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道家經(jīng)典名句分類賞析:處世、修養(yǎng)、利害、交友

 文明Shiwenshan 2019-10-03

處世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第二十七章》)

【原文大意】善于行事的人是不善于行事者的老師,不善于行事者也是善于行事者的借鑒。如果不努力向老師學習,不認真從借鑒中吸取教訓,就是聰明人也會做出糊涂事,這是做人的一個訣竅。

【點評】老子在這里講了“善”與“不善”的關系,指出要重視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雖是處世的經(jīng)驗之談,也閃耀著辯證思想的光輝。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

【原文大意】大丈夫處身淳厚而不居于澆薄,存心樸實而不居于浮華。所以要舍棄后者,采取前者。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皬娏赫卟坏闷渌馈保釋⒁詾榻谈?。(《老子·第四十二章》)

【原文大意】人民中有一句用來教誨的話,我也想用它來教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為教人的根本思想。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讀舊)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原文大意】禍害莫大于不知足,過錯莫大于貪得的欲望。知道到該滿足的時候就滿足,就會永遠體會到滿足。

【點評】老子抨擊當時社會上統(tǒng)治者因貪得無厭而引起的互相爭斗,但他籠統(tǒng)地反對一切“不知足”,主張安于現(xiàn)狀,用主觀心理上的“知足”來抵制社會競爭的誘惑,這又表現(xiàn)了他思想上消極保守的一面。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莊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語言是吹風,隨風會引起波動。傳播語言,難免有得有失,很難完全符實。風波一起,就可能引起動蕩不安。再加上有不實之處,那就危險了,什么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憤怒?正是那些花言巧語、偏激片面之詞。

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讀代)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ā肚f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古語說:“接受的使命不要改變,事情的成功不可強求,過度了就會浸溢成災?!备淖兪姑娗蟪晒Χ际俏kU的事。辦成好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辦壞事情再想改就來不及了。這還能讓人不謹慎嗎?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你不知道螳螂嗎?它在大路上爬,看到車子過來,不但不知道躲避,反而大發(fā)脾氣,舉起雙臂,想要阻擋車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勝任,這是因為把自己的才能估計得太高了?。?/p>

【點評】這個寓言嘲諷了像螳螂那樣的不自量力、妄作舉動的人。后來人們把它壓縮成了一個成語:“螳臂擋車。

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詞聚眾也,是終始本來不相罪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莊子·天地》)

【原文大意】聽說自己阿諛奉承,便勃然變色,聽說自己吹牛拍馬,便當場發(fā)怒。然而其實卻一輩子阿諛奉承,一輩子吹牛拍馬,乃至以比喻修辭等文學藝術手法來嘩眾取寵,因為阿諛有術,所以始終沒有被指責犯了吹拍罪。服飾嚴整,涂脂抹粉,擠眉弄眼,獻媚世人,自己還不承認這是阿諛奉承。與吹牛拍馬之徒結為一伙,是非一致,愛憎相同,還不承認自己也是吹牛拍馬之徒,真是愚昧到極點了!忠諫不聽,蹲循勿爭。(《莊子·至樂》)

【原文大意】忠誠的諫告如果不聽,就退下來不必再去爭。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讀子),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ā肚f子·山木》)

【原文大意】處身于材與不材之間,從材那邊看是不材,從不材那邊看是材,兩邊都又是又不是,所以活得很累。要是遵循大道而游于世間,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稱譽也沒有誣陷,時隱時現(xiàn),如同龍蛇,與自然時序一同變化,不偏滯于任何一處;時進時退,以合乎天性為原則,游心于萬物的根源,駕馭外物而不被物所役,這怎么還會活得累呢!

【點評】莊子在這里舉出了兩種處世方式,一是“材與不材之間”,二是“乘道德而浮游”,前者顯然只是一種消極求生的、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因此活得很累。后者固然自由瀟灑,卻又很難做到。因此莊子本人,雖然心中向往后者,也窺透了其中的道理,但卻仍不得不在實際生活中采取前者。這也正表現(xiàn)出道家理想人生的不現(xiàn)實性。

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讀古)之患;吞舟之魚,碭(讀蕩)而失水,則螻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讀秒)而已矣。(《莊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深山中含車的大獸,獨自離開密林,就不免被獵網(wǎng)捕捉。江海中吞舟的大魚、出游擱淺失水,就不免受到螞蚊嚙咬。所以鳥獸不嫌山高,魚鱉不嫌水深。得道養(yǎng)生的修道者隱藏自己,也是不厭深遠罷了。

【點評】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巨獸大魚的成長需要深山大海的條件,優(yōu)秀人物的成長,也需要一個深廣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然而莊子卻從中得出了一味遠離社會、藏身保命的結論,這就是不對的了。

蹍(讀展)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讀熬),兄則以嫗,大親則己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莊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在街市上踩了別人的腳,就得說:“對不起,請原諒,我沒注意?!辈攘烁绺绲哪_,喲一聲就夠了。踩了爹媽的腳,根本就不用道歉。所以說:最真誠的禮是不見外的,最高層的義是不分彼此的,最深刻的智慧是不用計謀的,最徹底的仁是沒有偏愛的,最完全的信用是不用金錢作保的。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斤,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莊子·外物》)

【原文大意】莊子家里很窮,有一次竟到了無米下鍋的地步,只好去向監(jiān)河侯借點糧食。監(jiān)河侯就是管理黃河的大臣,侯級官員。他說:“行,行。你放心回去吧,等年底我收齊了領地的賦稅,就借給你三百金,好嗎?”

莊子氣得變了臉色,說:“侯爺,我昨天來的時候,在路上聽見有誰在喊救命。我低頭一看,原來在車輪軋出的凹里,躺著一條小鯽魚。我就問:‘鯽魚呀,你這是怎么啦?’回答說:‘我是東海龍王手下的官員,您能救救我嗎?有一斗水、一升水就行??!’我說:‘行,行。我正要去江南吳越一帶旅游。聽說那里水量豐富,我到了那兒,引西江的水來營救你,好嗎?’鯽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離了水就沒有容身之處,現(xiàn)在只要有一斗水一升水就可以活命,你卻給我講這么一大堆空話。到不了那時候我就早進了干魚鋪子了,你到那兒找我去吧!’”

【點評】并不準備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實際上也是一種欺騙。這個寓言中的監(jiān)河侯那樣的角色,也是古今都不乏其人的。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莊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給別人一點好處就自己念念不忘,要求報償,這不是出于天性所給予的。這種行為,連商販也看不起他。雖然有時候有人為了辦事不得不求他,但在精神上、心靈上仍然是不齒于他的。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孔子的力氣能夠舉起城門,頂住門閘,但他從不愿以力氣大而聞名于世。墨子曾為宋國制訂防守策略以挫敗楚國的進攻使巧匠公輸般折服,但他從不愿以善打仗而名揚四海。

【點評】如果不是這段記載,恐怕我們很難想到孔子墨子這兩位大哲,原來一個是位大力士,一個是位軍事家,他們之所以不愿以力、以兵聞名,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使命有著更高的體認與追求。對孔、墨來說,縱然其力氣大、善用兵,在他們本人看來,這些也不過是小道而已,未拋心力為之。他們孜孜以求的,乃是人類精神價值的大道。人生有棄才能有取,不以力、以兵聞,故能成其賢哲,這或許就是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啟示吧!

有賢圣之名者,必遭亂世之患也。(《淮南子·本經(jīng)訓》)

【原文大意】具有賢者圣者名聲的人,必定遭受過動亂時代的禍患。

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鉗口寢說,遂不言而死者眾矣。然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淮南子·本經(jīng)訓》)

【原文大意】現(xiàn)在有見識的人生活在這種動亂的時代,雖然他胸懷著崇高的道德,蘊藏著無盡的智慧,也只能閉起嘴來一句話不說。這樣在一言不發(fā)中默默死去的人是很多的,但世上的人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沉默的寶貴。

【點評】這段文字描寫了在一個動亂的、恐怖的社會里“至人”的處世態(tài)度。在“不言”中隱含著不茍合于世、不嘩眾取寵的意蘊,所以作者才盛嘆這“不言”的可貴。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淮南子·繆稱訓》)

【原文大意】君子不因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放棄不做,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可成為大的好事。也不因為小的壞事做了也沒多大損害而去做,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可以成為大的壞事。因此羽毛雖輕,堆積起來也能使大船沉沒。許多輕的東西壓在車上,也能使車軸折斷。

【點評】這段文字說明了“積少成多”的道理,成語“積羽沉舟”就是從這里來的。

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不犯禁而入,不懷逆而進。(《淮南子·齊俗訓》)

【原文大意】進入哪一個國家,就遵從哪一個國家的風俗;進入哪一個家庭,就回避哪一個家庭的忌諱,不違犯禁令而進入,不背反習慣而前進。

夫待騕褭(讀鳥)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待西施、毛嬙而為配,則終身不家矣。(《淮南子·齊俗訓》)

【原文大意】如果一定要等騕褭、飛兔這樣的千里馬才用來拉車,那么世上的人就沒有車子乘了。一定要等西施、毛嬙這樣的美人才娶來做老婆,那么一輩子就別想成家了。

今夫圖工好畫鬼魅而憎圖狗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馬可日見也。(《淮南子·汜論訓》)

【原文大意】現(xiàn)在的畫匠往往愿意畫鬼怪而不愿畫狗馬之類,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鬼怪在世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誰也不敢說畫得不像。而狗馬是人們天天可以看見的,有一點畫得不像就被人們發(fā)現(xiàn)了。

狠者類知而非知,愚者類仁而非仁,戇者類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與石,美之與惡,則論人易矣。夫亂人者,芎(讀窮)之與蒿本也,蛇床之與麋蕪也,此皆相似者。(《淮南子·汜論訓》)

【原文大意】狡猾狠毒的人好像足智多謀,而其實不是足智多謀;愚昧呆笨的人好像忠厚仁愛,而其實不是忠厚仁愛;戇厚粗直的人好像剛勇果敢,而其實不是剛勇果敢。如果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像寶玉與石頭、美好與丑惡一樣明顯,那么了解一個人就很容易了。然而使人們容易弄錯的是,他們往往就像芎勞與蒿木、蛇床與麋蕪一樣,外表如此相似,而實質又截然不同啊!

【點評】事物之間存在著“似是而非”的情況,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知人之難,就難在對“似是而非”的識別與判斷。這就需要透過外表,洞察深層實質。這是在今天也不失借鑒意義的。

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guī)慮揣度,而后敢以定謀,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大凡人要決定從事什么事業(yè),總是要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來規(guī)劃考慮一番,然后才敢確實自己的打算,看這樣究竟是利還是害。這就是愚蠢和聰明的區(qū)別所在。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無故有顯名者勿處也,無功而富貴者勿居也。夫就人之名者廢,仞人之事者敗,無功而大利者后將為害。(《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不是自己管轄的事,不要去干預;不是相符的名聲,不要去接受;沒有成績而取得顯要的名譽,不要貪戀;沒有功勞而得到的富貴,不要占有。接受別人名聲的必然要被廢黜,干涉別人事務的必然要失敗,沒有功勞而獲得大利的以后將會有禍害。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原文大意】阮籍嘴里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缺點和過錯,我常想學習他這一點,而總是做不到。

【點評】這里說的是在一個黑暗、恐怖的社會環(huán)境里的處世之道。“口不論人過”是一種避禍之舉。作者自稱師而未能及,分明也隱含著不平之情與自傲之意的。

修養(yǎng)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第二十六章》)

【原文大意】雖然有榮華富貴生活的吸引,卻泰然處之,不沉溺于其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

【原文大意】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智,能認識自己的才是明。能戰(zhàn)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強大。知道滿足的叫做富,堅持力行的才是有志。不迷失根據(jù)的叫做長久,死后不被人忘記的才是長壽。

【點評】這里老子講了人生境界的兩個層次。“知人”“勝人”、“知足”、“不失其所”是第一層,能做到這一層也是很好的,不容易的。然而“自知”“自勝”、強行“死而不亡”才是更深一層的境界,因為它指向自己的內心,也指向無限,體現(xiàn)了人的精神的更高階段。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意】最純的潔白好像有污垢,最大的正方形看不到棱角,最貴重的器物要最后才能制成。

【點評】老子在這里講了人的品德修養(yǎng)上的辯證法。為了達到品德上的最高境界,有時候就要付出被人們認為似乎有所缺陷的代價。這也是為歷史上許多人的行為所證實了的。這幾句話,后來都成為成語。“大器晚成”一語尤為人們廣泛引用。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第七十二章》)

【原文大意】圣人認識自己而不去表現(xiàn)自己,愛惜自己而不標榜自己。

回曰:“敢問心齋?!?/p>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顏回說:“請問老師什么是心齋?!?/p>

孔子說:“你心志要專一,停止用耳朵去聆聽,而用心靈去體會;停止用心靈去體會,而用氣去感應。因為耳朵的作用只限于聆聽萬物,心靈的作用只限于體會現(xiàn)象,而氣才是一片空明,可以容納萬物的。心境空明靜虛了,自然會與大道相合。心齋,就是空明靜虛的心境?!?/p>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朱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讀確)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想要不走路容易,走過而不留痕跡就難了。受社會驅使容易作偽,遵循自然就難以作偽。只聽說過長著翅膀能飛的,沒聽說過不長翅膀能飛的。只聽說過用心智求得知識,沒聽說過不用心智能求得知識。你反觀自己的內心,一片空闊的境界,產生出智慧與光明,那里就會有美與善。心境浮躁不止,擁塞不寧,那就是“坐馳”了。讓你耳向內聽,目向內視,掃除外在的機心,你就會得到空明的心境,鬼神也會來依附,何況人呢?這就是天地萬物的化境,也是禹、舜治世的關鍵,伏羲、幾蓬行為的準則了,何況普通的人呢!

【點評】這段和上一段講的都是“心齋”,分別描述了心齋歷程的兩條途徑:一是專心致志,使心靈從物質欲望中解放出來;二是摒棄外物而返觀內心,使心靈從外在知識的無窮追逐中解放出來。兩者的共同目的,在于達到心境的徹底自由,從而確立美的觀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體,實現(xiàn)藝術化的人生。西哲海德格爾有言:“在做美的觀照的心理考察時,以主體能自由觀照為其前提。……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保ā睹赖奶角蟆罚┛梢詤⒖?。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莊子·德忘符》)

【原文大意】一個人如果有美好的品德就會被人們記住,而他的外形則不再引人注目,即使外形上的缺陷也會被人遺忘。但現(xiàn)在有些人卻只牢牢地記住了本應遺忘的,如人的外形之類;卻忘記了不應遺忘的,如人的品德。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息了真正的健忘癥。

【點評】看一下現(xiàn)在那些崇拜外表、不問品德的狂熱的“追星族”現(xiàn)象,立刻就會覺得莊子這話簡直就是為兩千多年后的現(xiàn)在的人們寫的。名,公器也,不可多取。(《莊子·天運》)

【原文大意】名聲這東西是天下的公器,個人不可貪戀多占。

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讀煙)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莊子·天運》)

【原文大意】怨、恩、取、與、諫、教、生、殺這八種是糾正人的錯誤的方法。只有遵循大道而不是被物質欲望堵塞了心竅的人才能掌握它、使用它。所以說,自己正派的人,才能去糾正別人。那些內心對正派不以為然的人,天門是永遠不向他們打開的。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莊子·刻意》)

【原文大意】如果用不著刻意勵志而人品高尚,用不著講求仁義而修養(yǎng)深厚,用不著追求政績而國治民安,不用著棲身江湖而悠然自得,用不著苦練氣功而健康長壽,從不經(jīng)心,意而無所不有,心神恬淡,無限制地開放,而眾多有德之士紛紛追隨,這才是宇宙的大道,圣人的至德。

【點評】莊子認為人的身心修養(yǎng)也分兩個層次,刻意追求,慘淡經(jīng)營,雖也有所成,但畢竟只是較低的層次。而不經(jīng)心,不著意,無心地自然地達到的才是最高的層次。因為這體現(xiàn)了更內在、更本色的精神境界,也體現(xiàn)了道家一貫主張的遵循自然的本意。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竭。(《莊子·刻意》)

【原文大意】形體勞累不止不休就會累垮,精力消耗不停不歇就會憔悴。

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莊子·刻意》)

【原文大意】俗話說“世人注重實利,廉者重視名聲,賢士崇尚志節(jié),圣人珍重精神?!贝蟮赖臉闼兀傅氖撬蝗蓦s質的混入;大道的純粹,指的是它精神不會損耗。能夠體會純粹與樸素的人,就可以稱為真人了。

【點評】莊子認為修養(yǎng)的至境是純粹與樸素,這是不錯的。但他又有意無意地使之帶上了某種神秘的色彩,這就需要今天的讀者加以辨識了。

古之存身者,不以辨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ā肚f子·繕性》)

【原文大意】古代有德者的修身,不用巧言辯術來粉飾知識,不用知識來感亂天下,不用智術來妨害正德,在獨立自處中恢復自然的本性。如此而已,還有什么要做的呢?

疏瀹(讀月)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莊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通導你的心靈,洗滌你的精神,摒棄你的原有成見。

【點評】這是老子與孔子論道中的幾句話,意在強調精神修養(yǎng)中內省、直覺的重要性,是針對儒家思想之弊,有所為而發(fā),故云放棄知性,并不是說不要一切知識。莊子引用的意思,是讓人摒棄帶有成見的知性。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莊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大司馬手下有個捶打腰帶帶鉤的老工匠,年高八十了,而制作的帶鉤沒有一絲一毫的誤差。大司馬稱贊他說:“你手藝真巧啊,有道嗎?”

老工匠回答說:“我有一定之規(guī)。我從二十歲起就愛好捶帶鉤,世間萬物,除了帶鉤我都不看一眼,與帶鉤無關的從不關心。我能得捶鉤之用,是因為我除帶鉤外心無所用,所以能發(fā)揮所長之用。我尚且如此,何況那些無為而不用的人呢?天下萬物沒有不使他得益的啊!”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莊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意志始終如一的人,就會受到眾人的擁護,也會得到大自然的支持。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莊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尊貴、財富、顯位、威嚴、名聲、利祿這六者,都會損害人的志向。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讀作)。(《莊子·讓王》)

【原文大意】知足的人不因物質利益而拖累自己,心意自得的人不因為遇到失敗而憂懼,修養(yǎng)內心的人不因為沒爬上高位而慚愧。

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莊子·讓王》)

【原文大意】沒有錢財叫做貧窮,學了道理而不能實行才叫做病態(tài)。

【點評】莊子在這里劃清了“貧”與“病”的界限。他認為對一個知識分子貧窮不是恥辱,學道而不行,趨時阿世、追名逐利,才是真正的恥辱。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莊子·徐無鬼》)

【原文大意】狗不因為善于吠叫就是好狗,人不因為能說會道就是賢人。

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讀總);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折交離親,謂之賊;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莊子·漁父》)

【原文大意】不該管的事項要急,管,這是手太長;人家不理睬還要去啰嗦,這是臉皮厚;迎合對方心思來表態(tài),這是亂討好;不分好壞就吹捧,這是拍馬屁;專愛說別人壞話,這是嘴巴惡;挑撥離間制造矛盾,這是用心歹;當面稱頌背后攻擊,這是兩面派;不論是非,兩面討好,從中漁利,這是偽君子。

好經(jīng)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莊子·漁父》)

【原文大意】辦事貪大不務實,政令亂改沒常規(guī),急功追利撈名譽,這是貪功;獨攬大權啥都管,別人休想來插手,這是貪權;明知有錯偏不改,你越來勸我越干,這是剛愎;贊同我的就是好,與我不同就是壞,明知是好也說壞,這是傲慢。

人欲見其所不見,視人所不窺;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為。故學眎(讀視)者先見輿薪,學聽者先聞撞鐘。夫有易于內者無難于外。于外無難,故名不出其一家。(《列子·仲尼》)

【原文大意】一個人想要看見人們所看不見的東西,就應該去觀察別人所不看的事物;想要得到人們所得不到的東西,就應該去從事別人所不干的事情。所以鍛煉視力的人先看滿車子的柴禾,鍛煉聽力的人先聽撞擊銅鐘的聲響。在自己內部做到容易了,在外面做就不會困難。在外面做到不困難了,因此名聲就傳揚不出自己的家庭。

關尹喜曰:“在己無居,形物其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也,物自違道,跡不違物?!保ā读凶印ぶ倌帷罚?/p>

【原文大意】關尹喜說:“自己無所偏執(zhí),觀察外界的事物自然就看得明確,行動時要像流水一樣自然,平靜時要像鏡子一樣明凈,反映外物時要像回聲一樣忠實。這就是說,大道貫穿于天下萬物之中,只有事物自己去違反道,道是不會違反事物的?!?/p>

【點評】道家在人的修養(yǎng)領域也貫徹著自然無為的主張。這在注重心境的和諧上有借鑒意義,但其中也不乏某些神秘化的提法。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睂O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孫叔敖做了楚國令尹,就是宰相。有個人稱狐丘丈人的老大爺來看他,對他說:“人有三件事最容易招怨,您知道嗎?”

孫叔敖問:“是哪三件呢?”

老大爺說:“地位越高,越引人妒嫉;官做得越大,君王越猜疑;薪水越多,越招人怨恨。”

孫叔敖說:“我的地位越高,就越為下層人民著想;我的官越大,心思就越道慎;我的薪水越多,越用來捐款施舍,幫助窮人。這樣來解除人們的三種怨恨,您看可以嗎?”

【點評】爵高官大祿厚招致“三怨”的情況,在各個時代都是普遍存在的。這個故事中孫叔敖所說的解消三怨的措施,雖說并未超出封建時代的局限,但畢竟表現(xiàn)了一個清廉正直的高級官吏的立身原則。

循天者,與道游者也;隨人者,與俗交者也。(《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大意】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是游心于大道的人;追隨社會時尚的,是在俗世中拉關系的人。

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jié)于己而已。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淮南子·俶真訓》)

【原文大意】有道德的人按照自己所需多少來吃東西,度量自己身材多高來做衣服,對自己的生活有所節(jié)制。這樣貪污的欲望怎么還能產生呢?所以能夠得到天下的人,一定是不利用天下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能夠得到名聲的人,一定是不靠趨時附勢來鉆營謀求名聲的人。

【點評】這段文字指出了“節(jié)于己”乃是消除貪污之心的根本,并把這與天下、名譽的得失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出積極的理想精神。但后兩句話也有點絕對化的傾向。

勢位爵祿,何足以槩(讀蓋)志也。(《淮南子·精神訓》)

【原文大意】權力地位級別薪水之類,怎么能夠限制人的精神志向呢?

子夏見曾子,一臞(讀渠)一肥。曾子問其故,曰:“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入見先王之道又說之,兩者心戰(zhàn),故臞。先王之道勝,故肥”;推其志,非不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雖情心郁殪(讀義),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訓》)

【原文大意】子夏曾先后兩次去看望曾子,一次很消瘦,一次很肥胖。曾子問他是什么緣故,子夏說:“出去看到榮華富貴生活的快樂,就產生了追求的欲望;回來學習先王的理論又覺得很欽佩,兩者發(fā)生內心沖突,吃不好,睡不著,所以形體消瘦。沖突的結果,先王的道理戰(zhàn)勝了,我想開了,吃得香,睡得甜,所以又胖了?!蓖凭孔酉牡谋拘?,不是不想得到榮華富貴的生活,不是不想享受奢侈豪靡的快樂,只不過強迫本性,禁閉情欲,用道義來進行自我防衛(wèi)罷了。雖然他心情郁抑,身體委屈,還不得不強要自己努力,所以他活不長久就死了。

【點評】這段文字從道家的觀點講述了一個儒家在修養(yǎng)上失敗的例子,揭示了“迫性閉欲,以義自防”式的從外部強加于人的修養(yǎng)的弊病,從反面論證了人的身心修養(yǎng)也要遵循天性,不可人為強求的道理。

君子見善,則痛其身焉。(《淮南子·繆稱訓》)

【原文大意】有德行的人見到好的言行。就會因自己還存在著不好的東西而痛心。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則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贝嗣饔跒槿藶榧赫咭?。(《淮南子·道應訓》)

【原文大意】公儀休做了魯國的宰相,他特別愛吃魚,全國的人都爭著把鮮魚獻給他,公儀休卻拒絕接受。他的弟子問:“先生您那么愛吃魚,人家送來卻又不接受,這是為什么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能接受。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給人家辦事,徇私枉法,最后就難免被撤職罷相。到那時,就是再喜歡吃魚,想自己花錢去買魚,也不能夠了。不收別人的魚,心里沒短,辦事秉公,就不會被撤職。這樣雖然要自己花錢去買魚,卻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長久有魚吃?!毕窆珒x休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對人對己都很明白了。

【點評】身居高位,有職有權者的嗜好,最容易成為腐敗的突破口。這個故事中的公儀休,明白自己身居相位的重要性,能自覺地克制自己,抵制嗜好的誘惑,保持自身的廉潔。

蓋聞善用兵者,必先修諸己而后求諸人,先為不可勝,而后求勝。(《淮南子·兵略訓》)

【原文大意】據(jù)說善于指揮打仗的將軍,必定先從修治自己做起,然后才要求他人。先把自己置于不可戰(zhàn)勝之地,再去爭取勝利就有了把握。

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淮南子·修務訓》)

【原文大意】聰明的人無所事事,不如愚笨的人勤奮好學。從國君、大臣直到普通老百姓,想要不靠自己發(fā)奮圖強而完成某種功業(yè),是天下從來沒有的事。

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原文大意】當權執(zhí)政,能兼著天下而始終不變其志;在野為民,就潔身自好而悠然自得其樂。

【點評】窮達兩途,自孟子以來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立身格言。但這里卻把下句改為“自得而無悶”,強調了其悠然而樂的一面,使“窮”變成了不同于“達”的另一種不乏樂趣的人生選擇,這就是道家獨有的意境了。

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原文大意】悠閑時飲一杯濁酒,彈一曲古琴,這就是我平生的志愿了。

以大和為至樂,則榮華不足顧也;以恰淡為至味,則酒色不足飲也。茍得意有地,俗之所樂皆糞土耳,何足戀哉?。怠洞鹣蜃悠陔y養(yǎng)生論》)

【原文大意】把心靈和諧作為至高之樂,榮華富貴的樂趣就不值一看了;把恬靜清淡作為至上之味,那醇酒美人的滋味就不值得羨慕了。如果能領略到精神上的滿足,世俗的歡樂統(tǒng)統(tǒng)都不過是糞土而已,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

【點評】以審美境界為精神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這是莊子以來的道家修養(yǎng)觀的根本特點,這段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交友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老子·第七十章》)

【原文大意】了解我的人很稀少,照我主張做的更難遇到。就像是圣人,外面披著粗布的衣衫,懷內揣著無價的珍寶。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莊子·人間世》)

【原文大意】凡是交往,距離近的需要以信用來維持關系,距離遠的就一定得靠言詞來表達衷心。

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莊子·德充符》)

【原文大意】擦得明亮的鏡子落不上灰塵,落上灰塵鏡子就不會明亮。常跟品德好的人在一起交往,自己的品德也會提高,自然就不會犯錯誤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讀李)。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原文大意】君子之間的交情淡薄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甜蜜像濃酒。君子雖清淡卻心靈相通,小人雖甜蜜卻翻臉不認人。所以那些沒有緣故地結合的,也會沒有緣故地離去。

【點評】這里講了交友上的辯證法:真正的朋友因為重在心靈上的契合,所以交情是恬淡的。而勢利之交則“甘若醴”,充滿了物質往來。然而一旦沒有了利用的價值,交情也就不存在了。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讀影)人堊(讀惡)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呈唬骸紕t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苑蜃又酪玻釤o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保ā肚f子·徐無鬼》)

【原文大意】莊子為人送葬,路過老朋友惠施的墳墓,想起從前他同墓中人的辯論,不勝感慨,便向隨從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楚國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濺了一滴白灰,只有蒼蠅翅膀那么大一點,讓匠石給他削掉。匠石輪起斧子呼呼風響,也不瞄準就對著郢人的鼻子劈了下去。把那點白灰削得干干凈凈,沒留下一點痕跡,而鼻子也沒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在那里,臉不變色心不跳。后來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來匠石說:‘再給寡人表演一次吧!’匠石說:‘我從前確實削過。但是,讓我削的那個人早已死去多年啦!’惠子老兄啊,自從你去世以后,我再也找不到夠水平的辯論對手了,沒有可與之言的人,多么寂寞??!”

【點評】這個故事動人地描述了人們往往不大注意的另一種友誼——對手之間的友誼。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在《莊子》一書中有多處記錄。這種朋友間的真誠的辯論,使人活躍思路,相互發(fā)揚。而辯論的雙方,也在對世界與人生的共同話題中進一步了解了對方,成為精神上的知音。這就是莊子感慨惠子死后無人與言的原因。他們這種思想對手之間的坦誠友誼,對今人也不無啟迪意義。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

【原文大意】凡物之同類的就互相追隨,同聲的就互相呼應,這原本是自然界的常理。

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泵魅罩I?,鷗鳥舞而不下也。(《列子·黃帝》)

【原文大意】有一個住在海邊的人,很喜歡海鷗。他每天早晨劃船到海上,跟海鷗們一起玩耍漂游,飛來跟他嬉戲的海鷗每天都有一百多只。有一天他回到家里,他父親對他說:“我聽說海鷗都喜歡跟你在一起,你可以趁機捉幾只帶回家里來,讓我玩玩?!钡诙焖值胶I先?,只見海鷗都在空中飛舞,沒有一只肯飛下來了。

【點評】這當然是一個杜撰的寓言故事,但它所揭示的道理,交友不可有相害之心,卻是任何時代的人都應記取的。

因人而交,不因人而親。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大意】可以通過人引見而交往,但不能靠人引見而親近。行為相合,志向相投,就是遠隔千里也相互追隨。行為不合,志向不同,就是住在對門也不相往來。

鐘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寢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淮南子·修務訓》)

【原文大意】鐘子期死了,伯牙毀琴斷弦,因為他知道世上沒有人能欣賞他的音樂了?;菔┧懒?,莊子不再與人辯論,因為他知道世上沒有人可以與他對話了。

古之君子,絕交不出丑言。(嵇康《與呂長悌絕交書》)

【原文大意】古代有道德的人,就是斷絕交情也不惡言攻擊對方。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與山巨源絕交書》)

【原文大意】人的相知相交,貴在認識彼此的天性,順其天性而交往。

【點評】嵇康在這里提出了交友要尊重對方的性格志向,不可強加于人的道理。在人們的交往中。這一點是不應忽視的。

利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

【原文大意】端著的碗里水已滿,不如別再往里灌。鋒芒錘打得細又尖,用不了多久就折斷。金銀寶玉擺滿屋,沒人能把它來守住。升官發(fā)財驕又橫,自己種下禍害根。大功告成身隱退,這才是天下的規(guī)律。

【點評】老子在這里講的是利與害的辯證法,意在指出做事要留有余地。求利太過,沖昏頭腦,只見其利不見其害,就可能變利為害。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老子的看法卻是消極的。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先往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中笥(讀四)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p>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莊子在濮水河畔釣魚,楚國國王想聘請莊子去楚國做大官,便派了兩名大夫趕到河邊,對莊子說:“敝國國王有旨,要煩勞您去管理國政啦!”

莊子只顧拿著釣竿,連頭也沒回,淡淡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三千歲時死了,楚王下令用白綢襄著它的遺體,隆重放入寶箱,供奉于廟堂之上。對這只龜來說,它是愿意死了留下遺體享受這種尊貴呢?還是愿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水里爬呢?”

兩位大夫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愿意活著,哪怕是拖著尾巴在泥水里爬呢。”

莊子說:“那么請回吧,我可要拖著尾巴爬進泥水里去了?!?/p>

【點評】這也是一個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莊子在這里揭示了為一般人所羨慕的高官顯位對人的個體自由、個體生命的危害,把利害沖突及選擇極為鮮明地擺在人們面前,從而具有了使人無可回避的思辨力量。

夫豐狐文豹,棲于山林,伏于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網(wǎng)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莊子·山木》)

【原文大意】皮毛豐厚的狐貍,花紋斑駁的豹子,棲居在深山密林,藏身在山崖洞穴,夠沉靜的了;夜間行動,白天潛伏,夠著惕的了;雖然饑渴難忍,仍跑到遠離人煙的江湖之上去覓食,夠認命的了;就這樣,還是免不了羅網(wǎng)機關的殺身之禍。它們有什么過錯呢?是它們自己那美麗的毛皮招來的災禍??!

【點評】這里說的是狐貍豹子,實質上指的還是人類社會。人或事物自身的功能成了與人的利益相反、甚至危害其生存的東西。這種利反成害的現(xiàn)象,在《莊子》一書中描述過多次。雖然莊子當時還不可能清楚地認識到這種人的利益與社會力量分裂的真正實質,但畢竟是他最先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現(xiàn)象,指出其不合理性,這就是難能可貴的了。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莊子·山木》)

【原文大意】長得直的樹木先被砍伐,水質甘甜的井先被淘干。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讀嗓)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躣(讀決)步,執(zhí)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陰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莊子·山木》)

【原文大意】莊子出外漫游,偶然來到了雕陵的栗樹園,看見一只奇怪的大鳥從南方飛來,這鳥翅膀有七尺長,眼睛直徑達一寸,飛行時翅膀一下碰到了莊子的額頭,最后落在栗樹林中。莊子驚奇地自言自語說:“這是只什么鳥呢?翅膀這么長卻飛不快,眼睛這么大卻看不清人?”于是起了打鳥的念頭,便撩起衣服,一邊悄悄地迅速走過去,一邊從肩上拿下彈弓,窺測著鳥的方向。忽然發(fā)現(xiàn)那鳥正在全神貫注地盯著什么。向那邊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蟬,正在清涼的樹陰下得意地鳴叫,根本沒有想到自身的安危。蟬的背后,有一只螳螂正在隱蔽地逼近它,準備猛撲上去。螳螂只顧想捕撣,卻同樣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在它身后,那只怪鳥早已盯住了螳螂,正想啄食之。而怪鳥只顧啄螳螂,也同樣忘記了自身的安危,根本沒有想到它身后的莊子正在用彈弓瞄準它?!吹竭@些,莊子心頭一驚,不禁嘆道:“哎喲!一個吃一個,只顧想吃別人而忘了自己也會被人吃,萬物之間竟然有這樣的聯(lián)系,多可怕??!”于是他扔下彈弓,轉身便走。栗樹園的管理員懷疑莊子來偷栗子,追趕著責罵他。

【點評】這個寓言形象地嘲諷了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只見利不見害的現(xiàn)象。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就是從這里演化來的。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莊子·則陽》)

【原文大意】在蝸牛的左角上有個國家,叫做觸氏國,性喜觸犯;在蝸牛的右角上也有個國家,叫做蠻氏國,國風蠻橫。他們雙方常常因為爭奪土地而爆發(fā)戰(zhàn)爭,一場大戰(zhàn)死者多達好幾萬人。戰(zhàn)勝的一方追逐失敗的一方,追趕十五天才凱旋回兵。

【點評】這個寓言意在諷刺當時統(tǒng)治者們之間的爭斗,指出這種爭斗實質上也不過與蝸角之間的“蠻觸之爭”一樣,爭奪的是毫無價值的東西。

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wǎng);知能七十二鉆而無遺筴(讀策),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莊子·外物》)

【原文大意】神龜能托夢宋元君,卻不能躲避漁夫余且的網(wǎng)。它的靈智能占七十二卦卦卦應驗,卻不能避免被開膛破肚的災禍。這樣看來,智慧也有被困窘的時候,神靈也有達不到的地方。雖有至知,萬人謀之。(《莊子·外物》)

【原文大意】雖然有至高的智慧,也經(jīng)不住一萬個人來共同謀劃對付。

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原文大意】如果用隨候的寶珠作彈丸,去射千仞高空中飛翔的麻省,必定會遭到世人的嘲笑。為什么呢?因為付出的價值太重,而追求的價值太輕了。

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讀悟),子尚奚微之有哉!”(《莊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黃河岸邊有一戶貧窮的人家,靠編蘆葦席子為生。孩子下河去游泳,潛到深淵里,摸到了一顆寶珠,價值千金。老父罵小孩子不懂事,說:“快拿石頭來砸碎它!千金的寶珠,從來都是銜在九重深淵下的驪龍嘴里的。你能摸到這珠子,一定是因為正巧碰上驪龍睡著了。要是它正醒著,你就連一根骨頭也剩不下了!”

【點評】不為偶然的獲利而忽視潛在危害,才能真正地避免危害。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逼渥洌窆麟y而殺子陽。(《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列子生活窮困,餓得面黃肌瘦。有人對鄭國宰相子陽說:“列御寇該算是夠水平的知識分子了吧;他住在您管轄的鄭國卻受窮,別讓人因此而說您不尊重知識分子吧?”子陽聽了,就派使者給列子送去小米。

使得來到列子家,列子卻再三謝絕,不肯接受。使者只好又拿著小米走了。列子送客后剛回屋,他老婆瞪著他拍著胸口哭鬧起來:“聽人家說嫁個有學問的人,老婆孩子都能享福。誰想到竟餓得臉皮黃瘦的,相爺大人給你送糧食來,你倒硬不要。我的命好苦啊!”

列子笑了笑對她說:“宰相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不過是聽人一句話,就派人給我送米來。說不定以后又聽人一句話,就要抓起我來治罪,所以這米咱們不能要?。 ?/p>

后來,鄭國有人造反殺了子陽。幸虧列子未曾要米,才沒有受到株連。

【點評】這個寓言當然有其時代背景,在一個世道險惡、禍福變化無常的社會里,為了躲避風險,人們不得不處處小心謹慎。但它所揭示的不取無故之利,方能不受無故之害的思想,卻是在各個時代都不無借鑒意義的。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跮(讀凈),并趨并馳,弄七劍跌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枝干寡人者,技無庸,適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本卸鴶M戮之。經(jīng)月乃放。(《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宋國有個流浪賣藝的人,以技藝求見宋元君。宋元君便召他進宮來表演。只見他踩著兩只比自己身體還高一倍的高蹺,一會兒奔跑,一會兒跳躍,還能兩手耍弄七把寶劍,輪流拋接,其中有五把寶劍常常飛在空中。宋元君見了大為驚奇,立刻賞給他許多金錢和綢緞。

又有一個善于耍雜技的流浪藝人聽說了這件事,也來求見宋元君。宋元君聽了大怒說:“上次那個人以表演奇異技巧來求見我,他那些技藝一點用也沒有。正好趕上我高興,所以賞給他不少錢財。這個人一定是聽到了這個消息才來求見,又盼著我賞賜錢財?shù)?。”就命人把他關進監(jiān)獄,想要殺頭。后來過了一個多月火氣消了,才放了他。

【點評】把別人偶然的成功當作可靠的獲利途徑,卻無視所面對的宋元君這樣喜怒無常的君王,這怎能不反受其害呢?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笨驮唬骸懊裰胖?,故競而捅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捅。捅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保ā读凶印ふf符》)

【原文大意】正月初一那一天,邯鄲地方有人獻斑鳩給趙簡子,趙簡子十分高興,重賞了這個人。他的一個門客問為什么要這樣,趙簡子說:“我把這斑鳩在正月初一放生,也算是表示做好事吧?!遍T容說:“人們都知道您想拿斑鳩放生,所以爭相捕捉來獻給您,這樣被弄死的斑鳩就很多了。您如果想讓斑鳩活命,不如禁止人們捕捉。像這樣捕捉來又放走,做的好事還抵不上過錯呢!”趙簡子說:“對呀!”

【點評】把做好事形式化,即使是出于好心,也會在執(zhí)行過程中違背原來的目的,出現(xiàn)“恩過不相補”的現(xiàn)象。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讀玉)金者之所,因攫(讀決)其金而去。吏捅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保ā读凶印ふf符》)

【原文大意】從前齊國有一個急欲得到金子的人,早晨起來穿戴整齊來到市場上,走進一家賣金子的商店,抓起一塊金子就走。管理市場的官吏抓住他,責問:“當著這么多人在場,你竟敢伸手抓別人的金子,想干什么?”那人回答說:“我抓金子的時候,根本就沒看見人,只看見金子了呀!”

【點評】這個寓言是對見利眼紅,只見金錢,不見其它的一類人的畫像。

媒妁譽人,而莫之德也。取庸而強飯之,莫之愛也。(《淮南子·繆稱訓》)

【原文大意】說媒的人夸贊哪個人,并不是因為他品德高尚,只不過是想自己多賺點錢罷了。雇傭工人強迫他吃飯,并不是因為愛護他,只不過是想讓他干活時多出力罷了。

魏武侯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數(shù)戰(zhàn)而數(shù)勝?!蔽浜钤唬骸皵?shù)戰(zhàn)數(shù)勝,國之福,其獨以亡,何故也?”對曰:“數(shù)戰(zhàn)則民累,數(shù)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累民,而國不亡者,天下鮮矣。”(《淮南子·道應訓》)

【原文大意】魏武侯問李克:“武力強大的吳國為什么會滅亡呢?”李克回答說:“因為它一連好幾仗都打了勝仗?!蔽何浜畈唤獾卣f:“一連好幾仗都打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呀!可是它卻亡了國,這是怎么回事呢?”李克說:“連續(xù)打仗,老百姓就會疲憊;連續(xù)得勝,國君就會驕傲,讓驕傲的國君驅使疲憊的老百姓,這樣的國家不滅亡,就是天下少見的了。”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狡猾的兔子捕到了,就該輪到獵犬被烹吃了。高飛的鳥射完了,再好的弓也會藏起來不用。

【點評】這兩句話據(jù)說是蒯徹勸韓信謀反時講的。它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君臣之間關系的險惡一面,以及被作為工具、手段一方的命運的利害轉化。因此,它在歷史上常常被人們引用,決不是偶然的。

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蓄粟者欲歲之荒饑也。(《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賣棺材的人,希望別人都得重??;囤積糧食的人,希望年成歉收發(fā)生饑荒。

【點評】這兩句話揭示了個別行業(yè)經(jīng)營者與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利害關系上矛盾的一面。這種矛盾可以說隨著社會分工的形成就產生了??刂七@種矛盾并消除它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課題。

柳下惠見飴曰:“可以養(yǎng)老?!北I跖見飴曰:“可以粘牡?!币娢锿弥?。(《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柳下惠看見飴糖,說:“可以養(yǎng)老食用?!彼牡艿艽蟊I柳下跖見了飴糖,卻說:“可以用來粘門閂。”他們所見的事物是相同的,而用法卻是如此地不同啊!

【點評】物之為利為害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掌握物的人如何去使用它。這就是這兩句話給我們的啟示吧!

有以飯死者而禁天下之食,有以車為敗者而禁天下之乘,則悖矣。(《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因為有吃飯噎死的人,就禁止天下的人吃飯;因為有翻車受傷的人,就禁止天下的人坐車。這就違背事理了。兕虎在于后,隨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看到犀牛和老虎立在后面,隨候的寶珠放在前面,沒有人會去拾取。因為人要先避開災禍,然后才能去求利。

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銖兩之價。(《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正在追趕野鹿的人,就是有一只兔子從眼前跑過,也不會顧及。有價值千金的貨物需要決斷的人,不會因為一銖一兩的價錢而爭執(zhí)。

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千里長的大堤,會因為螻蛄螞蟻的洞穴而泄漏。百尋高的大廈,會因為煙囪縫隙里的煙火而被燒毀。

【點評】小的漏洞,可以釀成大患。所以我們常要防微杜漸。

患至而后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yī)也。雖有扁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災禍已經(jīng)來到了才憂慮,就像是生病的人已經(jīng)病勢沉重了才去找醫(yī)生一樣。就是有扁鵲、俞跗那樣高明的名醫(yī),也不能把他救活了。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后無復。(《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用放火焚燒樹林的方法去打獵,可以打到更多的野獸,但以后就沒有野獸了。用詐偽欺騙的方法對待別人,即使一時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以后就不會再有利了。

【點評】為貪一時之利而把事做絕,只能損害自己的長遠利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