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是1924年詩人楊騷在赴日前寫給女作家白薇的字句。這段任性至極的話,至今仍被列為渣男語錄第一。 縱使是尋常女子,聽到這樣的話也會氣憤難當,可思想、學識、容貌都出眾的白薇卻抱著這字句哭得梨花帶雨。 關鍵,兩年多后,這個小她六歲的弟弟情人完成他的“體驗”回來后,她還重又和他在一起了。 風流總有代價,“100個體驗”后歸來的楊騷染上了性病,還不可避免地將它傳染給了白薇。 白薇原諒了他,感動之下的楊騷決定迎娶她。1928年,白薇與楊騷拍了結婚照還印發(fā)了請?zhí)?、定了酒席??墒腔槎Y當天,楊騷卻因為與別的女子“體驗”而忘記了婚禮這回事。 婚禮當天,賓客至始至終只見到了新娘白薇而沒有見到新郎楊騷。那天,她在尷尬應付親朋的同時心里也滴著血。 當晚,白薇回到他們一起租的小屋里后便開始瘋狂地撕東西,書稿、桌布……發(fā)泄完后,看著滿地的碎片,白薇忍不住蹲下身痛哭起來。 人的情緒從來有隱形鏈條,這次打擊后,白薇不可避免地想起了過往自己受的委屈。原本,她以為自己已經忘記那些苦痛了,可這時候的她才明白,只要發(fā)生過的就永遠能被記起來。 十六歲被逼嫁給第一任丈夫后,白薇每天都似生活在噩夢中。她的婆婆是個出名的惡寡婦,早在上學時,白薇便耳聞了婆婆的各種惡毒事。 為了避開這個可怕的婆婆,白薇曾跪在父親面前請求她為自己退了這樁婚事??筛赣H黃晦卻怎么也不肯,理由很簡單,他說了:
白薇是接受過新思想洗禮的,她一早就知道,這些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玩意。其實,對于這些,曾留學日本的黃晦也是清楚的。他還曾追隨過革命,可在骨子里,他始終是個封建主義者。 在女兒的幸福和封建禮教面前,黃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祭獻女兒來“全”她禮教名家的名聲。 在父親的執(zhí)意要求下,白薇哭著嫁到了第一任丈夫家。 嫁人后的日子遠比白薇 想象中恐怖,惡婆婆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加上自己兒子也不識字,于是他們恨透了能看書、能識字的白薇。 為了阻止白薇看書,惡婆婆辭退了家里的長工短工,種地、種菜、喂豬、挑木等等家里內外的活全讓白薇干。 繁重的勞動下,惡婆婆還要與兒子合伙欺負白薇,有時,她一天甚至要挨幾頓打。 后來,在白薇不小心撞破婆婆與男子的茍且事后,婆婆竟與丈夫夾住她的手腳,婆婆還使勁咬斷了她的一根腳筋。完了之后,他們還拿出繩子和菜刀,逼她選一種死法。 再后來,白薇一次半夜醒來時,竟聽到婆婆和丈夫在偷偷商議要將她賣了再娶個新媳婦。 情急之下的白薇只好求助舅舅,在舅舅的幫助下,白薇進入學校當了插班生。可好景不長,剛剛脫離苦海不久后,惡婆婆就聯合父親一起趕到學校要將她抓回家。 嚇壞了的白薇只得在同學的幫助下,從廁所出糞的舊孔道逃出了鬼門關。 樹挪死,人挪活。白薇逃到日本后,似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在日本靠接濟留學的日子雖然極其清苦,但白薇總算不用日日擔驚受怕了。 為了能學習,白薇在日本做過傭人,也干過無數其他活計。就在她在日本學習期間,她得知了父親逼迫四妹出嫁的消息,于是白薇當即寫信與父親據理力爭,責備父親扼殺自己女兒。 給父親的這二十多封說理信被相繼寄出后,白薇遭到父親痛罵,他還揚言將與這個孽種斷絕父女關系。就這樣,白薇在異國他鄉(xiāng)被家人徹底拋棄了。 在極度的痛苦中,白薇決心用自己的武器向壓迫宣戰(zhàn)。她高喊著:
白薇的這種吶喊,在那個時代振聾發(fā)聵,它在本質上與魯迅棄醫(yī)從文試圖用文學拯救國民思想的行為,是一樣的。 這條路,艱難卻意義深遠。后來,白薇也確實在這條路上闖出了名堂,她還得到了魯迅的肯定,因為容貌出眾,一向吝嗇贊美的魯迅還公開贊她是“仙女”。 才華橫溢、姿容出眾,這樣的女子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受歡迎的??砂邹眳s偏偏在感情上一再受挫,她喜歡上了才子凌璧如,可他卻心有所屬,對于她的追求充耳不聞。 正是在這期間,喜歡上凌璧如妹妹凌琴如的楊騷出現了。與白薇一樣,他也遭遇了心上人心有所屬的尷尬。 或許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緣故,白薇和楊騷竟在互相安慰中擦出了愛的火花。至于這火花是一時的意亂情迷還是真情所致,還是因為彼此的寂寞,白薇和楊騷都未來得及想。 感情,從來容不得細想,可它卻又不得不想。不能細想,是因為感情從來是感性占據主導。不能不想是因為,真正的感情從來必須落實到柴米油鹽的現實里。 什么都來不及想的楊騷和白薇,很快就意識到:這段感情艱阻重重。 楊騷與白薇戀愛后,白薇用最快的速度投入了當下的情感,可楊騷卻一直陷在“越得不到越美好”的人性旋渦里。 隨著與白薇戀情的深入,楊騷竟更加強烈地想起了凌琴如。他還無數次當著白薇的面提起這個女人,言辭中滿滿的迷戀。他曾在一封寫給白薇的情書里寫到:
這是楊騷在對白薇坦誠自己心里一直愛著凌琴如。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通常,女人在明知自己的男人愛著別的女人時,多半是會因痛苦而選擇離開的。白薇也感受到了痛苦,但是她卻因為“深愛”而選擇了隱忍。 “他會完全愛上我,忘了他的A妹”。白薇在心里這樣安慰自己。 去接受一個和自己在一起以后心里依舊有別人的男人,這種痛苦足以吞噬任何人。可一直對楊騷隱忍、退讓的白薇卻承下來了。 這種承受的痛苦有多深,只有白薇自己知道,她曾對凌琴如哥哥說:
忍受這種糾結的情感,對于任何女人來說都太難,這種難,還會隨著女人對這個男人愛的加深而加深。 白薇雖已經歷過一段婚姻,但她對男人的了解卻并不那么夠。她并不知道:如楊騷這樣的男人,你退一步,他便會進一尺。果然,在白薇的退讓下,楊騷并未感恩,而是一天比一天任性且過分了。 楊騷不僅頻繁地向白薇表達他對凌琴如的愛,還開始和別的女子不清不楚,美其名曰“療傷”。在這種情況下,白薇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是:她越發(fā)拼命地想去抓住這個男人。 感情有時候像抓在手里的沙子,你越想抓緊它便漏得越快。愛,從來不能太滿。因為,包括感情在內的任何東西,都是太滿便會溢出來。 把楊騷當做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的白薇不懂,她的癡狂、執(zhí)著、如杜鵑啼血、至死無悔的愛,只會讓男人越發(fā)否定她的同時,越發(fā)想要逃開。 白薇和多數癡情的傻女人一樣,在愛情面前,總想快快地進一步,再進一步,卻從未想過,愛情飛快進到最后一步后,又將去向哪里。 她們對愛情的節(jié)奏渾然不覺,只想當然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樣的情況通常是:女人早早把自己身體、心全部地給了男人,可男人卻在接受的同時還沒走到女人已經走到的程度。 這種不匹配就是心理學上的:你已經到了熱戀期,而他還在親密期以下。當女人在感情上走得太快時,男人往往會沒有前進的動力,因為他要得到的已經得到了,如此又何必再費心思。 于是,當發(fā)現白薇已經完全淪陷在與自己的感情里時,楊騷便不再付出了,他甚至還和多數男人一樣,對白薇那令人窒息的愛感到厭煩。很簡單,因為楊騷還沒有到白薇的那個階段。 無數的情愛都是毀于此,你到了那個階段,我卻還在這個階段。曾經瘋狂愛著凌琴如的楊騷就是這樣嚇退了還未戀愛過的凌琴如,致使她倒向了另一個男人。 而后來的白薇,也正是因為愛太滿,嚇退了楊騷,也就才導致了楊騷對白薇的不珍惜。 白薇對楊騷的愛之太滿,隨便翻開她寫給他的情書便一目了然,在某一封給楊騷的信里,她寫到:
關于愛情的一些道理,白薇并不善于總結,她若真的能理性去看待自己的感情,并且敢于放下所謂的“癡情”,她的人生便斷不會如此。 沒錯,白薇在這之后所做的選擇表明:她非常不善于總結,同時,她在處理感情上也相當不明智。 婚禮之辱后,白薇坐在凌亂的家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她要逼自己與楊騷分開。這是多數女人在感受到難以承受之痛苦時的選擇,這種選擇并不明智,卻多少能讓自己好受一些。 然而,白薇逼自己的方式卻相當讓人瞠目結舌:她決定將自己和楊騷的所有情書全部交給出版社出版。 白薇作品 這個情書包括通信179封,其中白薇93封,楊騷86封,近17萬字,字字真情。 白薇還給這本書取了個名字,叫《昨夜》。聽名字就知道,白薇想用這本書為自己過去的這段感情作結。 果然,白薇在《序詩》中寫的字句就突出了她想表達的主題,詩中她寫道:
在做這個決定時,白薇根本就沒有真正地用理性去考慮。她并沒想過,將這樣的情詩刊發(fā)對自己將意味著什么。 這個“意味”,白薇后來知道了:意味著未來將不太有可能有男人敢再接受她。 畢竟,對于任何男女來說:一段公開且刻骨銘心的男女情事,尤其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多數人都不能接受的。 白薇的這個舉動確實達到了讓自己斷了與楊騷情事的目的,但她同時也斷了自己的后路。 白薇的決絕讓楊騷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感情,審視的結果是,他意識到自己有愧于白薇。 時間總是能改變很多,十年后的1940年,抗戰(zhàn)期間一直流亡的白薇生病了。危難之際,是楊騷前往照料白薇。 這段時日里,大約是揚騷第一次去為白薇付出。被時間改變的楊騷主動想和白薇和好,可這一次白薇卻不干了,她后來在談到自己為何拒絕他時說:
末了,已經在苦痛中有了成長的白薇還說道:
楊騷去了新加坡工作后,他每月還都會寄出工資的大多數給病中的白薇。誠如白薇所說,此時的楊騷做到了有情有義。 1944年,楊騷與印尼蘇門答臘一基督長老的女兒陳仁娘結婚了。有意思的是,此時的白薇竟想到重新與楊騷復合,但在了解到楊騷已有家室后她便中斷了兩人的聯系。 白薇終究還是將自己的人生演成了悲劇,她至死都始終一個人過著孤苦、清貧的日子。晚年,她還放棄了心愛的寫作,只默默守著寂寞打發(fā)時日。她的身邊,既沒有愛人也沒有子女,甚至連朋友也沒幾個。 這樣的一生,顯然只能用悲劇來形容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白薇長壽,活了整整93歲??蓪τ诠陋毲謇淝覜]有寄托的人而言,長壽有時候不正是某種意義上的殘酷折磨么。 原本,白薇應該有更好的人生。至少在感情上,若她肯徹底從心里放棄與楊騷這她視作“救命稻草”般的愛情,她的人生將是另一副模樣。 后來,曾有人找到白薇,想與她一生一世,可白薇卻因不肯放棄自己的“癡情”而拒絕了。 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難,尤其對白薇這種把感情看得過重的女子。因為看得過重,便無法輕易放下,因為無法輕易放下,于是拿不起本隨手可拿起的幸福…… 1983年夏,楊騷的兒子楊西北來到白薇位于北京和平里的居所,他想給自己早已過世的父親寫傳。見到白薇后,楊西北并未把真實身份告知,只說:“我是從福建漳州來的”! 那日,年已90歲的白薇看著這張酷似楊騷的臉陷入了沉思,良久,她艱難地扯著臉上的皺紋道:
良久的沉默后,這個埋在矮矮藤椅里的老太太看了看楊西北補充道:
1987年8月,白薇孤獨地離開了人世。到此,她的一生便真真應了她自己那句話:生無家愛無果死無墓! 她的一生大約很符合 “白薇”這個筆名,白薇本是中藥名,它最大的特點正是:味苦,性寒…… 只嘆:愛可以生奇跡,愛也可以毀滅一切。至于是奇跡還是毀滅,并不在怎么愛本身,而在于:怎么愛! 白薇的一生悲劇給世人的最大啟示是:在愛里,有一種永不能失卻的智慧,叫“愛得剛剛好”! |
|
|