自主。我們不需要偽裝成一個“老好人”。社交很重要,但又不那么重要,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歡的方式去過這一生的!所以,有社交恐懼癥,也別怕! 最后,祝你能早日克服這社交恐懼癥,快樂幸福的享受這一生!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