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易醫(yī) 一、健脾法 1 益氣 用于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資生丸等。 2 溫陽 用于脾陽不足,寒從內(nèi)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 升陽 用于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濕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借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濕困脾土,或陽氣抑遏于中焦,皆可用升陽法。方如升陽除濕防風(fēng)湯、升陽益胃湯、升陽除濕湯、升陽湯、升陽散火湯等。升陽與益氣藥同用,并用升提作用,可用于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癥。 二、養(yǎng)胃法 1 生津 熱病傷津,口干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 養(yǎng)陰 胃陰不足,舌質(zhì)干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干結(jié)等,可用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濕法 1 燥濕 用于濕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泄,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癥。方如平胃散。 2 芳化 用于濕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泄,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 滲利 濕聚為水,溢于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濕郁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 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nèi)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shù)甘湯。 5 化痰 脾濕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dǎo)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dǎo)法 1 消食 用于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fā)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dǎo)滯丸等。 2 消瘀 用于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于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1 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nèi)結(jié),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 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jié)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1 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