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號X-有槽點|有溫度|有態(tài)度 這是一個有深度的公眾號 (這篇文章可能會有點苦,但是有機會點亮你昏暗的視線)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希望成功 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但是現實是 這個世界上只有0.1%的人是厲害的那種 而其他的都只是普通人 但即便如此,也絲毫不影響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努力 因為,從小就有人告訴我們:要想成功就要足夠努力 這句勵志的話,成為了那個一直支撐我們前進的信條 每當現實困頓,總會深信不疑,砥礪前行,奮勇前行 即便現實變的不堪,還是會告訴自己: 是我努力的還不夠! 這樣,又進入了下一個更加努力的循環(huán)中去 這么努力的樣子,讓人真的好感動,但卻讓我想到了下面這幅圖畫 播放GIF 一只停不下來的老鼠 他奔跑著試圖超過轉輪的速度,好讓自己在某瞬間可以休息一下 但是轉動的輪子隨著他奮力奔跑的步伐也在加速 他似乎永遠也找不到停下來的機會 01 努力 努力就可以成功嗎那么,努力就可以成功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定義一下努力這個概念 什么是努力? 我在百度百科找到了這個定義:盡量使出自己的力氣來做事,后來指一種做事情的積極態(tài)度 根據這個定義,我理解努力是一種態(tài)度,能夠積極響應并作出反饋的態(tài)度,比如說努力工作和努力學習 所以努力一詞重點強調的內容在做的態(tài)度上,做的怎么樣,不是重點 換句話說,只要你一直在做、在做、身體力行,沒有停止,那么你就會得到“努力”這么一個評價 所以我們經常看身邊有些人的努力是這樣的
我們身邊有太多努力的人 他們每天起的很早上班 工作到很晚下班 每天幾乎三點一線,甚至連軸轉 偶爾還要面對突然而至的臨時加班 家對于他們而言 可能成為了一個只是休息的地方 但是多數時候,內心卻是很充實,因為心里的那個它在安撫你: 努力,就會有回報,等著吧
現如今,信息泛濫,知識復雜 因此有了很多販賣認知焦慮的機構 在破除焦慮的同時,也收割著焦慮者的羊毛 很多人開始培養(yǎng)學習的習慣 每天不看點書,不學點東西都會感到焦慮 沉迷在信息的海洋而無法自拔 結果是,錢也花了,時間也用了 但是卻沒有看到什么提升,生活還是老樣子 而且伴隨著的還是焦慮重重 我都已經這么努力了,為什么現狀還未曾改變?
在全民創(chuàng)業(yè)的這個大時代 很多人加入了創(chuàng)業(yè)大軍之中 但是為什么經過了一次次的創(chuàng)業(yè)之后 有些人還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身份,而有些人 卻成為了創(chuàng)業(yè)家 差別到底在哪里? 如果說勤奮,說努力,屢敗屢戰(zhàn)的創(chuàng)業(yè)者,是不弱于創(chuàng)業(yè)家的 那相對于那些厲害的人,他們究竟差在了哪里? 02 認知模式 認知世界的一把刀我們先不著急給出答案,還是先來看幾個案例
當你在復雜混沌,無處著手的問題面前 領域專家總是能夠很快發(fā)現問題 比如說,醫(yī)生,通過聽取你的肺部聲音,判斷你是否有炎癥 比如說,汽車維修,維修師傅單純通過汽車的聲音都可以發(fā)現問題在哪兒 比如說,婚姻專家,他判斷兩個人今后會不會離婚 第一要素看的不是兩個人一起聊天的具體內容 而是看他們是否鄙視對方 因為研究表明互相鄙視是兩人離婚的第一要素 在面對復雜的問題面前,他們似乎總能夠通過表面復雜的信息,找到這些信息背后的結構,然后做出判斷
如果直接去記憶的話,會是比較耗時的一件事,因為14個字的無序記憶,已經超出了我們大腦能夠快速記錄的范疇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下這些字,就會發(fā)現這些字體背后的結構: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何處不青山 看到這里,你是否意識到了一些什么? 那些厲害的人,那些領域的專家,和差異在哪里?你發(fā)現了嗎? 是一種思維模型,這種思維模型,能夠快速的幫助他在復雜的,混沌的信息面前快速抓住關鍵問題,然后做出正確抉擇 那么,什么是思維模式呢? 簡單來講,思維模型是復雜信息和重復動作的一系列表象背后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能夠幫助你快速認知事物 03 刻意練習 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我們知道了思維模型這個概念之后,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利用這個理論,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呢? 有一個流派的心理學家,他們系統(tǒng)的研究了各個行業(yè)的從新手到專家甚至到世界大師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手、醫(yī)生、數學家以及記憶者等 他們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比較,實驗,最終找到了學習的方法論,打破了學習這個事情原本處于黑盒子中的狀態(tài) 而這個方法論就是——刻意練習 他們發(fā)現,決定一個棋手在國際賽事上最終是否取得佳績的關鍵性因素竟然是他們打棋譜的數量!Amazing 世界一流棒球運動員,參加比賽占用的時間不到10%,剩余的時間都是在訓練 也就是說,專家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刻意練習 那他們刻意練習的內容是什么呢? 是套路,是模式,是模型 所以,刻意練習的方法論已經呼之欲出了: 1.建立模型 2.刻意練習 3.及時反饋 04 高手時刻 來自高手的分享查理芒格,是一位成就非凡的企業(yè)家、投資家,與巴菲特一同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他是典型的多元思維模型的踐行者,掌握各個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并從不同學科中受益匪淺 畢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并不總會恰好落在某個領域內。這也是他最重要的一個思維模型——掌握所有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作為自己的元知識 他說過一些經典的話,整理如下(有些內容可能聽起來還有些晦澀,但是需要細致品味,才能找到屬于你的那個認知破局點)
05 最后的最后 純粹的努力是不能幫助你成功的前面一步步說了很多,最后總結一下 1.純粹的努力,是沒有價值的;尤其是在一個已經很熟悉的領域做重復的,自動化的動作的時候,你是不會有提升的 2.我們需要掌握認知這個世界基本的認知模型——任何事物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復雜的信息和重復的動作面前無所適從,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這些事務背后的抓手,而不是陷在了信息之中無法自拔 3.在復雜繁瑣的事務面前,重復的動作不會帶來任何成長,只有當你試圖你找到背后的抓手,背后的信息結構,背后的思維模型的時候,才能夠成長起來。這也才會有了開車3年的司機可能比開車10年的司機師傅水平要高 4.在任何一個領域內,如果想要成為專家,那就要在這個領域熟練掌握“刻意練習”,這一思維模型,找到這個領域背后的生存邏輯,也就是思維模型,然后重復不斷的進行訓練,提升,這樣才是成長最快的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