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魯迅的妻子,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是許廣平,對于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卻不是那么了解。 他與朱安的故事還得從魯迅先生在外求學時說起,在這期間家中屢次要他回國去結婚,他不愿放棄學業(yè)不肯回去。后來家中打電報來了,說母病危,先生回國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結婚的布置都已停當,只等他回來做新郎了。魯迅先生一生對事奮斗勇猛,待人則非常厚道。他始終不忍對自己最親切的人予以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可他對待這個父母之命的妻子卻沒有這么仁慈了,從新婚之夜開始,魯迅就與她形同陌路,讓這個女人從嫁人的第一天守了活寡。最后朱安去世前一日,對前來探訪的記者說:“周先生對我并不算壞,彼此間并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該原諒他?!?/p>
而許廣平與他的故事,其中有愛情,有自由,有新世界透出的脈絡。許廣平是廣東番禺人,比魯迅小十七歲。1923年秋天,魯迅應好友許壽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更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講課,就在這里認識了許廣平。許廣平長得身材高大,而且總是坐在第一排,盡管如此,魯迅對這位外貌并不太出眾的廣東姑娘,并不會有很深的印象。
這樣的師生關系延續(xù)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許廣平寫信向魯迅求教,他們之間才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原本疏遠的師生關系才有了突破。這就是著名的“兩地書”,在兩人通信的過程中,討論的話題逐漸由教育問題、學生運動、社會弊病,變化為人生觀念、愛情理想,魯迅與許廣平于1927年10月3日,乘“山東”號輪船抵達上海,頭幾天,他們寓居在共和旅館,10月18日上午,移入東橫濱路景云里第二弄二十三號,正式開始了他們公開的同居生活。
談起朱安,魯迅曾對好友許壽裳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倍勂鹪S廣平,確是他真正為愛重視自己,體味這一種生活的契機。回到標題中所問的問題,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緣由,或許是因為關于此我們每個人不只是在評論一件事,而是在作為一個人堅定著我們反對包辦婚姻,崇尚戀愛自由的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