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50篇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春,后晉各地都發(fā)生了嚴重的春荒,山東尤為嚴重。沂、密、兗、鄆(山東臨沂、諸城、濟寧和東平)等四州饑民相聚為盜,一度攻占臨濮和費縣(山東鄄城西南、臨沂西北),當地政府無力阻止。 四月份,泰寧軍節(jié)度使安審琦領兵剿殺,反被饑民殺得大敗。安審琦曾領一旅之師力拒契丹,在漳水營救出深陷重圍的皇甫遇和慕容彥超等人,何其壯哉!一年多后居然被烏合之眾擊退,足見人心向背。 從夏初直到八月,河南、河北、關西(潼關以西)大雨成災,黃河楊劉渡、歷亭、臨黃、衛(wèi)州、原武段相繼決口,沿邊莊稼顆粒無收,城郭房舍毀壞無數。 各郡縣餓殍遍野,中原百姓為求生計,也被迫嘯聚山林,剽掠四方。 少帝石重貴仍沉醉在擊敗契丹的浩蕩武功中,耽于游樂。面對如此天災無動于衷,僅僅給開封府下詔,免征本月房產稅。 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成軍的北面行營(北方軍團)是石重貴為抵御契丹南侵,以傾國精銳打造而成。 行營都統(tǒng)(總司令)是北平王、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可他為避免少帝猜忌,一直留在河東,從未赴營中履職。軍中最高指揮者是都招討使(招撫征剿總指揮)杜威。 陽城大捷后,杜威返回順國戰(zhàn)區(qū),駐守恒州(河北正定)。他性情貪濫殘暴,自恃為顯貴國戚(后晉高祖石敬瑭妹妹宋國長公主駙馬),多行不法之事。 杜威經常用防衛(wèi)契丹的名義,搜刮官吏百姓的錢財。而且他一向畏敵如虎,順國戰(zhàn)區(qū)所轄州郡屢屢為契丹所屠,呈現(xiàn)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可怕景象。 杜威見轄區(qū)殘破凋敝,軍民對他怨氣沖天,因此極力請求調職。 石重貴尊重姑姑宋國長公主,便將杜威改授為天雄軍節(jié)度使,調任鄴都(河北大名),實際脫離了北面行營。當年,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馬全節(jié)也因病亡故。 開運三年五月,定州(河北定州)緊急軍報傳來:契丹大軍壓境。石重貴只得改組北面行營領導層,舍都統(tǒng)、都招討使不用,確定都部署為最高指揮。任命義成軍節(jié)度使皇甫遇為都部署,彰德軍節(jié)度使張彥澤為副,義武軍節(jié)度使李殷為都監(jiān)(軍隊總監(jiān)),帶兵前往御敵。 臨行前,石重貴又廢除了上述任命,重新任命天平軍節(jié)度使、前行營都監(jiān)李守貞為都部署,皇甫遇副之;張彥澤任馬軍都指揮使兼都虞候(騎兵總司令兼軍紀總監(jiān));李殷任步軍都指揮使兼都排陣使(步兵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并命令護圣都指揮使(近衛(wèi)軍護圣營司令)王彥超等人率領十營近衛(wèi)軍移駐邢州(河北邢臺),充實到北面行營中;河東戰(zhàn)區(qū)解運軍糧十三萬斛到前線。 八月,北面行營諸軍抵達定州。前鋒在長城(戰(zhàn)國燕長城)以北和一千多契丹騎兵遭遇,雙方展開激戰(zhàn),轉戰(zhàn)四十多里,最終擊潰契丹軍隊,陣斬該部首領嘉哩相公。 太原劉知遠也上奏稱,契丹騎兵三萬余人入侵河東,被己方在揚武谷設伏,殺死七千多人,取得大捷。 九月,張彥澤部于定州邊境打退一支契丹軍隊,追擊一百多里,生擒契丹大將四人,斬首二十余級(筆者對此戰(zhàn)果深表懷疑,更像是張彥澤偷越國境到契丹搶掠了一趟)。 捷報傳來,石重貴卻下令北面行營火速班師。李守貞部還軍澶州(河南濮陽);皇甫遇部回師相州(河南安陽);張彥澤部駐扎鄴都(河北大名)。倒不為契丹重兵集結,兵鋒南指,而是大災之后,糧儲不濟,北面行營的士兵快要吃不上飯了,只能撤回到腹地就糧(待續(xù))。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脫脫等《遼史.太宗本紀 》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晉書》 司馬光等《資治通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