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米芾《吳江舟中詩》長卷完整版 ﹀ ![]() ![]() ![]() ![]() ![]() ![]() ![]() ![]() ![]() ![]() ![]() ![]() ![]() ![]() ![]() ![]() ![]()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帖 紙本 31.3×559.8cm 美國梅多鮑利坦美術(shù)館藏 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全卷31.3×559.8cm,原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約翰·克勞弗德藏,現(xiàn)寄贈與梅多鮑利坦美術(shù)館。 米芾大行書傳世書跡不多,以吳江舟中詩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吳江舟中,為朱邦彥所書,是一首五言古詩,凡44行,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書風(fēng)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從容,枯筆疏行,欹側(cè)隨意。 2.米芾《吳江舟中詩》長卷分段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卷首王鐸題跋 王鐸題跋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卷首釋文:米芾書本羲、獻(xiàn),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摹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公望郭四兄善藏,勿輕示不好書者?;实鄢绲澥臧嗽鲁跛娜疹}于林秀亭中。同坦公都諫山圖,公度、洙源、漱六觀。王鐸題書。 ![]() ![]() 孫鑛跋米芾《吳江舟中詩卷》 孫鑛(1543-1613),明朝大臣、學(xué)者。字文融,號月峰、湖上散人。余姚孫家境(今屬慈溪市橫河鎮(zhèn))人,孫堪從子。萬歷二年(1574),奪得會試第一,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尚書。孫鑛一生著作宏富,多達(dá)四十余種七百余卷。著有《評經(jīng)》十六卷、《今文選》十二卷、《評史記》一百三十卷?!对u漢書》七十卷、《韓非子節(jié)鈔》二卷、《翰苑瓊琚》十二卷。《后越絕》十卷、《排律辨體》十卷、《居業(yè)編》十二卷等,并有《孫月峰全集》傳世。書學(xué)歐陽詢,瘦勁不凡。其書畫理論著作,為《〈書畫跋〉跋》六卷,論說極有精理。《兩浙著述考》云:“此書《四庫》著錄,《提要》云:王世貞先有《書畫跋》,礦又跋其所跋,故重文見義,猶非非國語,反反離騷例也。……。乾隆庚申刊板,任蘭枝為之序?!跏镭憰鴮W(xué)雖非當(dāng)家,而議論翩翩,筆法古雅,蓋拙于揮毫而工于別古者。礦以制義名一時,亦不以書畫傳,然所論時有精理,與王世貞長短正同,亦賞鑒家所當(dāng)取證矣?!?/font> 3.米芾《吳江舟中詩》長卷單行放大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年月考 ﹀ ![]()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有米芾大字行書長卷《吳江舟中詩》,紙本,高31.1厘米,長557厘米。詩卷由十紙接裝而成。共計四十四行,每行三至四字,間有一字或二字一行。書成后尚余二紙,則低一字書款。詩云: ![]() 徐邦達(dá)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中說:“自識作于吳江舟中,也可能就是元祐戊辰去湖州,過吳江時所書。論書法雖然蒼率恣縱,比之《苕溪詩》等不甚相同,但字形筆法沒有離開歐陽詢一體……應(yīng)屬早中年之筆無疑。當(dāng)時大約匆匆揮毫,所以見得蒼率老健似為晚年作了,但細(xì)看仍屬有別?!痹v戊辰即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 ![]() 方聞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英文版《超越再現(xiàn)——8世紀(jì)至14世紀(jì)中國書畫》中說:“巨幅手卷《吳江舟中行詩》約作于1100年,當(dāng)時米芾正在太湖。他的船行至江中,四下是瑰麗的自然景色,身為內(nèi)在心源之主的米芾,揮灑大筆寫下了這幅雄邁的行草書杰作?!保ㄒ娬憬髮W(xué)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M. W. Hearn)曾經(jīng)在一篇論文中,檢視以上諸家所論,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他將《吳江舟中詩卷》與米芾的《苕溪詩卷》(1088年)、《留簡帖》(約1094年)、《硯山銘卷》(約1102年)、《紫金硯帖》(約1100年)作比較,從書風(fēng)方面,包括運筆、墨色層次、結(jié)字形態(tài)、筆墨變化的程度等,認(rèn)為《吳江舟中詩卷》屬于米芾書風(fēng)轉(zhuǎn)變時期的作品。另由米芾在江南一帶活動時期來推斷,此卷應(yīng)在1094年末至1102年在潤州家居時所書。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何傳馨先生認(rèn)為:“《吳江舟中詩》卷的筆墨、結(jié)體與書體有著豐富的變化,其中可以看到顏、柳體的厚重寬博,或勁健險峭的歐體,也有流暢妍雅的二王筆意,顯示出所謂‘集古字’的特色,從書法發(fā)展的歷程來看,置于‘未能立家’的中年時期,也似乎較為接近事實。”(見《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6年) ![]() 再回看《吳江舟中詩》卷,其中的確有唐人書風(fēng)痕跡,但二王書風(fēng)的影響已開始顯露。從整體來看,是從“集古字”向二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即在“未能立家”之前。而此卷并不是在正常狀態(tài)下所寫,詩中“昨風(fēng)起西北,萬艘皆乘便。今風(fēng)轉(zhuǎn)而東,我舟十五纖”,應(yīng)是當(dāng)時實景。在風(fēng)浪顛簸的舟中,加之匆匆揮毫,所以在字體大小和謀篇布局上難以考慮周詳,有些字更顯“輕飄”,其中“戰(zhàn)”字似有筆從手中晃落之感。但要定此詩卷的確切年代,則幾如“猜謎”,似無多大實際意義。大約可定為1082年左右所作,米芾時年約三十二歲。在五六年后,米芾書法日趨成熟定型,有絕代名跡《苕溪詩》和《蜀素帖》傳世,皆天壤之瑰寶也。 ![]() 雖然米芾曾不止一次到過吳江,但在他的詩文和題跋中,僅有一次直接提到自己到過吳江的具體日期。在《海岳題跋》中的《跋殷令名帖》中有云:“元祐戊辰,集賢林舍人招為苕、霅之游,九月二日道吳門……五日,艤舟吳江垂虹亭?!痹v戊辰即1088年。如定《吳江舟中詩》卷為戊辰所作,但其書跡與同年的《苕溪詩》(戊辰八月)和《蜀素帖》(戊辰九月)又明顯有異。按常理而言,一個人同年的大字與小字之間不應(yīng)該會有如此大的懸殊。難道《吳江舟中詩》卷是米芾在風(fēng)浪顛簸舟中的一件“游戲”應(yīng)酬之作? ![]() 《虹縣詩卷》局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米芾中年小字神采豐腴,流美照人,遠(yuǎn)勝其大字。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嘗云:“至其晚歲之筆,則枯干無韻,如《虹縣詩》等,殆同朽骨,雖欲為賢者諱而有所不能也?!狈惭袑W(xué)米書者,此不可不知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