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極度專注和癡迷的 對于任何有卓越成就的個人而言,都是時代機遇給予的,都是地域給予的,這是天理。離開大勢,離開生存條件決定的地域,所有的成績都會灰飛煙滅,這個是最大的因素,在這個前提條件下面,我們來談高手。 1、高手的套路 認知神經(jīng)科學之父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做了一個試驗讓人來加深理解神經(jīng)科學。給了兩個不同的人同樣的一份國際象棋棋譜殘局照片,看五秒鐘,之后讓這兩個人分別按照自我的記憶來重現(xiàn)殘局,大約有25-30個棋子,結果是什么呢?一個國際象期專家?guī)缀鯗蚀_無誤的重現(xiàn)殘局;另一個普通人只能準確的擺出正確的5個。 當結果確定后,問這個專家為什么能將這么多棋子準備無誤的重現(xiàn),專家的回答是按照棋局上的邏輯關系來重現(xiàn);而問另一個普通人的時候,他的回答時,只能按照瞬間的記憶來重現(xiàn)棋局。從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角度,邁克爾·加扎尼加教授認為人類天生就具備講故事并且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能力,通過構建虛擬的故事讓自我的結論顯得合理。而這本身就個備欺騙性,是我們在自欺欺人。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了“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是來解釋高手與普通人的區(qū)別。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是假設,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刻意練習”的理論目前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 而結合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解釋為,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使得大腦中原來兩個完全不相關的神經(jīng)元起初建立簡單鏈接,接著建立強鏈接,從而改變大腦的腦灰質和結構,增加大腦的表面積。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專家為什么能夠準確無誤的重現(xiàn)棋局,在普通人哪里這些棋子可能毫無關系,毫無意義,而在專家的大腦中,棋盤基本上可以說是刻錄在其腦子當中,當棋局重現(xiàn)時,他會按照他下棋的思路和套路來重現(xiàn)棋局。 這也就可以理解“刻意練習”里面有一個例子,一個人可以記下幾十人甚至上百個看似毫無意義的數(shù)字了,通過訓練,都可以建立起某個行業(yè)的或者某項技能的大腦中鏈接的重新鏈接。 可以理解為訓練股肉一樣,長時間訓練某個部位的股肉,那個部位的股肉就會很發(fā)達。 2、長期極度專注 這里的專注包括所花的時間和所耗費的精力。 任正非的華為在通信市場沖鋒了30年,成為了世界通信行業(yè)的老大。 朗朗的鋼琴練了20年才有今天的成績,這20年期間他花得有多長時間在鋼琴上,有多少精力在鋼琴上? 王興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浸淫的時間和投入的精力都是以10年計起的。 試問有多少與華為一起起步的公司在過程當中經(jīng)不起誘惑而轉型的?在30年的過程當中,華為一直專注于通信,中間有多少個其他的賺錢的機會,房地產(chǎn),金融等等,這又需要多大的專注力才能免于被誘惑。 哪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愿意無聊而又痛苦的練習鋼琴呢?在會彈一首曲子之前,中間要經(jīng)過3-5年基礎訓練,而又有多少倒在了這3-5年的訓練當中,這3-5年當中的無聊,無趣,枯燥真不是人該干的事兒,但沉下來,專注于此了,都會有所成就。 當年的王興畢業(yè)后一種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創(chuàng)業(yè),一路成長,成就了美團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地位,至少走過了10個年頭。 我引用下梁寧在一篇文章里面介紹的一部分內(nèi)容 什么是普通人? 就是快樂沒有那么強烈,痛苦也沒有那么巨大。所以,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相對平衡地運行,而不是被快樂和痛苦牽引撕扯,沒完沒了地折騰。 什么叫有一技之長的人? 就是當他在沉下來做某件事的時候,他不厭其煩,樂在其中,完全不理會別人的差異或者不理解。 什么是杰出的人? 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個,他得不到,他就像萬蟻噬心那樣痛苦。犧牲什么都可以,他必須得到他想要的那個東西。 如果你賺到了1000萬,你有多快樂? 金山在香港上市,估值6.261億港元,眾人歡呼雀躍,而雷軍卻陷入深深的痛苦:16年,5840天的日夜奮斗,才換來6億市值? 同時她又說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 有一種天份叫痛苦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們還有一個比快樂更重要的天分——痛苦。 巨大的痛苦,讓他們無法停下來。當他不再痛苦的時候,也許他超越了,也許他就此平庸了。 沒有比引用原文更有力量的語言來表達了。 3、長期極度癡迷 癡迷另外一個術語是全神貫注,是心流。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心流(英語: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者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如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所表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某者在此狀態(tài)時,通常不愿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chǎn)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使心流發(fā)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征: 1.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2.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3.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4.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5.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6.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8.不斷優(yōu)化的障礙,我們對于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zhàn)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癡迷于某件事情上時的心流的狀態(tài)是陶醉的狀態(tài),是享受的狀態(tài),全然沒有時間的概念,而這種心流的狀態(tài)帶給人的感覺是充實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很多有這種狀態(tài)的人,做著某件事情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又或者不知不覺的到天亮了,而全然沒有疲倦感。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或者大人在玩自己喜歡游戲時的狀態(tài)? 有沒有觀察過部分音樂人全然陶醉于所喝的歌曲? 有沒有側面觀察過畫家在畫一副畫時的狀態(tài)? 他們一點兒不累,全神慣注于自我的世界,享受著哪份屬于他們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總結一下。 1、卓越和偉大的人都是時代造就的,離開了勢和時,一切成就的條件就不存在。 2、高手都是長時期極度專注于自我領域的 3、癡迷是一個過程的不斷反饋,或者說是一種專注的饋贈。 從現(xiàn)在開始,請你也長時期極度專注和癡迷于某個領域,成為該領域高手基本是必然。 2019年9月24日星期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