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我姓白名菜,不能吃,吃了你會死

 高天明月圖書館 2019-09-14

從5月初夏至9月涼秋,當(dāng)你漫步鄉(xiāng)間小路,或是穿行于山林小徑時,往往能看見一些開著黃花的植物。它們一眼望去有點像十字花科的植物,都有著四瓣黃色的花瓣和羽狀分裂、青中帶藍的葉子。但近距離觀察,十字花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是雄蕊有六根,四根長,兩根短,而這種小黃花有幾十根絲狀的雄蕊。如果把它的植株折斷,傷口處還會流出黃色的汁液。那么,這種植物多半就是罌粟科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白屈菜無論花、葉子還是果實,都很像十字花科的植物。圖片:Andreas Rockstein / Flickr

十字花科植物甘藍型油菜(Brassica napus)。圖片:Discostu / Wikimedia Commons

大白可不是大白菜

白屈菜廣布歐亞大陸,并在十七世紀被引入至北美。它的屬名來自早期拉丁語chelidonia或chelidonium,這兩個詞又來自古希臘語χελιδ?ν,意思是燕子,它有個英文俗稱就叫swallowwort(燕子草)。根據(jù)古代歐洲傳說,這種花開放的時候,正是燕子從南方歸來的時節(jié);當(dāng)燕子遷徙至南方過冬時,它也就慢慢凋謝了。時令之花與遷徙動物的配合,往往給人一種“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感覺,有點類似古詩里的“聽鳥聞歸雁,看花識早梅”。

白屈菜的種加詞majus,意為“更大的”,它的通用英文名稱也叫g(shù)reater celandine(大白屈菜)。既然有更大的,那有沒有更小的呢?還真有,lesser celandine(小白屈菜)是一種叫做榕毛茛[gèn](Ficaria verna)的植物,與白屈菜的分布相近,植株低矮,但花的顏值更高。它屬于毛茛科,與白屈菜所在的罌粟科相距很遠。在歐洲文學(xué)中,“大白”和“小白”往往混淆使用。

榕毛茛,除了花都是黃色,其實與白屈菜并不相似。圖片:Michal Osmenda / Wikipedia

有人模仿我的臉?

雖然白屈菜與十字花科植物很像,但是如果近距離細看,還是肯定能區(qū)分的。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常見的植物中,最容易與白屈菜混淆的植物,是它的罌粟科近親禿瘡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這兩種植物葉、花、果幾乎一模一樣,唯花序形態(tài)有點區(qū)別。對于普通人來說,最靠譜的分辨方法是看種子形態(tài),禿瘡花的種子沒有油質(zhì)體;或是看葉子分布形態(tài),白屈菜植株從上到下都有葉子,而禿瘡花葉子多長在植株下部,上部葉子很少

禿瘡花的葉片集中在植株下部。圖片:朱鑫鑫 / 中國植物圖像庫

白屈菜的植株上下都有葉子。圖片:Pixabay

物種日歷介紹過一種與白屈菜名稱相近的植物,叫做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它與白屈菜的名稱,最早都見于明朱橚[sù]著的《救荒本草》。但其命名來歷均不詳,或許同源也未可知。古代植物書籍所錄名稱,一般都是地方土名,可能帶有方言口音。

夏緯瑛在《植物名釋札記》中,懷疑“白屈菜”原作“白苣菜”,苣就是一大類俗稱苦菜的植物,白屈菜的葉子與某種苦菜類似,而且有點發(fā)白,《救荒本草》也說“莖葉皆青白色”,因此得到“白屈菜”之名。

千屈菜。圖片:liz west / Wikimedia Commons

至于千屈菜,作者給了個十分文雅的解釋,“千屈菜”應(yīng)寫作“茜[qiàn]苣菜”,指其花為茜(深紅)色,葉似苣菜,這個解釋似乎就有點牽強了。也有人認為,屈可以通假“崛”,指高大突出,白屈菜和千屈菜植株都比較高大,故名。

給螞蟻準備的外賣

白屈菜不但花形和葉形很像十字花科植物,它的果實也很像十字花科的長角果。它的種子很有特點,黑亮的種子側(cè)面有一塊白色的油脂狀物體,這個部位被稱為種阜[fù],或者叫“油質(zhì)體(elaiosome)”,這代表白屈菜是一種蟻播植物(myrmecochory)。

擁有油質(zhì)體的白屈菜種子。圖片:Stefan.lefnaer / Wikimedia Commons

蟻播植物,顧名思義就是靠螞蟻來傳播種子。這類植物的種子具有各種形狀的外部附屬物,也就是“油質(zhì)體”,油質(zhì)體通常富含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脂肪和氨基酸,對螞蟻具有強烈吸引力,形狀也比較適合螞蟻搬運。覓食的工蟻會把種子搬進蟻巢,把油質(zhì)體切下來喂養(yǎng)幼蟲,然后把作為廢棄物的種子本體丟出巢穴,或是丟在單獨的垃圾間里。這樣,種子就會有機會分散到有利的萌發(fā)位置,也可以避免其他動物的取食。這種傳播行為是一種互利共生行為,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意義。

既不是菜,也不是萬能藥

白屈菜名字帶個“菜”字,首次記載白屈菜的書籍恰好還是《救荒本草》,可能會讓人猜想,它是不是能吃的?奉勸你千萬別冒險。《救荒本草》是一本在饑荒時用于救急的“野外生存手冊”,主要目的是記載那些可以勉強吃下,保證暫時活命的植物。一種植物只要短時間內(nèi)吃不死人,就可能被《救荒本草》收錄,因此書中也不乏毒物。而且《救荒本草》所記載的白屈菜食用方法也比其他植物繁瑣,需要把葉子和土一起煮熟,然后再和土一起放在水里泡一個晚上,再換水洗干凈,才可以食用。

Flora Batava一書上白屈菜的科學(xué)插圖。圖片:Jan Kops / Wikimedia Commons

身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富含多種有毒的生物堿,以異喹啉生物堿(isoquinoline alkaloids)為主,包括白屈菜堿(chelidonine)、前鴉片堿(protop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等。因為味道苦辣,有的地方叫白屈菜“山黃連”,有的地方甚至稱它“斷腸草”。和劇毒植物鉤吻(Gelsemium elegans)同享一個外號。

鉤吻。圖片:阿橋 HQ / Flickr

生物堿使白屈菜的汁液具有皮膚和粘膜刺激性,是歷史悠久的皮膚病治療藥物,其使用時間可追溯到古羅馬。在歐洲和北美,白屈菜也被稱為tetterwort(皮疹草)或wartwort(疣草)。民間治療皮膚病的草藥,多半靠的是“苦肉計”:植物自身腐蝕性夠強,先把患病皮膚燒壞再自然長好。如果沒感染也沒復(fù)發(fā),那就是好了。在《巴黎圣母院》中,流浪詩人格蘭瓜爾誤入“乞丐王國”,看到了形形色色滿身瘡痍的底層人民,有一個大腿有病的乞丐,用白屈菜汁和牛血擦洗他的“上帝賜與之腿”。

“乞丐王國”中有真正的病人,也有喬裝打扮博取同情心的騙子?,F(xiàn)實中,把白屈菜看作靈藥的人里,也有招搖撞騙的高手。上世紀70年代,有個烏克蘭化學(xué)家Vasyl Novytskyi發(fā)明了一種白屈菜提取物質(zhì),命名為烏克蘭(Ukrain)。在Novytskyi的宣傳下,這種藥物被他說成一種“萬靈藥”,能夠治療癌癥和病毒感染(包括艾滋病和肝炎)。但現(xiàn)有的科學(xué)證據(jù)都不支持,白屈菜提取物在臨床試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種“萬靈藥”甚至還會導(dǎo)致藥物性肝衰和過敏反應(yīng),Novytskyi更因為商業(yè)欺詐被逮捕。

白屈菜。圖片:Em?ke Dénes / Wikimedia Commons

總之,白屈菜不是菜,也不是神藥,只是一種模仿十字花科的臉,卻有著老毒物內(nèi)心的低調(diào)小花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