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①。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②,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④,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 ①焉:兼詞。 ②果:達到目的,取得成功。而已:罷了。 ③伐:夸耀功績。 ④已:停止,這里可譯為“死了”、“死亡”。 【譯文】 按照“道”的原則輔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來稱霸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不僅不會帶來好處,反而會很快遭到報應(yīng)。軍隊到過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zhàn)過后,必定會有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救濟危難的目的就算了,不會以兵力強大來耀武揚威。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驕傲;即使達到了目的,也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走向衰亡,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走向敗亡。 【解析】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勿強”二字,前半部分講有道之人輔佐君主,不憑借強大的武力來征服天下,因為戰(zhàn)爭不論勝負,都會帶來災(zāi)難性的后果。后半部分講真正完美的方式像樹上結(jié)出果實一樣,是自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強求出來的。不能驕傲自滿,要認識到是不得已才走到這一步的,結(jié)出了果實,已經(jīng)是強壯了,就不要再增強它了,如果過于強壯,就會走向反面,背離了道。這里需要注意一點,在這一章和下一章中,盡管老子都重點論述了戰(zhàn)事的問題,但這并不能說老子兼治兵家,因為老子之所以論兵,只是想闡釋哲學(xué)問題,而不是為了闡述兵家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本踉谥卫硖煜聲r,周圍一定會有很多人來輔佐他,這些人不但輔助君主治理天下萬民,也操縱著軍隊,如果這些人過分夸大軍事的作用,勢必會影響君王的治國策略,甚至?xí)?dǎo)致君主窮兵黷武,滋生獨霸天下的野心,最終釀成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災(zāi)難、痛苦和死亡。當(dāng)然,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軍隊,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也就無法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定祥和了。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這幾句話揭示了逞強帶來的惡果:征戰(zhàn)之地,荊棘叢生,戰(zhàn)爭之后,必然會出現(xiàn)大災(zāi)荒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崩献诱J為,用兵之道不是為了發(fā)起戰(zhàn)爭,而是為保家護國,只要能夠確保人民的安全和國家的穩(wěn)定就可以了,不可以逞強于天下。一旦遇有戰(zhàn)爭,到了必須用兵的時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則,不宜過分用兵逞強,只要能夠保全自身就足夠了;而且在使自己保全之后,也不要自滿,不要驕縱,這樣才合乎自然規(guī)律。如果不這樣做,勢必會引起別人的妒恨,也會使自己放松警惕,致使自己墮落和腐化,這樣已經(jīng)取得的勝利就會瞬間化為烏有,同時導(dǎo)致最終的失敗。因此,用兵之道要講求一個合理的度,這就要求統(tǒng)治者在用兵時應(yīng)當(dāng)采用自然而然的做法,而不采取過激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治民安。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痹诒菊轮?,老子借戰(zhàn)事的問題向我們闡明了一個人生道理,即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過頭,太過頭就會走向反面;當(dāng)我們獲得成功或是取得成績時,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狂妄自大,而要掌握適度原則,否則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樂極生悲”一詞,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得意忘形之人的,它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快樂得忘了形的人隨處可見,而悲傷過度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人們?yōu)楹坞y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呢?老子給出了我們答案,即我們遠離了大道,不能和大道合二為一。 在情緒的掌控方面,老年人要比年輕人做得好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歷的大風(fēng)大浪要比年輕人多得多,所以不易沖動,不會感情用事。而年輕人則不同,年輕人在感情方面經(jīng)歷的事情太少,一旦遭遇挫折,便會失落不已。對于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他們都或多火燒遇到過煩惱和痛苦,但每個人的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著傷痛,而不是把挫折作為一次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就不會向積極的方面轉(zhuǎn)化。如果能夠克服挫折,就會慢慢走出陰影,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失敗和痛苦在很大程上能促使人取得成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和樂觀的心情對待挫折,決不能讓壞情緒毀了自己的一生。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于天下,況人主躬于道者乎?為始者務(wù)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wù)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師兇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用道來輔佐君主,尚且不敢以武力在天下逞強,何況遵循道的君主自己呢?想要通過自己的作為造成改變、影響的人努力想要創(chuàng)立功勛、創(chuàng)造新事物,而有道的人努力想要無所作為,所以說做事返還到最初什么都沒做的狀態(tài)為妙。軍隊是兇惡、有害的東西。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好處,卻一定會帶來傷害,對百姓造成損害,使田地荒蕪,所以說打仗的地方就會生出荊棘。 果,猶濟也。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于天下也。吾不以師道焉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用兵雖趣功濟難,然時故不得已后用者,但當(dāng)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焉強也。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于天下者也。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果,就是達到目的的意思。善于用兵的人,緩解了危機就停下來,不以武力在天下逞強。我不崇尚武力,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怎么會自大自傲呢?用兵是為了取得戰(zhàn)功、緩解危難,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只應(yīng)該用來消除暴亂,不能用戰(zhàn)果來炫耀武力的強大。壯,是說武力強盛,用來比喻以武力在天下逞強。疾風(fēng)暴雨不會長久,所以短暫的勃興必然不符合道,很快就會衰敗。 蘇轍《老子解》 圣人用兵,皆出于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強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還報之。楚靈、齊湣、秦始皇、漢孝武,或以殺其身,或以禍于孫,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之者也。兵之所在,民事廢,故田不修;用兵之后,殺氣勝,故年谷傷。凡兵皆然,而況以兵強者耶! 圣人用兵,都是因為形勢所迫。如果不是不得已,那就是想以武力征服天下,或許能夠一時得勝,之后必然受到災(zāi)禍的報應(yīng)。楚靈、齊湣、秦始皇、漢孝武帝這些窮兵黷武的君王,不是受到殺身之禍,就是災(zāi)禍臨到子孫的頭上,戰(zhàn)爭是人和鬼都極端厭惡的,興起戰(zhàn)爭的人沒有能得以幸免的。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社會生產(chǎn)遭到破壞,田地也得不到修整。戰(zhàn)爭之后,殺氣能使谷物受到傷害。凡是用兵都是這樣的,何況是以武力逞強的呢? 果,決也。德所不能綏,政所不能服,不得已而后以兵決之耳。勿矜、勿伐、勿驕、不得已,四者所以勿強也。壯之必老,物無不然者,唯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沖。未嘗壯,故未嘗老,未嘗死。以兵強天下,壯矣,能無老乎?無死乎? 果,就是決斷的意思。給予恩德不能安撫,通過行政手段不能使之服從,迫不得已才以武力作決斷。不自大、不自夸、不自傲、迫不得己,說的都是不讓人以武力逞強。事物壯大了之后必然衰退,沒有不是這樣的,只有有道的人完成了卻像沒有完成一樣,豐富反而就像空的一樣。不曾壯大,也不會衰老,也就不會死亡。用武力逞強,很雄壯、很強大,但是能夠不衰退、不滅亡嗎? |
|
|
來自: 啟明星座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