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 一、概念: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睌嚅_,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讀節(jié)奏考題,主要有選擇題和主觀題兩種題型。選擇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選擇正確的,一類是選擇錯誤(或不正確)的。主觀題類型主要是用“/”直接劃分節(jié)奏。 二、斷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fā)生錯斷。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shù)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訣: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口訣。下面祥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于大家靈活運用。 (一)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劃一劃二不劃三”意思是說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二次是常事,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二)主謂動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余 /聞 之 也 久 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比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將”“歸”“賀”,根據(jù)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將“入”之后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將“將……而歸”誤斷為“歸人”。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由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例2: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 “后生”主語,“不復有”謂語,“言歐公者”賓語,停頓兩次。 例3:茍全∕性命∕于亂世 “于亂世”是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 (三)遇上關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例4如“夫/戰(zhàn),勇氣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等。 例5:蓋 / 竹柏影也 “蓋”句首發(fā)語詞,表示引出議論。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例6: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7:故∕為之說 “故”表示總結性詞語,翻譯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詞】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例8:禁愈嚴∕而傳愈多 “而”表示轉(zhuǎn)折,翻譯成可是、但是等。前后語意發(fā)生轉(zhuǎn)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zhuǎn)折連詞前有所停頓。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例9:可/以一戰(zhàn) “可以”,古代是表示兩個單音節(jié)詞:“可”+“以”,意思是“可以憑借(這一點)”,而現(xiàn)代漢語表示一個詞,“允許”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 (五)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后面停頓合情合理。 例11: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歐陽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點,如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謂語“鼓”) 例1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之高”是定語后置) 例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是介詞,后省略賓語“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應調(diào)整為“有何陋?”) 例1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其上”是狀語后置) 例17、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結構;“也”表判斷語氣,“此……也”是判斷句) 例18、帝/感/其誠(“感”具有被動意義,“被……所感動”) 例19:余聞之也/久矣 語氣詞“也”表示提示,讓讀者換一口氣來讀。 例20:悍吏之/來吾鄉(xiāng) “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結構助詞,表示舒緩語氣。 (六)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誦坡詩 “士大夫”是專有名詞,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除此之外,老師再給大家補充幾點 1.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比如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3、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頂真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對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男有分/女有歸 對稱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排比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4、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句子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三、練習 (一)、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①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一日與棐②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寧、大觀④間,海外詩⑤盛行,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⑥,而人或謂之不韻⑦。 [注釋:①歐陽公:指歐陽修。②棐(fěi):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④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⑤海外詩:指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⑥氣索:氣短。⑦不韻:不雅。] 〖變式訓練〗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2.下面句子劃分節(jié)奏正確的,在其后面畫“√”。 (1)前后類/如此( )?。?)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 ) 3.下面句子朗朗節(jié)奏劃分正確是一項是………………………………………( ) A.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B.汝/記吾言 C.禁愈嚴/而傳愈/多 D.海外/詩盛行 4.下面句子朗朗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B.便/自覺氣索 C.是時/朝廷/雖嘗禁止 D.而人/或謂/之不韻 (二)、曾子①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請以此修衣?!痹硬皇堋7?,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 曾子曰: “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v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終不受??鬃勇勚唬骸皡⒅宰阋匀涔?jié)也?!?/p> [注釋:①曾子:名參。②致邑:給一座城。]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一處停頓。 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 2.下面給“曾子衣敝衣以耕”劃分的朗讀節(jié)奏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衣敝衣/以耕 B.曾子衣/敝衣/以耕 C.曾子/衣敝/衣以耕 D.曾子/衣敝衣以/耕 3.下面的劃分朗讀節(jié)奏錯誤的一項是( ) A.我/能勿畏乎? B.先生/非求于人 C.受人者/畏人 D.請以/此修衣 4.判斷下面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在后面括號中打“√”,錯誤的打“×”。 ⑴普君/使人往/致邑焉( ) ⑵人/則獻之,奚為不/受?( ) 5.請為下面一句話加上標點符號(兩處)。 反復往又不受。 6.(創(chuàng)新題)“縱子有/賜,不/我驕也”這個文言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嗎?為什么? (三)、給加粗部分用“/”斷句。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返為汝殺彘③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 止 之 曰 特 與 嬰兒 戲 耳 曾 子 曰 嬰 兒 非 與 戲 耳 嬰 兒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學 者 也 聽 父 母之 教 今 子④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母 欺 子 子 而 不 信 其 母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注釋: ①曾子,曾參,孔子的弟子。 ②之:到。 ③彘:豬。 ④子:你 (四).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斷十處) (《論語·卷八》) 【注釋】 (1)節(jié)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jié)制人。(2)驕樂:驕縱不知節(jié)制的音樂。 (3)佚:同“逸”。 (4)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五)(甘茂曰:)“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又冈唬骸嶙硬粴⑷??!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郑惰逃鈮Χ?。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二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蓖踉唬骸肮讶瞬宦犚玻埮c子盟?!庇谑桥c之盟于息壤。 (六)王勃故事 初,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汎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 〖變式訓練〗答案: 1.每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2.⑵(√) 3.B 4.D 〖課后鞏固〗答案:1.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 2.A 3.D 4.⑴(√)?、疲ā粒?/p> 5.反,復往,又不受。 6.不正確。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后面往往要分開,主語與謂語應該分開?!翱v”表示假設,“子”是主語,“有賜”是謂語,所以應該在“縱”和“之”之間斷開,也可以在“子”和“有賜”之間斷開,“有”和“賜”是決不能分開的。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返為汝殺彘?!雹燮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憑著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他,就連慈愛的母親都不相信他了。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