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6] (《舊唐書》引)
李萼:聞公義烈,首唱大順,河朔諸郡恃公為長城。 (《舊唐書》引)
李亨:立德踐行,當四科之首。懿文碩學,為百氏之宗。忠讜罄於臣節(jié),貞規(guī)存乎上范。述職中外,服勞社稷。靜專由其直方,動用謂之懸解。山公啟事,清彼品流;叔孫制禮,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實貞萬國,力乃稽古,則思其人。 [7](《授顏真卿太子少師敕》)
盧杞: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 (《舊唐書》引)
令狐峘:①有唐名臣贈司徒魯郡文忠公顏公,奉大順為元功,建大節(jié)為至忠,以安橫流,以紐頹綱,秉是一心,祗事四朝。 (《顏真卿墓志銘》)②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為務,獎善伐惡為志。言非至公,不發(fā)於口;事非直道,不幾於心。植操則夷齊之高也,理戎則羊陸之仁也,當朝則汲黯之正也,蒞下則廉范之通也。蘊是具美,行乎至儉,強暴莫敢沖,千飆不能動。大義久廢,公起之;醇風久(闕),公還之。非賢人之業(yè),何以臻此?然虛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茍有道者,蓬門鶉衣,必與抗禮?!婆c人交,執(zhí)友之子,義均甥侄。介操所至,不遷其守。剛而中禮,介而容眾,靜而無悶,動而有光。便於已,希權幸不為也;君有命,蹈湯火不辭也。心在弭亂不在功,志圖報國不圖生,故其殺身成仁,視死如歸,雖漢之龔勝、魏之王經,無以加焉。 (《顏真卿墓志銘》)
李適: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 (《贈顏真卿司徒詔》)
穆員: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動神只。期以日照天臨,風清雨滌。受命以出,視途如歸。 (《為淮西宣慰使鄭右丞祭顏太師文》)
殷亮:昨段秀實奮身擊泚(朱泚)首,今顏真卿伏縊烈(李希烈)庭,皆啟明君臣,發(fā)揮教訓,近冠青史,遠紹前賢。 (《顏魯公行狀》)
陸羽: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書譜》)
顧況:其鴻名大德,在晉則顧府君秘、秘子眾、陸玩、陸納、謝安、謝萬、王羲之、坦之、獻之,在宋則謝莊、張永、褚彥回,在齊則王僧虔,在梁則柳惲、張謖,在陳則吳明徹,在隋則李德林,國朝則周擇從令聞也,顏魯公忠烈也,袁給事高讜正也,劉員外全白文翰也。 (《湖州刺史廳壁記》)
裴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8] (《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劉昫:①國,是武之英也;茍無楊炎弄權,若任之為將,遂展其才,豈有朱泚之禍焉!如清臣富于學,守其正,全其節(jié),昌文之杰也;茍無盧杞惡直,若任之為相,遂行其道,豈有希烈之叛焉!夫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德宗內信奸邪,外斥良善,幾致危亡,宜哉。噫,“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二君守道歿身,為時垂訓,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舊唐書》)②自古皆死,得正為順。二公云亡,萬代垂訓。 (《舊唐書》)
宋祁:當?shù)撋椒?,哮噬無前,魯公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jié)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詳觀二子(段秀實、顏真卿)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于君,及臨大節(jié),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于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新唐書》)
孫甫:顏真卿之立朝,論議風節(jié),時無倫比。 (《歷代名賢確論》引)
石介:唐家六世樹威恩,外建藩翰御不賓。二十三州同陷賊,平原猶有一忠臣。圣賢道在惟顏子,忠烈名存獨杲卿。甘向賊庭守節(jié)死,不羞吾祖與吾兄。 (《顏魯公太師》)
劉敞:魯公極忠不避難,臨難不違義,是其塵垢糠秕,猶將祗飾而誦習之,以勸事君,況其所自造之文乎? (《顏魯公集原序》)
歐陽修:①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集古錄跋尾》)②顏公忠義之節(jié),皎如日月,其為人尊嚴剛勁,像其筆畫,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說。 [9](《集古錄跋尾》)
朱長文:(顏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續(xù)書斷》)
蘇軾:①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東坡題跋》)②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論書》)
李行中:平生肝膽衛(wèi)長城,至死圖回色不驚;世俗不知忠義大,百年空有好詩名。 (《讀顏魯公碑》)
馬存:公之功名事業(yè)已絕于人,而文學之妙亦不可及。 (《顏魯公祠堂記》)
范祖禹:真卿忠義奮發(fā),而功不就者,以不與李、郭為犄角,而進明是讓也。 (《志遠齋史話》引)
米芾:①顏真卿(書)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賓退錄》引)②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 (《海岳名言》)③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 (《海岳名言》)
徐俯:公生開元間,壯及天寶亂。捐軀范陽胡,竟死蔡州叛。其賢似魏征,天下非貞觀。四帝數(shù)十年,一身逢百難。 (《容齋三筆》引)
姚兕:吾慕其人耳。 (《宋史》引)
晁公武:世謂真卿忤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盧杞,拒安祿山、李希烈,廢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鶠槟藸栒撸w天性然也。[3] (《文獻通考》引)
綦崇禮:昔唐天寶之亂,河北列郡并陷,獨常山、平原能為國守者,蓋杲卿、真卿二顏在焉。 (《困學紀聞》引)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于功業(yè)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梅溪集序》)
朱熹:顏魯公只是有忠義而無意智底人。當時去那里,見使者來,不知是賊,便下兩拜。后來知得,方罵。 (《朱子語類》)
洪邁:顏魯公忠義大節(jié),照映今古,豈唯唐朝人士罕見比倫,自漢以來,殆可屈指也。 (《容齋隨筆》)
童敏德:未說邦人懷使君,且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盧杞相,出當斯位誠艱辛。生逆龍鱗死虎口,要與乃兄同不朽??裢A液巫阕铮樾凹抵壹偾?。乃知成仁或殺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復有,洗空凡馬須騏驎。 (《容齋三筆》引)
趙秉文:①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 (《金史》引)②肅代有一顏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陸贄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還,唐衰矣。 (《唐論》)
徐鈞:一曲霓裳失太平,漁陽鼙鼓暗風塵。君王只識楊丞相,不識平原老守臣。 (《顏杲卿》)
王應麟:①顏魯公為《郭汾陽家廟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險夷概其懷;堅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八寡砸?,魯公亦允蹈之。 (《困學紀聞》)②顏真卿、鄭畋以興復為己任,倡義討賊,其志壯矣。真卿權移于賀蘭進明,畋見襲于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與誠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困學紀聞》)
文天祥:平原太守顏真卿,長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江以北無堅城。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賊聞失色分兵還,不敢長驅入咸京。明皇父子將西狩,由是靈武起義兵。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論牽制公威靈。哀哉常山慘鉤舌,心歸朝廷氣不懾。崎嶇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節(jié)。當年幸脫安祿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殺公,宰相盧杞欺日月。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 (《過平原作》)
鄭枃:其人亡,其書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顏真卿含宏光大,為書統(tǒng)宗,其氣象足以儀表衰俗。
陶宗儀:惟其忠貫白日,故精神見扵翰墨之間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隸而下,同為一律,號書之大雅,論者謂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此其大槩也。又謂“如鋒絕劍摧,驚飛逸勢,至其千變萬化,各具一體?!湔龝孀阋源故?。 (《書史會要》)
羅貫中:①萬古真卿義不磨,沖天豪氣世間無。忠貞凜凜名猶在,烈烈轟轟大丈夫。 (《隋唐野史》)②顏魯公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然以耄耋之年,猶不能豫為退身之策,卒至陷于逆賊之手,良足悲矣。 (《隋唐野史》)
孫承恩:烏合抗胡,白首陷賊。秉執(zhí)節(jié)義,甘蹈鼎鑊。坐斥降奴,視若蟻虱。勁氣孤忠,嚴霜烈日。 (《古像贊》)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白早?、王以來,知此秘者?!苿t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鐘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 (《書決》)
何良俊:唐人書,歐陽率更得右軍之骨,虞永興得其膚澤,褚河南得其筋,李北海得其肉,顏魯公得其力。此即所謂皆有圣人之一體者也。 (《四友齋叢說》)
王世貞:書家鐵手腕當推顏魯公第一,如前數(shù)帖皆稿草,不經意而天真爛然,往往有步武山陰意。至于文則愈竄改而愈不快,人有不勝其絮與沓拖者,何也?魯公在唐舉制科,又中文詞清麗科,此尤不可曉。 (《弇州續(xù)稿》)
陳懿典:魯公幾歷奸佞,幾遭讒沮,卒能以忠節(jié)自著,而終為奸讒所陷。其從兄杲卿已先死難,一門靖節(jié)。 (《讀史漫筆》)
高維岳:嗣若韓昌黎之文起八代,顏魯公、文丞相之忠耿千秋,此其著者。 (《敬亭山記》)
董其昌: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楊凝式)得之,趙吳興(趙孟頫)弗能解也。 (《畫禪室隨筆》)
錢謙益:魯公以精忠大節(jié),不容于本朝?!烁?《自書誥》)流傳至今,雖悍夫弱女見之,皆知改容斂手。然當日之事,回環(huán)思之,猶可為感激流涕也。 (《跋顏魯公自書誥》)
宗本:顏魯公具大節(jié)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 (《歸元直指集》)
張鳳翔:嗚呼!古忠臣烈士不幸而死于奸臣之手,如伯嚭之殺伍子胥、王鳳之殺王章、曹操之殺孔文舉、王敦之殺周伯仁、李林甫之殺李北海、盧杞之殺顏魯公、秦檜之殺岳武穆者非一,而獨公與武穆,至今英雄之恨未銷。 (《墓祠碑記》)
馮班:①唐人行書皆出二王,宋人行書多出顏魯公。 (《鈍吟書要》)②顏書勝柳書,柳書法卻甚備,便初學。 (《鈍吟書要》)③顏魯公書磊落嵬峨,自是臺閣中物。 (《鈍吟書要》)④魯公書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鈍吟書要》)
王夫之:①二顏之起河北,張,許之守唯陽,皆率市人以戰(zhàn),賊之所望而目笑者也。 (《讀通鑒論》)②顏魯公一振于平原,旬日之閑,而得勇士萬馀人,于是盧全誠于饒陽,李奐于河閑,李隨于博平,而顏常山所收河北義旅凡二十馀萬,張唯陽所糾合于雍邱者一日而得數(shù)千人,皆蹀血以與賊爭死命。斯固三數(shù)公忠勇之所激,而豈此數(shù)十萬比屋之民,皆養(yǎng)憤填胸、思拯國難者乎? (《讀通鑒論》)③顏魯公謂盧杞曰:“先中丞傳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趙冢宰以魏廣微叔事逆奄,而歡曰:“昆溟無子?!棒敼菟烙谫\中,冢宰沒身于遠戍,取禍之繇,皆君子之過也。 (《讀通鑒論》)
釋如純:詩書法程,節(jié)義嚴峻,孰如顏魯公? (《耶穌會文獻匯編》)
褚人獲:通幽顧家不顧國,承業(yè)冒功更忌功。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將血淚灑西鳳。 (《隋唐演義》)
張彥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使人謀之允當而厥功,弗就則天地。杲卿二失、真卿二過?!妵轮匾?,倚任非人,鮮不僨事,是以兄弟二人忠義凜凜,而功烈不就者,職是故也。天何咎哉? (《讀史矕疑》)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謹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jié)義如此。 (《榕村語錄》)②顏魯公忠義強直,至死不變。 (《榕村語錄》)
朱軾:杲卿、真卿各以一郡起兵,討賊事雖無成,大義凜千載矣。義聲一動,河北響應,以二公之才,烏合二十萬,而常山未及旬日,平原亦終不支?!角淞R賊百世下,如聞其聲;真卿立朝忠貞勁直,侃侃乎社稷之佐。臨難則抗節(jié)賊庭,至死不屈。二人為唐室增光,豈小哉? (《史傳三編》)
金維寧:常山死于安祿山,平原死于李希烈,貞心勁節(jié),允稱二難,當為作顏氏雙忠傳。 (《垂世芳型》)
愛新覺羅·玄燁:史稱顏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稱,咸曰“魯公“,而獨為權奸盧杞所忌,遣諭李希烈,竟被賊害。觀其赴火罵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書,宋祁稱其“筆力遒婉“,今披閱遺跡,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錐畫沙,直透紙背,覺忠義之氣,猶勃勃楮墨間。朕重其人,益愛其書,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顏真卿墨跡后》)
鄭元慶:公忠義之節(jié),明若日月、堅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后不朽。 (《石柱記箋釋》)
蔡世遠:抗節(jié)不屈,則張、許、段、顏、文信國、余闕最烈。 (《歷代名臣傳序》)
紀昀:真卿大節(jié),炳著史冊。而文章典博莊重,亦稱其為人。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楊以貞:若用李萼,則不讓進明,而與李、郭為犄角矣,惜魯公之不知出此也。 (《志遠齋史話》)
周星蓮:近又見得顏魯公書最好,以其天趣橫生、腳踏實地、繼往開來,惟此為最。 (《臨池管見》)
計大受:真卿仕歷元、肅、代、德四朝,雖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報國之心。故嘗以正色公言,見惡于元載、楊炎、盧杞諸奸,誣劾敗斥,至于七、八。義不顧身,所志必達,而終為杞陷。李希烈反,詔遺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誘,以宰相責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積薪欲焚,多端迫協(xié)而毫無怵于心。凡二十閱月,卒縊殺之于蔡州。嗚呼!自平原倡義,至此乃有以畢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謂從容就義,難也。 (《史林測義》)
蔡東藩:①拚生一擊報君恩,死后千秋大節(jié)存。試覽《唐書》二百卷,段顏同傳表忠魂。 (《唐史演義》)②顏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脅迫,且累叱四國使臣,直聲義問,足傳千古?!剖也恢^無人,誤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10](《唐史演義》)
汪楨:嗚呼!真卿之死其職,豈足以盡公之節(jié)哉?惟歷折權奸而始終不以死生為顧慮,非篤于道者,何能致此。 (《史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