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要好好學習,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學習就是「大量重復并記住信息」。 我們背單詞、背元素周期表、刷數學題,都是這樣的方式。 但即便你花了30000小時去這樣學習,最終卻幾乎什么都沒有記住。 為什么效率如此之低,我們卻一直使用這種方式去學習? 學習的正確方式,絕不可能是「大量重復記住信息」。 而真正正確的「學習」方式,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構建模型』。 「模型」也被叫做算法或套路,它不需要我們記住每一種情況,而是一旦掌握,就可以處理所有類似情況。 比如學習寫小說,你一定會去看很多小說。但你沒有必要記住所有內容,而是通過不同的故事去總結一套寫作模板,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設計故事。 「模型」這個概念,查理·芒格極為推崇。 但并非因為他極致推崇你就要使用,而是因為這是這是人類進化的必然趨勢,是你目前為止,高效處理信息的唯一選擇。 為什么學習就是「構建模型」? 這其實是生命從簡單到復雜的必然演化,我們需要從生命演進的三個階段分別來看: 生命1.0 我們都知道,生命的首要任務是「生存」,生存就需要對“什么是危險?哪些是食物”等信息進行處理。 只是一開始,生命還用不上「學習」這種方式,而是用「遺傳」就可以完成。 比如我們都知道動畫片《海綿寶寶》,其中的生物海綿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它的生存僅僅依靠吸附海床上的營養(yǎng)物質。而它對于危險的處理,也可以靠身體內的骨針引起入侵者皮膚感染。而這些能力,統(tǒng)統(tǒng)只靠遺傳就能完成。 我們把這種純粹依靠「遺傳本能」去處理信息的生命,叫做生命1.0階段。 生命1.5 但「遺傳」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它在很長時間內不可改變?,F在的人類和10萬年前的人類相比,遺傳的信息也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所以一旦期間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遺傳信息就不夠用。 所以這時,生命又進化出了另一套武器,那就是——記憶。 比如在ABCD四個環(huán)境中,生物全部經歷一次后就會產生記憶,就能記住C環(huán)境是危險的,D環(huán)境才有食物。 有一次,科學家試著給魚缸中的章魚扔了一只牡蠣,章魚想吃里面的肉,弄了幾個小時也打不開。過了一周,人們又將牡蠣扔進去,章魚就不再理睬這只牡蠣。 這種「遺傳+記憶」的生命形式,我們姑且叫做生命1.5階段。 生命2.0 后來,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生物不只面臨ABCD四種環(huán)境,而會面臨成百上千種情況。 比如工業(yè)革命之前,歐洲的工作大致只有4000多種,而在2000年,全美國的工作種類至少有50萬種之多。 我們再不可能把所有環(huán)境都記憶下來,這時大腦又進化出了一個超級能力,那就是「學習」。 學習不是記憶,而是通過已有經驗,去構建一個穩(wěn)定的模型。 比如小學時熟記乘法口訣表,如果讓你回答“2*8”這種口訣表范圍內的計算,你可以憑記憶脫口而出。 但如果讓你回答“236*98”這種口訣表范圍外的計算,記憶就不夠用,這就需要你用已經掌握的「乘法法則」來完成。 這種不必記憶每一種信息,而去掌握信息之間穩(wěn)定不變關系的行為,就叫做學習。 正是因為有了學習能力,人類才能掌握不同的復雜技能。 比如廚師能夠根據「模型」穩(wěn)定輸出菜品,律師能夠根據「模型」去處理復雜的案件,小說家能夠根據寫作「套路」去設計每一個故事。 由此我們可以像iPhone一樣,可以隨意開發(fā)學習程序(模型)。 人工智能專家泰格馬克曾經把那種無法改變身體硬件,且大腦軟件(程序或模型)也不可改變的生物叫做生命1.0階段。 而把人類這種,雖然無法改變身體硬件,但可以改變大腦程序的生物,叫做生命2.0階段。 如果根據「學習」就是「構建模型」這個定義。你會發(fā)現,我們在某些領域會很擅長「學習」,但在某些領域卻至今沒有學會「學習」。 其實,模型大體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運動模型(Modelling of human body motion) 第二種,則是認知模型(或思維模型/分析模型) 對于運動模型,我們總是很容易掌握,比如你從小學會用水杯喝水,讀小學時學會騎自行車,后來去駕校學習開車,這些都是運動模型。 掌握運動模型的核心,是對模型中的關鍵節(jié)點進行拆分并刻意練習,一旦掌握終生不會忘記。 但對于認知模型,我們則顯得生疏很多。 從小到大老師讓你背誦了無數首詩詞,卻很少有人掌握詩歌的寫作模型,從而寫作詩歌。 而在高中你可以做數學的各種復雜運算,但幾乎沒有人把數學思維運用到工作之中。 而很多人當年的英語成績都不差,但我們依舊沒法用英語交流,看英語電影,讀英語雜志。 相對運動模型,為什么我們的認知模型效率如此之低? 其實,一個穩(wěn)定的「模型」包括三個部分: 1、輸入部分 2、模型部分 3、輸出部分 我們以數學學習為例: 在學校學數學,輸出部分是”為了獲得分數”;所以模型部分,則會變成“如何解答某某類型方程”這種解題技巧。 所有的學習行為,最終都是為了掌握中間的模型。你通過大量刷題,就學會了“解答方程”這個模型,這也許能幫你考取高分。 一旦離開學校,這個模型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你的輸出,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知識本身。 所以要真正學習知識,構建模型的輸入部分,一定是知識本身。 那么,什么是用知識本身去構建模型? 比如你今天讀了《高效演講》這本書,你沒有必要把所有知識點全部記住,而是直接建立一個以后都可以用到的演講模型: “坡道-論點-論據-甜點”。 然后構建這套模型,做大量的刻意練習,從而不斷打磨模型的使用型,這才是真正學習。 當然你會覺得,這類練習演講、學會溝通這類實用型知識,可以有大量實踐去驗證模型。 那么那種純粹的知識,比如像哲學、心理學或歷史等這類知識,又該如何學習? 答案還是「構建模型」。 演講表達可以叫做「表達模型」,而心理學哲學則是你的「分析模型」或「認知模型」。 我們就拿心理學舉例: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都是買來一堆書,然后做一堆筆記。 但正確的方式,則是構建一個一個的模型,去分析別人。 比如「情緒」是一個心理學中出現頻次最高的概念之一。 你讓自己大腦記住這些概念,沒有任何意義。 而你完全可以去構建一個情緒的分析模型: 比如輸出部分,可以設定為,一個人在家庭什么情況下會產生激烈的情緒? 而模型部分,你需要考慮引起一個人情緒起伏的變量究竟是什么。性格不同是一個非常表面化的解釋,真正引起一個情緒的,其實是他的「穩(wěn)態(tài)認知」失衡。 比如一個嬰兒時不時在旁邊吵鬧,父母是不會有情緒的。因為這符合他們的穩(wěn)態(tài)認知——嬰兒本來就會吵鬧。 而你在勸告一個七八歲小孩不要吵鬧,而他依然吵鬧,你就會發(fā)火。因為我們的穩(wěn)態(tài)認知是,告訴了不要吵鬧,就不應該再吵鬧。結果與認知不符,我們就會發(fā)火。 由此,我們就知道了整個模型的關鍵,其實是在輸入部分, 每一次只要你仔細觀察自己或別人的「穩(wěn)態(tài)認知』,就能避免和更好控制很多情緒。 比如通過學習,理解了七八歲小孩偶爾吵鬧的原理。再有類似情況,就在我們認知范疇內,你就不會發(fā)火了。 啟示 本期視頻,我們通過生命1.0到2.0階段,全面講述了學習的本質,并不是重復記憶信息,而是去掌握信息之間穩(wěn)定的關系,那就是「構建模型」。 從古至今的學習,都是這樣。 一個獵人可以根據天氣和動物氣味等有限信息,就能判斷是否應該狩獵。但他卻沒有必要去記錄每天的天氣變化。 而一個營銷高手,憑借一些數據的微小變化,就能預測市場趨勢,從而調整營銷方案。他也沒有必要記住具體的市場信息。 為什么我們的腦容量從300萬年前開始激增,而變大的部分并非主管記憶的海馬體,而是讓你思考和學習的前額葉等新皮層。 就是因為“用最小信息量去構建模型,從而產生預測和判斷”這個能力,無論在任何時期都能極大增加我們的生存優(yōu)勢。 生命花了幾百萬年讓我們學會學習,但我們卻把學習當成死記硬背。 構建模型,是目前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 在泰格馬克的觀點中,這種無法改變身體硬件(包括大腦),但可以改變大腦軟件(程序或模型)的生物,叫做生命2.0階段。 而下期視頻,我們則會探討生命3.0的學習方式,當我們既可以改變身體硬件,又可隨意更改大腦軟件后,當時候的學習會是什么樣子? 下期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